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生之三:探索读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个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实践。其中,读写能力是语文核心能力,强大的读写能力能够带动听说能力。
  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深水区、重难点。
  这几年,我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读写训练的内容、方法、途径,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有教训。
  探索之一:如何读,才能提高读的能力?
  过去,我在课堂里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有感情地朗读……”,似乎是为训练朗读的语音、语调、语气、语情等。现在看来,为“读”而读,对训练语用能力意义不大。朗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语文素养,应该侧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比如,为概括内容而读;为体味语言运用而读;为训练读写技能而读;为理解文章写法而读;为欣赏文体特色而读;为想象情景角色而读……
  1.初读,读出“不懂”。
  学生初读课文,对文字内容陌生,读不对、读不顺、读不通是常理。教师无视初读课文的现实,提出“读准、读通”要求,实际是一句空话,一般情况都是提归提,读归读,学生是否读准读通,谁也不清楚。
  我自己初读课文,也是疙疙瘩瘩,经常读错,比如“玉米叶子哗啦啦地响”,就会错读成“哗啦哗啦地响”,谁知这一字之差,忽略的是词意之差。细想,“哗啦啦”是响成一片的声音,“哗啦哗啦”是一阵一阵传出的声音。再比如“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诺贝尔》),就会错读成“4点颁奖”,吃了个“半”字,这一字之差,意义也完全偏离,“12月10日下午4点半”是诺贝尔的出生时间,定为诺贝尔奖颁布时间,具有传承意义,怎么能随便读成“4点颁奖”呢?
  有意思的是,读错的这些内容恰恰是精彩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及时辨析纠错,就能让学生自然地感受语言的奥妙,培养学生仔细朗读课文的好习惯。
  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我总要说“认真朗读的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哪里读错”,还让学生展示自己难读易错的语言,达到初读也深学的境界。
  2.通读,概述内容。
  “通读”课文,就是把课文语言读一遍,设计的意图是整体理解课文,有“贯通”课文内容的意思。怎样才算贯通课文呢?从语文课程意义来看,应该是将具体的课文内容转化为“课文概述”,即,简明扼要地概述课文内容。
  学生通读课文,注意的是文字材料和内容情节,仅将文字转换为具体的印象。要求语言表述“课文内容”,他们会不知从何说起。
  通读课文,要进行概括式思维训练,提“一句话概述课文”要求,让学生从内容、写法、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练习概述,以提升阅读概括能力。
  比如一句话概述《钱学森》:
  一个日夜盼望回到祖国的人;
  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为回国做准备的人;
  一个在美国享受优越条件、优厚待遇的科学家;
  一个饱受美国当局迫害的科学家;
  ……
  再如,一句话概述《卢沟桥烽火》:
  一场发生在平津通往华北咽喉要道上的战斗;
  一场中日之间的浴血争夺战;
  中国全面抗日第一战;
  一场全歼日寇的战斗;
  一场中国守军反败为胜的战斗;
  一场经三次激战失而复得的战斗;
  ……
  3.演读,读懂语意。
  演示朗读,是用形象的动作、语态,生动地演示语言意义。演示朗读,是一种新型的朗读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语言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几乎所有的语句语段后面都对应着形象化的生活。演示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生动的理解;演示朗读,有利于记忆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比如《秦兵马俑》。若逐节分析兵马俑的姿态风采,课堂教学就单一松散。不妨在教室里留出一块“空”地,将学生分为两拨,一拨人朗读,另一拨人扮演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等,各俑扮演的动作神采必须符合课文语意。一遍读完,两拨人角色互换再次演读,学生对兵马俑细微传神的描写就有切身体验和形象理解了。
  再比如《开国大典》,只从文字角度去理解,难以感悟其壮观的场面。演示朗读,也可在教室里留出一块“空地”,作“T字形广场”,让学生表演“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让他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还要表演“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的场面。学生听朗读学表演,训练的是场面描写能力。
