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转型中的欧洲:挑战与趋势”——上海欧洲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

来源 :欧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29日,上海欧洲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60多位会员参加了本届年会。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教授和副会长冯绍雷教授主持了会议。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国际转型中的欧洲:挑战与趋势”,与会学者们紧紧围绕欧洲债务危机这一重大事件,从欧盟与成员国两个层面对欧债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成员国在危机应对中的表现、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研讨,加深了对欧洲在国际转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未来趋势的认识。
其他文献
《欧洲联盟条约》规定经济政策同时追求稳定、增长和凝聚这三个目标,由此构成了欧盟经济模式的定义基石,确定了以稳定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组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在凝聚目标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保证了欧洲经济的稳定目标;而增长目标的实现则乏善可陈。里斯本战略的本质就是实施经济结构改革以使得欧盟在稳定的宏观经济结构和社会凝聚的环境中享有高水平的可持续增长。虽然由于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盟成员国更为关注通过经济增长走出困境,但是欧盟“三合一”的经济政策目标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无辜的“报信者”,由于其在市场上广泛的影响力,降级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从而成为危机深化的重要推手。欧债危机促使欧盟加快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步伐,强化在欧盟层面对信用评级机构统一注册和监管的法律框架。当前,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立法监管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共同实践,监管规则的国际协调持续推进。理解欧盟乃至全球各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思路和实践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和评级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培养自己的学生真正成为公共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学方法别具特色,早就改变了以系统性理论讲授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该院对学生自然也进行应用性理论知识的讲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实务性高级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尤其是采用了有利于开发学生管理与领导潜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洲学期”机制是欧盟为应对和克服主权债务危机而推出的一项深化和扩大政策协调、完善其经济治理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通过对“欧洲学期”机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创新、其初期效果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的分析,认为该机制虽然在政策有效性和合法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标志着欧盟财政协调制度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从德国的视角看,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PIIGS国家(“欧猪国家”)在享受超出自身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上走得太远,导致其政府的持续预算赤字。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持不同见解,他认为成员国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加入共同货币区导致的政策工具的丧失使得欧元已经失败。德国政府相信有两个政策工具可以解决危机:第一,制定强制所有成员国采取预算紧缩的财政协议;第二,创建一个基金用以救助受到破产威胁的成员国政府。包括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和赋予欧洲中央银行以最后贷款人地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被德国政府拒绝了。德国政府强烈反对将欧元
随着欧盟不断深化和扩大,又企图在全球事务上扮演重要角色,国际学界遂从原共同体法研究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中发展出一个针对欧盟对外事务法律研究的新领域,专门研究欧盟对外事务的法律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欧盟对外行为的影响。由于《里斯本条约》取消了三支柱架构,将共同体和联盟合并成一个新的欧洲联盟,并赋予法律人格,原共同体法也蜕变为联盟法,学界开始探索原共同体法是否可能因此渗入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运作。本文顺着制度主义的脉络,首先分析《里斯本条约》创设的新制对欧盟共同外交政策运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尝试聚焦法律的演
本报告通过政策调研、企业访谈以及问卷调查三种方式,对2011年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状况以及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调研报告认为,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中国部分地区正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过渡。这种过渡带来的变化并非是投资环境恶化。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并对中国市场抱有充足的信心。绝大多数欧盟企业将会维持或扩大现有投资规模,不会减少投资和撤资。但与此同时,欧盟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原材料、能源、土地供应、人才培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等是影响欧盟在华投
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的定式,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应“阿拉伯之春”冲击,从根本上调整北非、西亚政策,推进近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构成其决计干预的框架性背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法、英两国联手,成为军事行动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囿于军力不足,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借重美国与北约,成为欧洲国家实施干预不可替代的机制性选择。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则又使得行动超出安理会授权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