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剧演员塑造人物的手段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先锋式的戏剧探索,是一部实验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完成剧本的最高任务。演员的“人物自传”就是表演元素的基础,演出的过程与最高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了最高任务,就要有贯串行动线,它就像一根串连零散珠粒的线,把一切元素串连起来,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的矗立在观众面前。因此在角色的创造中,要抓住表现最高任务的舞台元素,才会有舞台自我感觉和创造性的动作,创作生动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体验 体现 舞台语言 最高任务 贯串动作
  前言
  研究生班的毕业大戏《实验戏剧:二零一一年九月》是我从事表演工作以来,从未接触过的一次先锋式的戏剧探索,首先没有一个确定的舞台,舞台是建在从剧场进门开始一直环绕到剧场里的十三个小舞台组成,每个舞台上都有一个表演者的一段戏,约二十分钟,每一个舞台的表演需要进行四次演出,但并不是同时演出而是依次循环演出,观众就像看画展一样的看完一个舞台的表演,又进入下一个表演区来观看下一个舞台的表演。我和编剧两人共同完成其中一个表演区的戏《回家的男人》。这个片段导演的要求是舞台上只有一扇门,演员要在合理的规定情景和事件里表演二十分钟,但这扇门依旧未开启。
  我和编剧按照导演的要求创作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前女友,得知她被抛弃后,不顾一切地来到前女友家想安慰她,想挽回他们的爱情,可是前女友不开门,于是这个男人就在门外对她有了一段安慰、劝解和表白的台词。在长达二十分钟的戏里,只有男主人公的台词,而屋里始终没有应答,最后里面的女孩自杀了。接着男主人公就看到从门缝下面出现了一段红绸,于是这个男人用力地拉扯红绸直至红绸淹没了他。至此,舞台收光演出结束。这样的演出形式打破了常规的剧场模式。整台实验戏剧都不在同一空间里,而是由多个表演区域来组成的这么一次实验性的戏剧。在这个表演区域,设置的规定情景和故事属于现实主义的表演体系,或者说也就是“体验”。但是在最后的道具运用上和表现手法上,演员按照导演的要求加入了新的元素,当最后门里的女孩自杀后,我们用了长达五十米的红绸来表现,这样的表现方式为剧情增色不少。另外,这种特殊的表演是要让观众游走式的观看,所以每个舞台与观众的距离非常近,当演员在表演区域表演时,观众就站在演员旁边看着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甚至有些观众就在演员的表演区周围席地而坐看着我们的表演。导演对我们演员的要求是不管观众离你有多近,不管他们是否有和你交流,你都必须完完全全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不能跳出规定情境和观众交流,演员就要形成当众孤独,就因为这样近的观演关系,每一次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的真实体验,台下总是会有明显的反应和同情的潜流,使我受到“感染”,这种“潜流”就是来自观众产生的激情,这样的“观”和“演”的关系也是过去在舞台上所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在实验戏剧的演出中,最考验演员的是一个晚上的演出,同样的片段演员必须要循环演出四次,不仅在体力方面是对演员的一个考验,更重要的是所有演员必须每一次都做到百分百的投入和专注。《回家的男人》这个戏是一个悲剧,演员在情感上所付出的是那种失去心爱人的痛,也是演员在体验人物情感时投入的感情,这样也就会让演员进入舞台的行动投入到规定情境的事件当中;所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需要演员每次的演出都要在体力上均匀分配好体力,才能在塑造人物投入和用心。无论每一晚上的演出需要重复多少次,还是这次的实验戏剧怎样的特殊,作为演员,必须要从每一个细节来思索人物的塑造,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个人物在这二十分钟里,有机地完成他的心理行动线呢?这就要求通过台词的描述和心里充实的感情来完成,如何做到心里充实的同时处理好台词的节奏,塑造好人物。
  一、塑造人物外部与内部特点
  演员塑造人物,首先要推敲角色。这就是说,在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那样去为角色而思想,设计动作。演员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才能接近他饰演的角色,开始和角色同样地去感觉[1]。编剧赋予演员的角色的特点,就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回家的男人》中的这个男人(角色)约27岁,属当下小白领的奋斗一族,从大学毕业后的满腔抱负到走入社会后受到的挫折,其中包括他在工作上的不如意,加之在感情上的打击等等,交织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他的自卑,但是又不服气,还有那么一点穷傲气的一个小人物。这样的一个人物和我年龄相仿,但是我和这个角色的经历、生活、情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塑造人物”。
