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只求听话和“高分”,缺乏求异和创新精神。早在20世纪初,卓知远见的一代师表陶行知先生就高瞻远瞩地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深邃的思维,艰苦的创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下面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鼓励质疑,敢于创新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他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放手让学生对有价值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好求甚解的精神。
二、引导观察,激发创新
有了良好的观察力,才能“把那奥妙的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确,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造的起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启迪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教给观察方法,抓住特点,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人教版第二册《小池》一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这样观察文中插图及理解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小荷指什么呢?同学们一开始异口同声地说:“荷花”,“是吗,请你再读读诗句,仔细看看插图,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分析,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说:“是指荷叶,是刚长出来的荷叶。你看,还卷起来呢。”“对,课文中说‘早有蜻蜓立上头’,图上,蜻蜓是停在卷起来的荷叶上的。所以小荷指的是荷叶。”再如,学了《四季》后,可以利用学校美丽的绿化环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草、小树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三、启发想象,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日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体会圆圆的荷叶对小水珠们说话的语气,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象,“圆圆的荷叶,还会怎样欢迎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呢?”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答案也多彩纷呈,有的说:“小水珠,让我做你的摇篮吧!小水珠很乐意,就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摇啊摇啊,摇到了外婆家。”有的说:“小青蛙,让我做你的舞台吧!小青蛙高兴地答应了,一下子就跳到了荷叶上,唱起了欢乐的歌:呱呱、呱呱呱。”还有的说:“小鱼儿,让我给你当伞吧!快快来凉一凉呀。小鱼儿一边高兴地吐着泡泡,一边在荷叶下快乐地游来游去”……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着自己的想法,虽然可能有些想法并不是很贴切,但老师并不反驳或纠正,因为这时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想能力的良好契机。
四、联系生活,乐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双手,拓宽儿童的时空,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第一册《平平搭积木》,在学生读懂平平把搭的房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住后,放手让学生玩搭积木,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想象,“你想搭怎样的房子?你想让这房子给谁住呢?”结果学生充分调用生活的知识储备,搭起了“楼中楼”“高层公寓”“别墅”,并纷纷说把这房子让给世界上贫穷的人住,给没有房子的人住,甚至说给伊拉克的老百姓住。这样创设生活情境,把动手、动脑和动口紧密相连,是培养“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当然,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聯系生活,加强校内外沟通,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创造性地学习。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是在大脑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更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能力,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出微薄之力。
一、鼓励质疑,敢于创新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他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放手让学生对有价值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好求甚解的精神。
二、引导观察,激发创新
有了良好的观察力,才能“把那奥妙的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确,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造的起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启迪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教给观察方法,抓住特点,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人教版第二册《小池》一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这样观察文中插图及理解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小荷指什么呢?同学们一开始异口同声地说:“荷花”,“是吗,请你再读读诗句,仔细看看插图,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分析,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说:“是指荷叶,是刚长出来的荷叶。你看,还卷起来呢。”“对,课文中说‘早有蜻蜓立上头’,图上,蜻蜓是停在卷起来的荷叶上的。所以小荷指的是荷叶。”再如,学了《四季》后,可以利用学校美丽的绿化环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草、小树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三、启发想象,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日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体会圆圆的荷叶对小水珠们说话的语气,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象,“圆圆的荷叶,还会怎样欢迎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呢?”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答案也多彩纷呈,有的说:“小水珠,让我做你的摇篮吧!小水珠很乐意,就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摇啊摇啊,摇到了外婆家。”有的说:“小青蛙,让我做你的舞台吧!小青蛙高兴地答应了,一下子就跳到了荷叶上,唱起了欢乐的歌:呱呱、呱呱呱。”还有的说:“小鱼儿,让我给你当伞吧!快快来凉一凉呀。小鱼儿一边高兴地吐着泡泡,一边在荷叶下快乐地游来游去”……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着自己的想法,虽然可能有些想法并不是很贴切,但老师并不反驳或纠正,因为这时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想能力的良好契机。
四、联系生活,乐于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双手,拓宽儿童的时空,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第一册《平平搭积木》,在学生读懂平平把搭的房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住后,放手让学生玩搭积木,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想象,“你想搭怎样的房子?你想让这房子给谁住呢?”结果学生充分调用生活的知识储备,搭起了“楼中楼”“高层公寓”“别墅”,并纷纷说把这房子让给世界上贫穷的人住,给没有房子的人住,甚至说给伊拉克的老百姓住。这样创设生活情境,把动手、动脑和动口紧密相连,是培养“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当然,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聯系生活,加强校内外沟通,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创造性地学习。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是在大脑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更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能力,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