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至理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问题也成为数学教学的心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组织教学中,“问题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问题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利用认知冲突,产生探索欲望,促使全体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新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一、设计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严格的形式化和抽象性,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对数学产生恐惧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问题如果没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要力求使问题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
如在讲解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如下图,有甲、乙、丙三个人赛跑,规定要跑到直线L上,甲沿PA方向跑,乙沿PB方向跑,丙沿PC方向跑,假设三个人速度一样,问谁能赢?这个问题由于是根据生活实际来设计的,是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因此提这个问题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并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又参差不齐,所以设计问题要适当、准确,即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问题起点太高,往往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之外,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BC,分别找出AC、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15m,那么就可以知道A、B两点间的距离是30m,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1)画△ABC,取AB、AC中点D、E,连结DE。
(2)度量DE与BC的长度,并观察二者的位置关系。
(3)通过以上度量和观察,你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怎样用不同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面向全体学生,要尽量使设计的问题做到低梯度,有渐进性。上面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使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
三、设计问题要紧扣中心,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学中心内容,从设计最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这样进行设计,在教学中可使学生思维活动朝纵深方向展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有利于学生探索未知精神的培养。
如在讲授“相交弦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问题1:圆的两条直径AB、CD相关于P点,则AP、PB=CP、PD成立吗?
问题2:AB、CD是☉0的任意两条弦,相交于P点,则PP点落在何处?
问题3:当P点落在圆内时,是否也有AP、PB=CP、PD?(由△APC~△DPB可得。)
问题4:当P点落在圆外时,上述结论是否也成立?能否也通过三角形相似得到?通过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问题5:如果割线PBA绕P点顺时针旋转,A、B两点重合于T,此时PT为圆O的切线,那么PT2=PC。PD成立吗?
问题6:当割线PDC绕P点逆时针旋转,使C、D重合于R,你看到了什么?(PT2=PR2,切线长相等。)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引导问题层层深入,把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了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教学”不仅仅限于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充分机会。教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教学态度尊重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让学生敢问、会问,从而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对他们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创造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勇于探究数学真理。
总之,“问题教学”提倡教学民主、教学相长,变学生接爱知识为主动求知,把教师的结果教学转为过程教学。“问题教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设计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严格的形式化和抽象性,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对数学产生恐惧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问题如果没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要力求使问题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
如在讲解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如下图,有甲、乙、丙三个人赛跑,规定要跑到直线L上,甲沿PA方向跑,乙沿PB方向跑,丙沿PC方向跑,假设三个人速度一样,问谁能赢?这个问题由于是根据生活实际来设计的,是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因此提这个问题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并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又参差不齐,所以设计问题要适当、准确,即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问题起点太高,往往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之外,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BC,分别找出AC、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15m,那么就可以知道A、B两点间的距离是30m,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1)画△ABC,取AB、AC中点D、E,连结DE。
(2)度量DE与BC的长度,并观察二者的位置关系。
(3)通过以上度量和观察,你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怎样用不同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面向全体学生,要尽量使设计的问题做到低梯度,有渐进性。上面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使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
三、设计问题要紧扣中心,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学中心内容,从设计最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这样进行设计,在教学中可使学生思维活动朝纵深方向展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有利于学生探索未知精神的培养。
如在讲授“相交弦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问题1:圆的两条直径AB、CD相关于P点,则AP、PB=CP、PD成立吗?
问题2:AB、CD是☉0的任意两条弦,相交于P点,则PP点落在何处?
问题3:当P点落在圆内时,是否也有AP、PB=CP、PD?(由△APC~△DPB可得。)
问题4:当P点落在圆外时,上述结论是否也成立?能否也通过三角形相似得到?通过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问题5:如果割线PBA绕P点顺时针旋转,A、B两点重合于T,此时PT为圆O的切线,那么PT2=PC。PD成立吗?
问题6:当割线PDC绕P点逆时针旋转,使C、D重合于R,你看到了什么?(PT2=PR2,切线长相等。)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引导问题层层深入,把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了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教学”不仅仅限于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充分机会。教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教学态度尊重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让学生敢问、会问,从而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对他们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创造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勇于探究数学真理。
总之,“问题教学”提倡教学民主、教学相长,变学生接爱知识为主动求知,把教师的结果教学转为过程教学。“问题教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了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