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英语文教育主张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建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er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风·母语美”的价值立意与使命召唤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凝结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最深刻的道德精髓,激荡着最丰富的理论思维,呈现着最具神韵的精神特质。”
  这是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一篇论文开头的话,精炼、精准、精彩。其实,这已不是某个学者的论述,而是世人的普遍共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这一共识和记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育,可用以指导、引领语文教育。比如,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吴建英,专门设置教学改革的项目,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与语文教育,她将项目命名为“中国风·母语美”。这是她从语文教育的视角确立的项目研究对象与内容,又将价值立意蕴藏其中。这一表述,本身就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又凸显了语文教育的特质与使命,具有极强的解释性。相信“中国风·母语美”这六个字将会成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要
  主题,也必将像种子一样深植中国孩子的心中,总有一天萌发,长成好大一棵树。这六个字既成为中国语文的文化象征,又成为中国孩子文化身份的
  确认。
  吴建英以“中国风·母语美”为主题、为价值追求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在深入研究与实践中,吴建英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正在走语文教育改革之路。具体说,走一条母语教育民族化之路,走一条母语教育儿童化之路,走一条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创新之路。这三条路其实是一条路,只是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
  首先,母语是民族的内涵、特质和象征,母语凝结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怀、民族立场,坚持并优化母语教育就是坚守民族文化,这是一条悠长的民族化之路。
  其次,民族文化应当让当代儿童乐于学习、乐于接受,并成为儿童的文化基因,坚持并优化母语教育就是坚守母语教育的儿童化,这是一条儿童在母语学习中文化建构、提升之路。
  再次,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母语教育,坚持并优化母语教育就是坚守语文教学的改革,从教学走向教育,这是一条创新之路。
  这三条路聚焦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培植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三条路又面临着同一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中国风·母语美”的语文教育内涵与特征可作以下概括: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生长中国精神为宗旨,以汉语言文字的使用为任务,以开发与优化母语课程为载体,以儿童学习母语研究为基础,培养“中国风·母语美”为核心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儿童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创造者。吴建英和她的团队正在进行着的是价值立意崇高的语文教育改革。
  站在母语教育的立场上来看,不难发现,“中国风·母语美”的研究,吴建英和她的团队,要进一步审视中国母语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开发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智慧,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语文特质、儿童特点的小学语文教育。尽管这一建构是校本化的,却具有普遍意义,体现了前瞻性。这一研究项目透射出宏大、高远、辽阔的价值立意,不得不令人钦佩。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吴建英和她的团队并没有预设这样的目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已确立了这样的价值愿景,并成为他们的切实行动,可见“中国风·母语美”给他们带来的责任与使命。这样的责任、使命,当然生成了吴建英语文教育的主张。这主张极有分量!
  二、“中国风·母语美”的语文教育的校本建构与实施
  诚如上文所述,“中国风·母语美”的小学语文教育,的确是对语文教学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建构。吴建英和她的团队首先分析了当下母语教育的现状,她用三个“缺失”来概括:经典母语课程内容的缺失、儿童母语教学方法的缺失,以及教师良好母语素养的缺失。这样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准确的。她对母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可用两种“偏颇”来描述:母语教学的工具化、符号化,语文灵性的弱化;过度追求感性,语文内涵的虚化与浅表化。结论是,母语课堂的这两种偏颇,致使语文教学既失缺了母语的典雅与智慧,也失缺了母语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当然也就“失缺了生命的灵动与光辉”。因此,必须对“汉语本体价值”再认识,对“母语教育民族化”再澄明、再追问、再追求。
  澄明、追问是为了再建构。这一再建构,至今已有显著的成效,形成了母语教育民族化、母语教育儿童化的核心要义与关键要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把握母语教育民族
  化的精髓,并以此构建了情意课堂,进而铸造语文教学的民族品格。
  把握精髓才能把握语文教育的特质,母语教育民族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母语教育民族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吴建英以她的学养、经验以及特有的语言敏锐性,捕捉了母语教育的精髓,亦即母语教育民族化的精髓:尚情尚意、情意交融。她用古今学者的观点来佐证她的判断:“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心之所谓意”“意,志也”。当今哲学家李泽厚也以他所倡导的“情本体”理论,支撑情意交融的观点。李澤厚认为,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和根本”,他认为人的最终实在和根本是“情”。接着他指出“‘情’是文化积淀的‘情理结构’”。情理结构,“即情与理是以何种方式、比例、关系、韵律而相关联、渗透、交叉、重复着”。他进而说,“如何使这‘情理结构’取得最好的比例形式和结构秩序,成了乐感文化注意的焦点”,而“乐感文化是‘情本体’的核心”(李泽厚著,《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青岛出版社,2016.5, 58~71页)。情本体、情理结构正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切关怀和深刻解读,是对母语教育民族化充满温情而又精准的揭示。吴建英的认知、理解是正确的,是到位的。