  塑造人物的第一步:写人物自传。我通过研读剧本,细读台词,揣摩人物的内心,给这个人物的前景生活、家庭背景做了一些设计。作为演员来说我会依照剧本给予的人物素材在“人物自传”里开始展开想象,描写“他”的前景生活:他是一个在大学努力刻苦学习的好学生,因为从小父母离异,后随母亲长大,深知母亲的不易,所以对母亲无比孝顺。由于单亲的缘故,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十分宽裕,他大学就开始勤工俭学,非常盼望大学毕业后,能够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母亲不再操劳。大学期间结识了同学小丹(也就是他这次敲门的前女友)并且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开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爱情——这是我所设计的人物。这个角色的外部塑造虽说与我年龄相仿,对我来说是一个优势,但还是不同的是工作环境,他是一个小白领,那么应该会有穿职业装的习惯,而我是话剧演员,自己平时着装很随意休闲,所以为了靠近人物我必须在穿着上有所改变;其次,根据我所设计人物的家庭背景,以及所穿的衣服面料以及品牌都不会十分昂贵,可以说只是普通,因为这次实验话剧观眾与演员的距离非常近,所以在这些细节方面都要注意。从剧本上来看剧中人物和前女友分手最大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了感情,而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女友受不了窘迫的日子而离开,但他还一直深深的爱着对方,这对于一个男人的心理打击和刺激是非常强烈的。那么,当他听说前女友被别人抛弃了,今天又来到了她的门前,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状态呢?当然,这个人物的心理极其复杂,可谓五味杂陈。   艺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创造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还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把这种生活表现出来。所以演员应当不只是在内心体验角色,而且还要在外部体现出演员对人物理解后所体验到的东西[2]。因此,演员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如何把人物的思想、行动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体现。
  所以从演员踏上舞台那一刻开始就很重要,人物的情景生活给他的外部处理有了一定的帮助,当演员穿上人物的服装上场时我就是剧中的角色,可这个还远远不够,那之前我所分析的人物心理状态也要随着角色而踏上舞台,从而,我就因为人物的一个上场排练了许久,从人物的步态、神情,都想尽力找到一个最适合此时此刻的状态,这样才能够给予这个角色一个好的开始。
  二、塑造人物的舞台语言
  塑造这样的一个角色,因为规定情境的不同和特殊,在这样急迫的情况下人物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节奏语速、音色音量。在戏剧舞台上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台词也是至关重要的,台词具有明显的动作性,在艺术表演中我们称之为“语言动作”。可以说语言动作是依靠台词的内容与说话的节奏、语调、语气来把握的和表达的。因此,就要求演员通过把握台词的目的、任务,以及规定情境进而展现语言的动作性,这样才能刻画人物的内心性格。《回家的男人》这个片段,整整二十分钟都是一个人的台词。演员的任务在分析了人物外部气质与内心活动的特点以后,关键就是人物的台词设计。二十分钟的表演,人物情绪的高低起伏就是通过台词处理,这是演员在塑造人物时要下的最大功夫。男主人公上场的第一句台词就要吸引台下观众的注意,从“急切”的想看到他的前女友好不好,从催促开门到发现她不开门后苦苦哀求,以致一直延续到快精神崩溃时,把自己离开她后的种种苦恼,以及放不下的爱的这种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至最后看到了红绸知道了对方自杀。
  在表演中,作为演员来说首先把台词分为了三个阶段来处理:第一阶段是先劝解前女友,想让她从被抛弃的痛苦中走出来;第二阶段则是当发现她没有开门的动静时,就开始了责备她的所作所为,想换一种劝解的方式来让对方明白,放下之前错误的感情,不要再伤害自己了;第三阶段,当发现不管自己怎么说她就是不开门,就开始向她倾诉他对她一直不能割舍的感情,甚至开始苦苦哀求对方回心转意,并且把这些日子一个人的种种苦恼和怨恨都一一倾诉,希望让对方了解,能够再次投入自己的怀抱中。在这个戏整个过程中,我每次饰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都随着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在波动,最后都泣不成声。在这个片段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小丹,求你了,别折磨我了好吗?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吗?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发生的那些事情我就当它没发生过,我他妈活该,我是个男人以前没能让我的女人幸福,你以为我好受吗?我每天晚上想到这个心里堵得睡不着觉,我在外边出差,从来都不敢住旅馆,我他妈住澡堂子省下来钱给你花,我生怕委屈了你。我爱你小丹,我真的一直再努力,再给我一次爱你的机会好吗?”每次表演这个“情节”时,当演员进入角色,会产生钻心的疼,这样一个男人深深爱着一个女孩,但给不了她所要的幸福,离她而去是多大的折磨,而现在他能忍受之前她的背叛再一次表白,这就是爱的力量激发了“角色”的勇气——这是塑造人物的舞台语言的阐述。说明台词正是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演员应该为台词谱写自己情感的乐谱,并学会用角色的话语咏诵情感的乐谱—这是心灵的曲调。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充分估计到台词的优点和它蕴含的内容[3]。
  三、表演的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
  凡是剧本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剧本的一切大小任务,演员的一切符合于角色的创作意图和动作,都是为了要完成剧本的最高任务。演出中所出现的一切与最高任务的总的联系,以及这一切对最高任务的依赖,是十分紧密的,哪怕是那最微小的细节,只要它和最高任务无关,都会变成多余而有害,分散观众对作品主要实质的注意[4] 。在《回家的男人》这个片段里,最高任务就是他回到前女友家里劝解她,但没想到她却一直未开门,所以就苦苦哀求她开门。在这二十分钟的“戏”里,随着男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以及舞台的语言,演员在执行最高任务的时候,纯理性的、枯燥的最高任务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从智慧和有趣的创作思想出发的有意识的最高任务才是我们所必需的。所以在戏剧的整个“情节”里,演员不能一味的敲门并且让她开门,在这个过程中演员还应该有个劝说的过程,这就是这个戏的贯串动作。
