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788962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互工具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是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在使用交互工具进行教学中,强调的是过程教学,揭示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真正掌握数学规律。数学教师可通过交互工具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交互工具产生了互动,并能够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内涵。同时,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会得到问题的及时反馈,能正确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一、交互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交互工具,这种教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利用它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交互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其最终目的是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仍很落后,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忽视实践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得他们无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限制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而将交互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让学生体验教学情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可见,交互工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运用交互工具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可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有效性原则,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思考、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三是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启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四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数学问题。
  三、交互工具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趣味性。如在讲解 “同样多”的问题时,教师利用交互工具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两个小朋友小雷和小明,他们在一起玩游戏,小雷右手拿了4块糖,左手拿了6块糖,问小明怎样使小雷两只手的糖一样多?小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教师提问怎么帮助小明答对问题,让他们有一样多的糖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跃跃欲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尝试着利用手里现有的东西摆弄着平分。
  2.利用课堂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小学生要通过实践与探究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教师可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教学“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把问题列出来:12÷3,18÷9,25÷5,14÷6,24÷7……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除法算式一些是可以除尽的,另一些则除不尽。由于学生之前没接触过除不尽的算式,可让学生对这类算式进行讨论,学生带着疑惑来讨论问题,互相对话的形式就形成了。
  3.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体验,由于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如在教学“加法知识”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工具,画图示意“加法知识”,画出几个一样的三角形和几个一样的圆形,让学生计算有几个三角形和几个圆形,并逐一列出算式,诱导学生列出基本的加法算式。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共同特征,深入探究加数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确保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理念和方式必须要与新课程的改革标准相一致,其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课堂是学习数学内容的有效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学习环境来展示自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校也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观念创新,坚持以学生活动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营造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主发展。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学生经历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探索、思考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利用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但怎样才能利用课堂上灵动生成的资源,把练习课也上得精彩起来呢?我在执教“乘法分配律”之后,专门安排了一节 “乘法运算律”的练习课,下面结合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在练习课上如何促进和利用生成,从而彰显练习课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预设。为改变练习课因重复讲
艾丽莎是一个独立而天真的小女孩,她跟着单亲妈妈搬进了一栋老旧的公寓。妈妈因为工作忙,对她疏于照顾。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艾丽莎会“砰砰”地拍篮球。除此之外,她还喜欢提各种各样童稚的問题。  艾丽莎家的楼下住了一位脾气古怪的独居爷爷,因为晚上常能听到艾丽莎拍篮球的声音,他感到烦躁。一天,独居爷爷走在街上,发现艾丽莎独自坐在餐厅里等妈妈。爷爷看她可怜,便带她回家等妈妈下班。艾丽莎好奇地参观爷爷的房间,发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页“比一比”是关于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查阅平均数有关资料,发现平均数有以下要义:(1)算术平均数可以将各数量的具体差异平均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2)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以及实际与计划间的一般水平;(3)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以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4)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可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尝试实践“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沉淀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介绍如下,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次实践]    一、复习引入  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与1厘米各有多长。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出示一根长10厘
教学圆的周长后,我给学生安排了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另外增加了一道题(如下图):一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0.2米,与墙相距31.6米。如果把油桶滚到墙边,至少要滚几圈?    没想到全班学生48人,仅有5人做对,正确率为10.4%。大部分学生认为滚动的路程就是31.6米,即31.6÷(2×3.14×0.2)=31.6÷1.256≈25(圈)。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
“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又要精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究,使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下面,笔者结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课堂激趣的一些思考。  一、开篇诱趣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刊登了林祖润老师的《渗透思想方法  感悟数学价值》一文,文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谓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解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况入手。  拜读此文不久,我校五年级举行了数学思维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A和B都是自然数(A、B不为O),并且A B=1000,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批改的结果令我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