  依循这样的理解,吴建英和她的团队进行了情意课堂范式的研究,总结了四个核心要义:价值皈依——情智互动、言意共生;审美追求——雅致灵动、情意交融;基本策略——立象尽意、意会言传;实施路径——曲径通幽、诗情画意。每一个核心要义中都有具体的操作要点。这样的建构不下一番功夫,没有深入的实践,没有足够的理论准备,是不可能实现的。把握精髓,建构情意课堂,必将培植语文教学的民族品格。   其二,把握儿童发展特点,走母语教育儿童化之路,开发微课程,把最美的母语献给美好的童年。
  母语教育的儿童化与母语教育的民族化是母语教育的两大重要命题。民族化,让儿童心里有民族魂、中国根,让儿童成为一个有祖国的人,在世界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激荡中,挺起民族的脊梁,站稳民族的脚跟。儿童化,则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母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这样,民族文化才会后继有人,而且在民族文化学习中,儿童走进世界,走向未来,与多元文化对话,尊重并吸纳人类先进文明。若此,母语世代相传,传统文化就不只是过去时,也不只是现代时,而且也成了未来时。民族化、儿童化并行不悖,并产生积极互动,让母语教育的民族化照亮儿童,让母语教育的儿童化映照母语教育民族化,最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目标才能实现。
  首先,吴建英对儿童的智力特点进行了分析:“小学毕业之前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高峰期”“有这么一个说法,‘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毫无疑问,‘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法则’”。在母语教育民族化与儿童化的交互中,对母语微课程进行整体建构,即运用“主题·整合”思想,按儿童成长阶梯,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以“经典、童乐、情趣、意蕴”为原则安排若干微课程,“架构起独具个性的符合汉语言文学特点的、多元融合的母语微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架构固然重要,课程实施同样重要,更要切合儿童学习母语的特点与实际。为此,吴建英和她的团队采用了乐学策略。乐学策略与乐感文化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是乐感文化的具体化、操作化。乐学的理念,吴建英定位于“让儿童在母语中狂欢”。说到狂欢,当然会想到苏联人文学者、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理论。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源自小说和戏剧表演,我以为他自己对“狂欢”“狂欢化”也没说清楚,但有几点是极其重要的:一是“‘狂欢语言’与‘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相联系”;二是“狂欢具有‘外表装饰性’……会和‘民众文化’断裂”;三是在狂欢中,“所有人都不是作为观众观看,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日本北冈城司著,魏炫译,《巴赫金对话与狂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267~ 270页)。母语教育让儿童在母语中狂欢,其深意在于参与到母语教育中去,去除不必要的“外在装饰性”,在母语中与世界发生感受上的联系,并保持母语的民众性、日常生活性,让儿童在母语中狂欢,让儿童真正认知、认同中华文化,过美好的语文生活。
  其三,把握母语发展特点,
  通过“情境建构”,彰显母语教育的中国美学特点与丰富意蕴。
  吴建英对汉语的特点有一段分析:“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简洁、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句读简短,形式松弛,组合自由,充满弹性,以神摄形,情趣盎然,气韵生动,意义遥深,具有‘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富有独特的人文品格”“汉语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等等。因此,汉语教学具有“情境建构”的特点。
  中国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固然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更主要的是不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理论滋养的启示,深感‘意境说’是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经典,更确切地说是‘诗论’的精华”。她“在时代的召唤下,出于对教育创新的追求,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跨界,创造性应用到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
  情境是时代的话语。儿童就是诗人。母语教育应该让情境与儿童在母语学习中互相建构,让儿童在优化了的情境中,以“美”为突破口得到发展。根据情境教育理论,吴建英提出,“以情为纽带,创设语言生活的‘意境’”“以情为根基,灵动儿童本位的‘意趣’”“以情为动力,彰显主体发展的‘意志’”“以情为导向,洋溢文化积淀的‘意蕴’”“以情为引领,追寻哲学启蒙的‘意义’”等幾大操作要义,并进行了“情境建构”。这一策略、路径体现了美学精神。
  母语教育的“情境建构”,努力彰显了审美追求,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有审美化的体验。她说:“母语课堂应是一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雅致灵动、情意交融之美,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一种表现形态,更是对语文本源的一种阐释,是一种精神态度、一种美学追求”。于是,情意课堂上形成了母语教育特有的审美节律:美智相映、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理相谐、冲突融合。毋庸置疑,“情境建构”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建构,是对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生长起中国美学精神,提升了中国美学品格。