  贯串动作线就像一根串连零散的珠粒的线似的,把一切表演元素串连起来,导向总的最高任务。没有贯串动作,剧本的一切单位和任务,一切规定情境都将一个个凋萎,毫无复苏的希望[5]。最高任务不能是纯理性的,最高任务是由多个阶段组成的,拿《回家的男人》来说,上文也提到了我用了三个阶段来处理、分析台词,在贯串动作中演员也是分阶段的设计角色:首先男主人公上场,是带着一种急切的心情敲门,希望前女友开门然后来劝说,门不管怎么敲一直未开,当他确定前女友在屋里时,他并没有放弃,但他换了一种态度和方式就是指责她这段错误的爱情,希望她能够想明白,但此时他还是想让她开门,在这样的情况下,门里还是没有动静,这个时候他开始越来越担心她了,一直对她绷着的感情爆发了,把自己一直对她的爱和放不下的心情都一一吐露,并且苦苦哀求她能够开门,直至最后看到了红绸,知道了女友已经自杀。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直不能忘记表演的最高任务,但过程必须要分出层次。
  没有了贯串动作和最高任务就不会有舞台自我感觉和创造性的动作,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在一个演员的每一次舞台创作,每一次的演出,每一次的塑造人物中,都要能够完完全全的掌握,这样每次的创作会很自然,很质朴,很真实。只有这个时候,在舞台上才能够出现活生生的人物真正的生活起来。
  结语
  我从文艺学校到大学本科的学习,从事表演艺术工作已有十余年,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系统的接受实践与理论的教育,尤其是在这次的毕业大戏中,让我感受到戏剧舞台的探索是一个演员终身的任务,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想到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在“序言”中说:“在世界上某个地方,表演是一种为之彻底献身的艺术,戏剧不是防空洞,也不是避难所。生活方式就是通向生活的道路。”我们选择戏剧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我们的生命能够得到最完美,最彻底的满足和宣泄;我们选择戏剧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除了对我们自身有意义以外,我还希望通过我的每一演出,带给看戏的观众们一种情感的升华,不无论哪种戏剧形式,还是哪种表演方式都要让观众能够有一次情感的释放——这就是演员的职责。
  “这样一部相当具有先锋色彩的实验戏剧,颠覆惯常的戏剧演出与观看模式,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6]这是《实验戏剧:二零一一年九月》导演说的一句话——我记住了。
  注释
  [1]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8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8月
  [2]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21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8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下卷,第9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9月
  [4]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37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8月
  [5]瑪·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第37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8月
  [6]吕效平.我想做一首诗——《实验戏剧:二零一一年九月》实验报告,《南京大学报》2011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毛珂,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戏剧表演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任职演员;2010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MFA)硕士研究生班,于2012年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指导教师吕效平,陈恬。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影视商业化的大潮中,蒋雯丽导演的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我们天上见》,试图把中国电影拉回到情感的轨道。因此《我们天上见》给观众呈现了一幅幅温情的画面,让观众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  【关键词】《我们天上见》情感 回归    当商业电影以绚丽的色彩、流血的暴力、突破尺度的色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观众进行感官轰炸的时候,蒋雯丽导演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给人们心灵以春雨般温
