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考病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病句的判断与修改是近几年中考中常见的题型,许多学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所以结合中考中的病句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并提出修改意见。
  关键词: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分析
  纵观各省市语文中考试题,不难发现病句的判断与修改,已成为中考常见题型之一。由于平时教学中淡化语法知识,对此类题很多学生感觉束手无策,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我就结合2011年中考病句试题进行分析。
  【题型精析】
  例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B昨日,记者从省国土部门获悉,我省已全面启动今年灾害防治。
  C游览者必须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2011南昌)
  【考点透析】本题考察常见语病的判断能力
  【解题过程】读句子,从语感的角度进行判断,结合常见病句类型可知:B项属于句子成分残缺,应在"防治"后面加上"工作";C项滥用否定词词,"不会不忽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前后语意不符,应去掉第二个"不";D项犯的是"两面对一面"的错误,"能否"处于"能"还是"不能"之间,是两个方面,但后句中"关键在于"表示肯定的判断,只是一个方面,前后意思表达不一致,改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可以去掉"能否";另一种是在"严格执法"前加"能否"。
  【参考答案】A
  【解后反思】判断有无语病,只靠语感不行,必须记住常见的语病类型,并且把典型的病句样式记住。比如:有"能否"一词出现,就要考虑前后句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
  例2: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①重庆也将欢迎第14个直辖日。在这历史性的喜庆时刻,大型音乐会《复兴之路》,②在重庆人民大会堂将于6月18日至20日演出。据介绍,③这次演出的节目大多是以浑厚雄壮的交响乐为主。届时,④这些节目缩展现的宏伟瑰丽的史诗气质必将深深打动,掀起庆祝建党90周年、庆贺直辖的高潮。(2011重庆)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改为_____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
  (3)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_____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后添加______
  【考点透析】此题考察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
  【解题过程】第①处属于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将"欢迎"改为"迎来";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将于6月18至20日在重庆人民大礼堂演出,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地点前;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这次演出的节目大多是浑厚雄壮的交响乐"或"这次演出的节目以浑厚雄壮的交响乐为主";第④处成分残缺,即"打动"什么,缺少宾语,应在"打动"后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
  【解后反思】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一个基本原则是"不改变原意",而且做到"多就少改"。
  以上两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准确找到病因,就必须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如下几种:
  一、句子成分不完整
  1、缺少主语。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2011滨州)
  分析此句,可以发现,是什么"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句中并没有交代清楚,所以这句主要的病因是没有主语,应去掉"在"和"上",这样主语就变成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
  2、缺少谓语(中心语)。例:写到这里,我无比激动的心情,再也写不下去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我无比激动的心情"缺少谓语,如果将此视为短语,那么"再也写不下去了"就缺少了主语。
  3、 缺少宾语(中心语)。例: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2011眉山)
  分析:句中"可以增强"什么,没有交代清楚,所以缺少宾语,应该在"自我保护"后面加"的意识",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
  二、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老校长的一生,挽救不少失足青年。
  分析:"一生"是主语,与"挽救"不能搭配。应去掉"一生",主语变为"老校长"。
  2、动宾搭配不当。例:中国撤离利比亚的公民行动,表达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2011婁底)
  分析:"表达"作为此句的谓语动词和宾语"理念"搭配不当,应将"表达"改为"体现"。
  3、主宾搭配不当。例: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2011福州市)
  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是"作者",宾语是"作品",不能搭配,去掉"的作者"或"的作品"。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分析:"清脆"与"歌声"不搭配,应改为"清脆的歌"。
  三、语序不合理
  例:我国成功发射并研制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2011济宁)
  分析:"发射"与"研制"位置有问题,造成语序不当,应是先"研制"后"发射",所以把"发射"与"研制"调换位置。
  四、两面与一面不能呼应
  例:孩子们能否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2011邵阳)
  分析:前一句的能否是两个方面,后一句只有一个结果,前后不能呼应,应改为"孩子们能否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能否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五、用语重复
  例:通过几年的努力,他记录下来的文字,仅印刷出来的大约有400字左右。(2011本溪)
  分析:"大约"和"左右"重复,应删去一个。
  六、前后矛盾
  例: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分析:"突然"和"渐渐’矛盾,应删除一个。
  七、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例:文明只要不断提高文明意识,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养成文明的好习惯。(2011扬州)
  分析:"只要......才......"不搭配,可以把"只要"改为"只有"。
  八、滥用否定词
  例: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2011眉山)
  分析:因用错了否定词"不",正好改变了原句的意思,所以应去掉"不再"或"不",或将"防止"改为"保障"。
  总之,了解这些类型,就很容易找到病因。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判断、修改是科学有效的方法,举一反三,反复练习,便能形成能力。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中指出:所谓提问,就是教师将自己在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后回答问题;以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疑问,通过课堂讨论解决疑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或巩固旧知的一种教学方法。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巧妙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
期刊
说明文是客观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叫人明白事理。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可是笔者在执教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读说明文,即使读过了也只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他们认为说明文简单明了,又缺少趣味性,边不屑一读。这样思想上不重视,加之又没有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习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阅读效率低下。要克服上述困难,就要学生尝到阅读说明
期刊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文本的体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传统教学的模式,大多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时,
期刊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谈几点肤淺的认识。  一、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
期刊
【提要】本文针对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容乐观,提出了要研究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从三个方面阐述:作文教学目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及作文教学评改的"个性化"。从教学实例,客观事实,以及教育理论为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生 个性化 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倡作文"个性化",
课堂氛围,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的重要条件。  教育心理学认为,处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教师精神振奋,思路开阔,动作潇洒自如,授课艺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情绪活跃,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接受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课文是否讲深讲透、环节设计是否紧凑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一把尺子。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要环节设计合理、将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对每一篇课文都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影响教学环节、耽误教学进度、影响课堂秩序等为由置之不理。  在各种听课活动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