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的日益加深,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在不断扩大规模,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管理危机,频发的校园危机已严重影响到高校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大阻碍。本文通过对目前经济危机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提出要加强高校危机管理,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危机管理体系,有效地预防、化解高校危机。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高校危机管理和谐校园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喧嚣世界之外的净土,安全、宁静的“象牙塔”早已不在,各种校园危机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断拷问着高校应对危机的能力。2003年“非典”疫情引发的高校学生集体恐慌,2005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杀舍友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持刀凶杀教授案以及2009年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案等近年来一系列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向人们敲响了高校安全与稳定的警钟,突发的校园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高校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很大程度上损害高校的形象跟声誉,对高校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加强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亟需提高。
自去年经济危机以来,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潜在的隐形危机在外界危机的导引下随时可能成为显性危机而造成更大的威胁。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普遍比较匮乏,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往往错过最佳处理危机的时机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现状的研究,增强高校危机管理的意识,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危机管理机制,以有效预防、应对高校危机事件,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 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1.1危机的含义。根据罗森豪尔特的观点。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1.2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预防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减轻校园危机事件对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及形象声誉的损害,尽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就是说,高校危机管理,即及时、稳妥、高效地应对、处理高校危机,减轻它造成的损害,并及时做好善后跟危机的处理总结工作。
1.3高校危机的类型。要对突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做出迅速而有效地反应,首先就必须对高校危机事件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高校危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疾病,食物(饮水)中毒,例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第二类,影响校园稳定的政治敏感事件,主要是面对国际、国内一些政治性事件或校內的突发事件做出特殊反应,校内集中出现标语性口号、群体性聚集或游行示威等学生群体性事件,例如2005年的抵制日货行动以及2008年抵制法国家乐福行动,第三类,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主要指校园内学生之间发生殴斗,和校外人员发生纠纷以及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及校园暴力事件,如2005年云南马加爵事件;第四类,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2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
2.1危机预警机制缺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危机预警机制缺失的状况,各高校没有将校园危机事件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危机预警机制,仅存在些并不常规化、制度化的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在发生紧急危机事件时,反应速度迟缓。应变能力差,过于死板,远没有达到危机预警机制最基本的要求,无法对校园内部潜在的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控、预测,无法将校园内的危机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领导部门。
2.2危机防范意识淡薄。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和谐、安静的场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而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高校学子们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危机防范意识,对潜在的校园危机事件没有及时发觉甚至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校园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事件发生后的过度恐慌。
2.3危机管理责任不清。目前部分高校虽建立了简单的危机管理机制,但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危机事件处理领导小组,没有明确的危机处理责任人,即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事件责任制度。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找不到直接的负责人,缺乏有力的领导效力,经常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2.4危机处理方式不当。受传统的校园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对校园危机事件讳莫如深,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校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站出来“辟谣”,严禁学校老师、同学传播相关信息,但校方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欲盖弥彰,越是想捂住盖住,大量的小道消息传播的越快,到最后反而影响到广大师生认识事实真相,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恐慌,对学校声誉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3 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特性以及我国高校目前的危机管理现状,我认为采取如下措施必将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
3.1建立自下而上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将潜在的校园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将危机化为最小化。建立以学生党员、干部为基础,以辅导员为骨干,以院系、学校负责人为骨干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危机信息处理机制,依托学生党员干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同学,了解学生心里动态,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心理干预与跟踪,做到危机事态信息的层层上报及时处理。
3.2建立危机管理责任制度,提升高校危机管理水平。高校应更多地关注危机管理,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层层分担责任的危机管理制度。加强危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从制度上给予高校危机管理以根本性的保障。同时学校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档案,以便于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资料,提供借鉴。
3.3提高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危机发生前的无知,危机发生后的恐慌与失措。