  又比如《珍珠鸟》,教师朗读第7~9节,学生扮演“小珍珠鸟”,从“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直飞到“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小珍珠鸟们”在现场飞着飞着,忽然发现“珍珠鸟”越来越接近“我”了!终于理解了信赖,就是零距离接触,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演示朗读还有一个好处:全体学生都乐于参与,都能自觉接受语言的美妙意味,都能亲身体验语文阅读的乐趣,自然就能避免出现教学边缘人群。
  4.猜读,读出语感。
  “猜读”课文,事先要略去课文中的特异点,用“□”表示。一个“□”为一个字,让学生猜测“□”里的字词。略去的内容有:有表现力的词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句,运用修辞法的句子,贯穿课文的比读内容等等。
  有“□”的课文阅读起来是不连贯的,学生要结合课文语境想多个答案,要对这些答案反复比较辨析,要在理解了这些答案的细微差别后,才能得到准确答案。这个过程,是训练语感、段感、题材感、篇章感的过程。
  这个课例,已经在“教学设计”一章里《鲁班和撸板》提及,故不赘述。   5.创意读,读出深度。
  “创意读”,是着眼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物、某条线索,在这个角度重点读出课文中的某类内容、某个写法、某种理解等等。也可以变换原文特点,读出另一类文体特色;或者是,改变原文题目,要求通过朗读,补充或删减原文语言内容,形成新的文章等。
  创意阅读,是以语文文字为基础,以语言学用为目标的智慧阅读。
  无论如何创意阅读,共同点是要有语言训练的深度。
  比如,寓言《画蛇添足》,在初步理解寓言的内容后,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板块阅读:
  (1)用“画蛇添足者”的口吻讲述故事过程。
  (2)用“夺酒者”的口吻讲述故事,补充描述“夺酒者”的两三处心理。
  (3)用其余众“舍人”的口吻讲述故事,补充描述“议酒”“画蛇”“评蛇”三个场面。
  比如,散文《变色龙》,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板块阅读:
  (1)搜集记叙变色龙的全部内容,分层列出提纲。
  (2)按照《变色龙》的提纲,删减原文某些内容,把原文改读成说明文《变色龙》。
  (3)对比朗读散文《变色龙》和说明文《变色龙》,说说两类文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创意阅读,活用了课文,巧用了课文,着力训练了语言思维。其本质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探索之二:如何写,才能提升“写”的能力?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小学生耗在课内课外的习作时间不算少,但为什么一直笼罩着“怕写、写不出”的阴影呢?
  原因在哪里?我以为:
  1.作文教学缺乏课程意义上的标准。教学时间配置、作业训练设计、考试内容权重、作文课程一直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得到课程层面上的重视。
  2.语文理论界对作文教学几乎缄口不言,基层教师看不清作文教学方向,缺乏指导思想,没有目标体系,更无内容方法。
  3.《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稍有片面,仅仅提出“了解……体会……领悟……判断……”使阅读教学单腿前行,没有负起习作教学的应有责任。
  4.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体系中,重点、难点是读写,写比读更难,占有四分之三时间的阅读教学轻写重读,习作教学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地带。
  因此,阅读教学理应设计最具读写价值的练习,进行最具实效的读写训练。一般说来,低年级重点要读懂句子的写法,把句子写完整;中年级重点要读懂细节语言和内容层次,把内容写具体;高年级重点要读懂篇章结构和内容布局,把内容写生动。
  以下,我们分享一些课例。
  例一:读写句式。
  有着一定表达形式与结构特点的句子形式称为句式。从内容看,有长短句;从修辞看,有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从结构看,有过渡句、总起(结)句;从表达特色看,有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如,沪教版《风姑娘送信》: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燕子。燕子一看,说:“啊,秋天到了,我要到南方去。”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松鼠。松鼠一看,说:“啊,天气凉了,快采松果,准备过冬。”
  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青蛙。青蛙一看,说:“啊,冬天快要到了,我要挖个地洞好冬眠。”
  这是一组排比句,从“风姑娘送……”的角度,引出燕子、松鼠、青蛙的语言,描述了入秋的自然变化。句子形态整齐,节奏鲜明,动词“采、挖、冬眠”很准确,具有读写训练价值。
  教学中,在理解和熟读句式后,教师可设计以下训练:
  1.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收到风姑娘送来的落叶?(蚯蚓、蛇、小熊……)
  2.其他动植物收到风姑娘送来的落叶时,会怎么说?
