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语课堂现状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正呈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喜人景象。但一些不良苗头也悄然显现,令人深思。
  1.自读自悟若即若离,对话讨论热热闹闹
  眼下的许多语文课,教学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刚刚接到一个学习活动,还没有读上一两分钟的书,组长就开始带领大家讨论,于是学生开始前后左右扭动,议论纷纷。“下面让我们进行集体交流。”教师一声提醒,于是小组活动又转变成集体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学生开始了“散说、乱说”。
  2.整体感悟若有若无,好词佳句寻寻觅觅
  眼下的语文教学有了一种流行的趋势:教师们把文本内容设计成了一个个小组活动。课堂上,学生不是字斟句酌地读书,读整篇课文,而是在活动单的引领下圈圈画画,将书前翻后找,上寻下觅,以至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一网打尽”,然后完成教师预设的活动作业。此时此刻,学生的阅读似乎只是在做一种寻章摘句,完成作业单的工作,唯独没有静下心来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与感悟。这样的阅读,有悖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初衷,值得思考。
  3.语文本体若隐若现,文本拓展洋洋洒洒
  文本拓展现在也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有限的课堂内,资源链接四通八达、洋洋洒洒,学生大开眼界,欢天喜地。但太多的文本拓展却忽略了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训练要求,忽视了对课文的研读。学生懒得去品读文字,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语文本体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浮光掠影,令人深感不安。
  那么,教师该怎样深入领悟活动单导学的实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辨证地处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语文教学与活动进行整合,将阅读教学走向活动化的理想彼岸呢?
  一、充分预习,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设计活动单前,教师首先要考虑设计一份预习单,根据文本理解的需要,预习单上要一步步引领学生充分读书,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汲取更多的信息,为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积淀丰厚的底蕴。同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可设计如下预习单:
  1. 收集资料,了解孔子。
  孔子是____时期人,是我国古代的____家和____家,是____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____,其中贤弟子72人,他的主要言论收集在《》中。
  2. 读课文,晓词语。
  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圈画出生字词)
  ②画出本课成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其意思。
  3.读课文,思考:孔子游春时跟弟子谈了哪些问题?
  二、抓住重点,设计更为精练简约的活动单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新课、活动实施、检测反馈三个程序缺一不可。而活动实施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头戏,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目标,是当下最大的难题。教师在设计活动单前要花大力气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设计出更为精练简约的活动单。如《望月》的重点是“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月诗的多如繁星和小外甥对月亮的奇妙想象”,针对这一重点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一:背月诗,体味“多”
  1. 浏览3-13自然段,找出写月的诗句读读,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 小组合作。
  ① 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② 同桌对诗。
  3. 交流展示。小组间进行对诗擂台赛。
  活动二:说月喻,领悟“趣”
  1.默读14-21自然段,画出小外甥关于月亮的比喻,试着用一两句话评价,再美美地读读。
  2.小组合作。
  ① 组内交流后推荐一名发言人。
  ② 练习分角色朗读14-21自然段。
  3.展示汇报。
  这样的活动单设计删繁就简,只留主线,直指教学重点,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巧设情境,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动态课堂
  课改中的阅读教学要体现一种动态生成的美,即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向学生开放,并善于利用现场资源,引导学生自我解读知识,自我领悟规律,自我突破难点,促进教学的现场生成。
  请看《嫦娥奔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一天夜晚,逢蒙闯进了嫦娥的家中,他是怎样逼嫦娥交出仙药的?你从中感受到逢蒙是个怎样的人?我扮演逢蒙,你们扮演嫦娥,咱们来演一演。
  (学生兴趣盎然,小手如林,个个跃跃欲试)
  师:(盛气凌人地)王母娘娘给了你们家后羿一颗仙丹,请你赶快把它交出来。
  生:(假装糊涂地)什么仙丹?
  师:(咄咄逼人的样子)别装蒜了,赶快交出来!
  生:(商量口气)我确实不知道,要不,等我家后羿回来再说,行吗?
  师:(凶神恶煞的样子)不!不行!我等不及了,赶快交出来!
  生:(胆战心惊地)我真的不知道。(一边说一边退到箱子旁边,一把抓住仙丹往嘴里塞)
  ……
  教师演得出神入化,学生演得活灵活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是教师主观地牵着学生走,而是教师抢抓活动教学中的机遇,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其中有浓浓的情感交流,有喜人的思维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学”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动态课堂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形成习惯,从而让语文阅读的生命力活泼泼地舒展开来,让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的主动状态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问:朋友知道我怀上宝宝后,孕期过得轻松、愉快,便笑着对我说:“生孩子要择日择时剖腹,宝宝出生在吉日良辰才会比你更聪明,一生好运!”请问,这有道理吗?
问:我是某国企保健医生,也是《开卷有益·求医问药》杂志的忠实读者,该刊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我单位有两位职工患抑郁症,均因为恢复不彻底,其家属对治疗失去信心。一位家属认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 ,“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两大主旨,是语文教师致力提高的两种基本能力。而随文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精美范文的阅读、研习、化用(能动模仿),使学
瓜萎是一味润肺化痰的常用中药,关于瓜萎的药用,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据传在古时候,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许多山洞。洞被密林遮掩,云雾缭绕,都说洞内有神仙居住。当地有个樵夫,家境贫
冬季的气候干燥、寒冷,早中晚温差较大,容易诱发脑出血。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样的季节尤其应注意预防脑出血。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
不知为何,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上作文课。一看课程表,有作文课,那脸就拉得老长,让你这当老师的都觉得让学生写作文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慢慢地也讨厌上作文课、讨厌批作文。  可这能怪学生吗?每堂作文课都被勒令着写东写西,既要符合教师提出的N条要求,又要达到教师规定的字数,时间又是那么有限,这作文难写啊!想不出来写什么的学生,就生编硬造;被教师讲得头昏脑涨的学生,就七拼八凑;即使是写作功底比较好的学生,也是按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未来。”学习失去了良好习惯的支持,将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后劲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
先从解剖上了解一下,三叉神经是12对颅神经中较粗大的一对神经,为感觉、运动兼有的混合神经,也称为第V对颅神经。它从脑干部发出后,即分成较粗的感觉神经根及较细的运动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