3.4危机善后处理。当校园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后,危机的善后处理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危机爆发后必然会对学校的声誉及校园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学校应在危机过后第一时间确定危机对学校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最佳善后方案。并对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评估,发现在处理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与不足之处,评价现行的危机处理方案是否能够满足防止危机再次发生的要求,对本次危机相关情况整理备案,并协调各相关部门,调整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杜绝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高校危机管理和谐校园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喧嚣世界之外的净土,安全、宁静的“象牙塔”早已不在,各种校园危机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断拷问着高校应对危机的能力。2003年“非典”疫情引发的高校学生集体恐慌,2005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杀舍友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持刀凶杀教授案以及2009年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案等近年来一系列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向人们敲响了高校安全与稳定的警钟,突发的校园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高校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很大程度上损害高校的形象跟声誉,对高校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加强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亟需提高。
自去年经济危机以来,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潜在的隐形危机在外界危机的导引下随时可能成为显性危机而造成更大的威胁。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普遍比较匮乏,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往往错过最佳处理危机的时机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现状的研究,增强高校危机管理的意识,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危机管理机制,以有效预防、应对高校危机事件,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 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1.1危机的含义。根据罗森豪尔特的观点。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1.2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预防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减轻校园危机事件对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及形象声誉的损害,尽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就是说,高校危机管理,即及时、稳妥、高效地应对、处理高校危机,减轻它造成的损害,并及时做好善后跟危机的处理总结工作。
1.3高校危机的类型。要对突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做出迅速而有效地反应,首先就必须对高校危机事件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高校危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疾病,食物(饮水)中毒,例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第二类,影响校园稳定的政治敏感事件,主要是面对国际、国内一些政治性事件或校內的突发事件做出特殊反应,校内集中出现标语性口号、群体性聚集或游行示威等学生群体性事件,例如2005年的抵制日货行动以及2008年抵制法国家乐福行动,第三类,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主要指校园内学生之间发生殴斗,和校外人员发生纠纷以及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及校园暴力事件,如2005年云南马加爵事件;第四类,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2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
2.1危机预警机制缺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危机预警机制缺失的状况,各高校没有将校园危机事件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危机预警机制,仅存在些并不常规化、制度化的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在发生紧急危机事件时,反应速度迟缓。应变能力差,过于死板,远没有达到危机预警机制最基本的要求,无法对校园内部潜在的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控、预测,无法将校园内的危机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领导部门。
2.2危机防范意识淡薄。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和谐、安静的场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而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高校学子们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危机防范意识,对潜在的校园危机事件没有及时发觉甚至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校园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事件发生后的过度恐慌。
2.3危机管理责任不清。目前部分高校虽建立了简单的危机管理机制,但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危机事件处理领导小组,没有明确的危机处理责任人,即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事件责任制度。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找不到直接的负责人,缺乏有力的领导效力,经常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2.4危机处理方式不当。受传统的校园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对校园危机事件讳莫如深,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校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站出来“辟谣”,严禁学校老师、同学传播相关信息,但校方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欲盖弥彰,越是想捂住盖住,大量的小道消息传播的越快,到最后反而影响到广大师生认识事实真相,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恐慌,对学校声誉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3 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特性以及我国高校目前的危机管理现状,我认为采取如下措施必将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
3.1建立自下而上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将潜在的校园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将危机化为最小化。建立以学生党员、干部为基础,以辅导员为骨干,以院系、学校负责人为骨干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危机信息处理机制,依托学生党员干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同学,了解学生心里动态,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心理干预与跟踪,做到危机事态信息的层层上报及时处理。
3.2建立危机管理责任制度,提升高校危机管理水平。高校应更多地关注危机管理,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层层分担责任的危机管理制度。加强危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从制度上给予高校危机管理以根本性的保障。同时学校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档案,以便于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资料,提供借鉴。
3.3提高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危机发生前的无知,危机发生后的恐慌与失措。
3.4危机善后处理。当校园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后,危机的善后处理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危机爆发后必然会对学校的声誉及校园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学校应在危机过后第一时间确定危机对学校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最佳善后方案。并对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评估,发现在处理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与不足之处,评价现行的危机处理方案是否能够满足防止危机再次发生的要求,对本次危机相关情况整理备案,并协调各相关部门,调整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杜绝危机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