  3.在想象中,分角色表演。
  4.仿照课文句式,续写3、4句。
  再来欣赏苏教版《鸟岛》里的长句。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第一个长句写“鸟儿飞来”,运用了四个定语——“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这些修饰语,表明了鸟儿飞来的时间、环境和数量,句子内容具体丰满。
  第二个长句写“鸟岛最热闹的时候”,作者用“各种各样”“聚”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鸟岛的
  热闹景象,给读者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第一句,先想到与这个句子义项相同的情景:“上学、放学、下课、唱歌”等等,再让学生练写长句。比如:“吃好早饭了,背上书包了,走下楼梯了,我和阿玲、媛媛一起上学去了。”再比如:“钢琴弹起来,小手拍起来,屁股扭起来,歌声唱起来,教室成了欢乐的世界。”
  教学第二句,先让学生具体想象“各种各样的鸟儿”,再表演“鸟儿怎样欢聚”。然后逐步完善句子,写出一个长长的语段:
  六月,太阳热热地照着,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到了。尖嘴巴的鸟,大眼睛的鸟,全身金色的鸟,闪着绿光的鸟,扇着大翅膀的鸟,长着红爪子的鸟都聚在鸟岛上,有的欢叫,有的追逐,有的嬉戏,有的打架……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随文训练各式句子,既不脱离课文,又有训练内容,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教学。关键是,教师要自觉积累探秘句式的经验和学用句式的敏感。
  例二:读写细节
  一篇吸引人感动人的文章,必在细节取胜。但是课堂阅读中,若对细节加以微言大义的分析,那就是画蛇添足的拙策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在练写细节中体验细节描写的妙处。
  如苏教版三年级《鹬蚌相争》第一节: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这是一段情景真切动态的细节。“张开壳儿”“猛地……伸……啄”“急忙……合上……牢牢地夹住”这些词语,极其传神地再现了河蚌和鹬的每一个动作,增强了语言的情景感。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读写作业:
  1.通过变换的语速、轻重的读音,读出寓言的故事味。
  2.通过动作表演,体现动词状态,读出寓言故事的情景。
  3.仿照课文第一节的写法,先演一演“有个渔夫看见了……把他们捉住了”的过程,再写出描写渔夫多个动作的场景。
  这是练写的细节教学。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动态描写的方法,再通过动作表演学写另一个动态细节:
  有意发现课文的细节,形成常规读写训练,能使阅读教学生动有趣高效起来。
  例三:读写古诗
  古诗教学,重在意境。如何突出这个重点?一是吟诗,二是译诗,三是练写诗境。
  许多语文教师都止步于译诗环节,在完成字面翻译之后,就急急忙忙总结诗意,淡化虚化了古诗的浪漫意境,以致学生都不太喜欢读古诗。
  欣赏和推敲古诗诗句,最好的做法是做诗中之人,听诗中之音,看诗中之画,察诗中之情,演诗中之意,写诗中之语。这过程,能使古诗教学充满趣味。
  比如《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怜”惜苍苔的心情,“小扣”柴扉的动作;窥见“春色”的联想,“红杏出墙”的惊喜,都是欣赏体验的要点。
  在理解基本的诗意后,就请学生放开联想,扮演诗人,再现“访友不遇”的情景。然后各选一句,当即练笔,描写诗句意境。如第一句:
  诗人凝视着紧闭的院门,啊?院内的主人是闭门读书,还是谢绝来客?看这门前台阶平展展地铺满了浓密的绿茵茵的小草,想来主人很长时间没有出门了。我想上前叩开院门,便踮起脚尖欲轻上台阶,却又久立不动,怎能让脚底的屐齿印毁了这绿茵小草啊。
  一个“怜”字有如此丰富的意境内容,那么联想“小扣”“春色”“红杏”等词包含的动作、景物神韵,都可以写出美妙幽雅的语段。
  读古诗,写意境,是散文写作的笔调,能有效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例四:巧读文章,学用语言
  巧读,指有目标地选择某个角度去朗读文章。这个角度或是内容,或是文体特征,或是主要人物,或是旁衬的事物,或是文章中最具特色的段落、标点、层次、结构。
  巧读是为了“改写”,改写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内容,掌握写法,提高语用能力。
  请看一例,《钱学森》的读写简案。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述钱学森。
  2.引入补充资料,以时间为序,将原文和补充资料整合成一篇长文。
  3.通读整合的长文,以时间为序写一份《钱学森个人简历》。
  4.引入补充资料,结合原文内容,以冯卡门教授的口吻给钱学森写信,劝导其放弃回国。