[摘要]和梅里爱与格里菲斯对蒙太奇拍摄手法的初级探索不同,爱森斯坦把更多的眼光放在蒙太奇的理论精神上。在他那里,蒙太奇的意义远远超过胶片粘接这件事的范围,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或者表现形式,而是具有复杂生命和无尽力量的电影语言。  [关键词] 蒙太奇 爱森斯坦    1898年,爱森斯坦出生在拉脱维亚。在仅仅五十年的生命里,他从事过话剧演员、话剧编剧、美工师和话剧导演等等职业。1924年,他为实现自
摘要:诗中有画,诗画混成一直被认为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色,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本文在批驳这种传统说法的基础上对王维诗歌特色进行探究,认为普遍和谐才是其主要特色。  关键词:王维 诗歌 和谐 特色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在诗歌和绘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为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宗匠”[1]:作为画家,他开创了中国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享有
[摘要] 在丝芙兰位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的旗舰店里,消费者可以轻易地从上千种产品中寻觅到佰草集的身影。作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本草中高档个人护理品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个人护理品市场中,历经十二年的磨砺,佰草集另辟蹊径,巧妙地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通过“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成功完成其高端本土品牌的定位。  [关键词]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 高端品牌 广告    佰草集,是上海家化公司19
摘要 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中国导演徐静蕾改编的同名电影,都被冠以女性主义的称号,小说和电影极力渲染的是女主人公“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宣言。主人公这种飞蛾扑火自我毁灭的爱情是以女人心灵和肉体的巨大创伤为代价的,这正陷入了男权话语规定的“天使”形象泥沼。从小说到电影,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不真实的女性,是依然被遮蔽的女性。  关键词 陌生女人 自欺 自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
[摘要]在中国纪录片不断崛起的时代,《歌舞中国》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范本:纪录片也可以充满诗意的主观色彩,如梦幻般的抒情。关照现实的手法从最初的纯客观的记录到如今大量短镜头、蒙太奇的加入,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拓宽了纪录片的领域,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关键词]纪录片 诗意 蒙太奇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19    一、蒙太奇
[摘要] 桃在我国民间文学和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几千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肥城人民吸收借鉴中国桃文化的多种元素,创立了标新立异的肥桃文化,以其全新的文化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我们今天研究桃文化,吸收它可取的东西,形成桃文化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造福人类。    [关键词] 肥城 桃文化 桃文化产业 桃木工艺品  doi:
[摘要] 社会化具有客观强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幼儿园》的客观强制性远远大于主观能动性,是孩子们在不可避免的接受着社会化;《小人国》的主观能动性却远远大于客观强制性,孩子们是在自己有目的性的、自觉地接受社会化。  [关键词] 《幼儿园》 《小人国》 社会化 社会化特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026    《幼儿园》和《小
[摘要]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拍摄的一部战争史诗巨作。该片展现了在南京沦陷后的一座教堂里,一群女性如何获得拯救的故事。该片向观众呈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对身体的表现亦很突出。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消费文化 女性身体 女性气质  《金陵十三钗》(The Flowers of War)是张艺谋的最新战争史诗力作。影片讲述了在沦陷后的南京,日军觊觎着中国女性的身体并使用卑劣的手段企图将躲
[摘要] 为顺应现实文化语境的变迁,剥离人物本体的传奇性,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消解在对个体生命的关照中,转向人性的探索,贴近观者的情感诉求,获得情感共鸣。然而,中国传统的忠奸对立与现代的复合式思维模式间的悖论,对情感力度的消弱和情节叙事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硬伤。在浮尘欲盖弥彰的当今社会,文化寻根的回归是中国电影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 戏剧 电影 叙事视角 人文精神 后现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