  吴建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教学建构、实施策略在哪里?“中国风·母语美”是最深沉最精炼的概括。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陈德兵老师,是在东莞市第三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上。当时陈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雨点儿》,课文朗读很有魅力,声音清朗,字正腔圆,与孩子们的对话也很亲切、自然、不失童趣。整堂课气氛活跃,简直就是一个大男孩带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课堂里畅玩文字游戏。低段教学一般女教师居多,极少见男教师,尤其是一个爽朗、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所以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打听,陈老师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
晚上经过白街,我看见一个女人站在前面。因为离路灯比较远,我看不清楚她的脸。但我能看出她的身材。她的身材好,高挑。而且她穿的衣服也好看。是黑色的。我喜欢黑色。  白街的晚上,行人稀少,灯光的本身也晦涩,但是我必须得穿过大半条白街,才能抵达我的去处。记得很多年前老人家有过一句话,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对这十二个字十分赞赏,曾分别抄在十几个笔记本的扉页上,有的送了人,有的还留在自己手里,等
2009年教师节,我看到一个年轻同事的博客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最重要的是厚实我们自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些机遇的。但不是说没有机遇,就不能成长了。只是碰到了好的机遇,可能成长得更快一些。当机遇眷顾着别人、没有来到自己身边时,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等待,并且坚信,机遇有朝一日同样也会垂青于自己的!当然,这种等待绝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全方位地去锻炼自己、磨砺自己,让
一、动作描写面临的“四大困境”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动作细节的描写一直是重要的命题。由于学生阅读量和观察力的不足,所以他们笔下的动作描写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往往过于简单苍白,无法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何写好动作描写,很多老师在论著中都有过详尽的论述。张慧敏老师强调描写内容的真实化、场景化、具体化,金美君老师注重用词的准确灵活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翁蔼葵老师指导学生抓住特写细节进行连贯
阅读推广人  ?慈培培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幼儿园  绘本故事《我真的很生气》是由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资深编辑记者、儿童文学作家王轶美创编,著名童书绘画大师王蔚配图,是一套中英双语有声图画书系列中的关于儿童情绪管理的原创图画书。  本套绘本共4套,每套4册,《我真的很生气》是其中一套,书中通过12个常见的生活故事为载体,以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告诉孩子和家长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入学后的第二个星期,除了个别孩子偶露戚戚然之色,大部分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绘本读写课,在发展适应性的同时,还可以着重发展儿童的读图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个积极的读图者,是绘本阅读的重点之一。  ——第二周题记  与第一单元“发展适应性”主题相适切、图画故事性强、细节饱满、内容能引发孩子共鸣的,当属美国绘本大师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不可以》。  这本绘本是大卫·香农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创作的一本极
【教学目标】  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时,说话态度要大方,有礼貌”。本次口语交际所选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  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内容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意识,培养表达的自信
一、为什么对低段小学生提出自主识字  自主识字是相对于规定识字而言的。我们知道,由于班级授课制与生俱来的缺陷,小学生入学后识多少字,识哪些字,历来是由教材规定的。无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在这一点上学生始终没有自主权,而且低段识字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始终是“零识字”,因此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入学后一律都得从“一二三四、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开始。这种硬性规定的识字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入学儿童识字量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个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实践。其中,读写能力是语文核心能力,强大的读写能力能够带动听说能力。  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深水区、重难点。  这几年,我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读写训练的内容
何谓时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时代里流行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仅靠学生自觉读书是不可能的。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其中,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在其方法上给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下面,我将结合现代时文阅读,浅析不同课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所应采用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基于阅读课型,巧用时文“三步走”  语文小社会,社会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