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机应用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抽象,概念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面向实际应用的设计环节,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讲,要区分理解其不同的概念难度很大。作为电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讲教师,我们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将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两个方面展开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举措。
教学方法改革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思路 电机应用技术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理解一个过程、抓住一条主线、遵循一个脉络。理解一个过程:电能的产生——传输——应用;抓住一条主线:结合实际引入问题——分析解决——回到实际问题;遵循一个脉络:将电机学课程的学习精练地概括为“建模”与“解模”两个基本问题。通过对电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学习主线和学习脉络的认真梳理,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性质,不走弯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贯彻“建模”“解模”理念,掌握现代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建模”:初步了解电机的工作原理——构思电机的基本结构——深入分析电机的工作原理——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式组)——转化为等效电路模型。“解模”:电路模型参数的确定——电机性能和运行特性的分析——工程实际应用。这就清晰地给出了一条从工程实际中来,再回到工程实际中去的学习脉络,同时也使学生领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引导性项目贯穿理论教学周期,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开学初根据课程重点,安排分好组的同学自主选择“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等设计题目,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设计方案的制定、控制框图的绘制、完成硬件接线图和软件流程图,形成3000字的研究报告,并在实验室中完成设计的硬件连接和软件调试。通过实际课题锻炼,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授课模式,改革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 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展示的信息量大,但传统的板书授课则更容易抓住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因此各种方法是互补的,不宜过分强调哪一方面,而是应当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板书授课与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相结合,既便于学生对复杂的电机结构的认识,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不间断地紧跟课堂授课的思路。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课程辅导 积极充分利用城市学院的BB公共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教学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参考书目、教学课件、学生读书报告、学习要点、引导性项目、习题与解答、章节测试、教学视频、网络参考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上网,建立了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同时及时开通讨论版模块,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考核方法改革
规范考试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针对自动化专业一个年级4个班级,共140人左右的规模,实行四统一的考核模式,同时为使考核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理论考核环节中,加强基础、淡化计算、侧重功能、突出应用;充分利用试题的设计与收集,合理设计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淡化理论的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计算,着重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电机知识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深化考试模式,实行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教学 采用有选择性学习,推动自主学习更上一层楼。考虑到不同的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综合性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会有所区分。对于一些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适当布置一些较深入的课外设计题目;相对学习程度稍差的同学,则会布置较为简单的设计题目。允许部分学生自己出卷子,自己给出标准答案,同时写出出卷和学习过程的体会,并且以PPT方式进行口头答辩的考试模式。有效地延长了考试时间,实现了学习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完善支撑手段建设 网站建设:继续完善BB公共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教学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参考书目、教学课件、学生读书报告、学习要点、引导性项目、习题与解答、章节测试、教学视频、网络参考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陆续上网更新,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同时及时开通讨论版模块,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可以说,只有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并通过引导性项目的引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为探索电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辽宁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方法改革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思路 电机应用技术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理解一个过程、抓住一条主线、遵循一个脉络。理解一个过程:电能的产生——传输——应用;抓住一条主线:结合实际引入问题——分析解决——回到实际问题;遵循一个脉络:将电机学课程的学习精练地概括为“建模”与“解模”两个基本问题。通过对电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学习主线和学习脉络的认真梳理,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性质,不走弯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贯彻“建模”“解模”理念,掌握现代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建模”:初步了解电机的工作原理——构思电机的基本结构——深入分析电机的工作原理——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式组)——转化为等效电路模型。“解模”:电路模型参数的确定——电机性能和运行特性的分析——工程实际应用。这就清晰地给出了一条从工程实际中来,再回到工程实际中去的学习脉络,同时也使学生领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引导性项目贯穿理论教学周期,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开学初根据课程重点,安排分好组的同学自主选择“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等设计题目,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设计方案的制定、控制框图的绘制、完成硬件接线图和软件流程图,形成3000字的研究报告,并在实验室中完成设计的硬件连接和软件调试。通过实际课题锻炼,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授课模式,改革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 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展示的信息量大,但传统的板书授课则更容易抓住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因此各种方法是互补的,不宜过分强调哪一方面,而是应当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板书授课与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相结合,既便于学生对复杂的电机结构的认识,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不间断地紧跟课堂授课的思路。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课程辅导 积极充分利用城市学院的BB公共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教学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参考书目、教学课件、学生读书报告、学习要点、引导性项目、习题与解答、章节测试、教学视频、网络参考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上网,建立了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同时及时开通讨论版模块,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考核方法改革
规范考试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针对自动化专业一个年级4个班级,共140人左右的规模,实行四统一的考核模式,同时为使考核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理论考核环节中,加强基础、淡化计算、侧重功能、突出应用;充分利用试题的设计与收集,合理设计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淡化理论的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计算,着重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电机知识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深化考试模式,实行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教学 采用有选择性学习,推动自主学习更上一层楼。考虑到不同的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综合性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会有所区分。对于一些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适当布置一些较深入的课外设计题目;相对学习程度稍差的同学,则会布置较为简单的设计题目。允许部分学生自己出卷子,自己给出标准答案,同时写出出卷和学习过程的体会,并且以PPT方式进行口头答辩的考试模式。有效地延长了考试时间,实现了学习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完善支撑手段建设 网站建设:继续完善BB公共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教学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参考书目、教学课件、学生读书报告、学习要点、引导性项目、习题与解答、章节测试、教学视频、网络参考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陆续上网更新,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同时及时开通讨论版模块,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可以说,只有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并通过引导性项目的引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为探索电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辽宁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