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问题教学”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至理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问题也成为数学教学的心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组织教学中,“问题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问题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利用认知冲突,产生探索欲望,促使全体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新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一、设计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严格的形式化和抽象性,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对数学产生恐惧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问题如果没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要力求使问题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
  如在讲解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如下图,有甲、乙、丙三个人赛跑,规定要跑到直线L上,甲沿PA方向跑,乙沿PB方向跑,丙沿PC方向跑,假设三个人速度一样,问谁能赢?这个问题由于是根据生活实际来设计的,是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因此提这个问题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并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又参差不齐,所以设计问题要适当、准确,即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问题起点太高,往往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之外,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BC,分别找出AC、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15m,那么就可以知道A、B两点间的距离是30m,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1)画△ABC,取AB、AC中点D、E,连结DE。
  (2)度量DE与BC的长度,并观察二者的位置关系。
  (3)通过以上度量和观察,你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怎样用不同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面向全体学生,要尽量使设计的问题做到低梯度,有渐进性。上面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使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
  三、设计问题要紧扣中心,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学中心内容,从设计最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这样进行设计,在教学中可使学生思维活动朝纵深方向展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有利于学生探索未知精神的培养。
  如在讲授“相交弦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问题1:圆的两条直径AB、CD相关于P点,则AP、PB=CP、PD成立吗?
  问题2:AB、CD是☉0的任意两条弦,相交于P点,则PP点落在何处?
  问题3:当P点落在圆内时,是否也有AP、PB=CP、PD?(由△APC~△DPB可得。)
  问题4:当P点落在圆外时,上述结论是否也成立?能否也通过三角形相似得到?通过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问题5:如果割线PBA绕P点顺时针旋转,A、B两点重合于T,此时PT为圆O的切线,那么PT2=PC。PD成立吗?
  问题6:当割线PDC绕P点逆时针旋转,使C、D重合于R,你看到了什么?(PT2=PR2,切线长相等。)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引导问题层层深入,把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了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教学”不仅仅限于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充分机会。教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教学态度尊重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让学生敢问、会问,从而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对他们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创造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勇于探究数学真理。
  总之,“问题教学”提倡教学民主、教学相长,变学生接爱知识为主动求知,把教师的结果教学转为过程教学。“问题教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其他文献
语感能力是什么?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是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实质上是一种领悟和意会的能力,是个体自动化的语言信息加工的能力,以感性形态为表征,具有直觉性、超语言性、整体性、创造性、多维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语文知识更在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摘 要: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深度发展阶段,初期的改革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形式上的改变及现代教学理念的生搬硬套,而忽视了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把握,也就不能真正实施有效教学,降低了课堂实效。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及对学生内心体验的把握,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兴趣培养;教学多样性  本文旨在探讨课堂模式,通过认真、全面的研究和调查取证,探究新课标的大环境下建构多元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