  5.代言钱学森,给冯卡门教授写一封回信,感谢教授的关切之情,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这个课例,巧读了原文的两个亮点:一是以时间为序写作内容的章法,二是美国海军司令狠话阻止钱学森回国的语段内容。为弥补原文内容略显单薄的缺点,就补充阅读相关内容。通过写作“个人简历”“劝导信”“回信”,全面理解钱学森的崇高思想,又达到训练应用文写作的目标。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是在语言材料中“摄取素材”,是在赏析写法中“练习写作”,是以写的练习推进读的深度,是以读的深度促进写的能力。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记者:王校长,您好!我们知道您在2000年就开始进行“学导和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了。2002年,您的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的研究成果《“学与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例谈》也已刊载。作为一名教学研究者,您的这一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王思明:“学导和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探讨,探讨教师如何践行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如何认识并处理好课堂上师生角色与
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的语言朴素、平实、口语化,易于大家传播讲述,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多以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题材,深得听者情感共鸣,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在讲述寻常的生活琐事中又加了一份神奇、多了一些超然……总之,从《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从《孟姜女哭长城》到《牛郎织女》,一个个民间故事在丰富人类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钟情与喜爱。  但是,民间故事的价值仅仅是传播一个故事、增添一份乐趣、丰富一个时
第一次见陈德兵老师,是在东莞市第三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上。当时陈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雨点儿》,课文朗读很有魅力,声音清朗,字正腔圆,与孩子们的对话也很亲切、自然、不失童趣。整堂课气氛活跃,简直就是一个大男孩带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课堂里畅玩文字游戏。低段教学一般女教师居多,极少见男教师,尤其是一个爽朗、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所以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打听,陈老师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
晚上经过白街,我看见一个女人站在前面。因为离路灯比较远,我看不清楚她的脸。但我能看出她的身材。她的身材好,高挑。而且她穿的衣服也好看。是黑色的。我喜欢黑色。  白街的晚上,行人稀少,灯光的本身也晦涩,但是我必须得穿过大半条白街,才能抵达我的去处。记得很多年前老人家有过一句话,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对这十二个字十分赞赏,曾分别抄在十几个笔记本的扉页上,有的送了人,有的还留在自己手里,等
2009年教师节,我看到一个年轻同事的博客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最重要的是厚实我们自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些机遇的。但不是说没有机遇,就不能成长了。只是碰到了好的机遇,可能成长得更快一些。当机遇眷顾着别人、没有来到自己身边时,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等待,并且坚信,机遇有朝一日同样也会垂青于自己的!当然,这种等待绝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全方位地去锻炼自己、磨砺自己,让
一、动作描写面临的“四大困境”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动作细节的描写一直是重要的命题。由于学生阅读量和观察力的不足,所以他们笔下的动作描写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往往过于简单苍白,无法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何写好动作描写,很多老师在论著中都有过详尽的论述。张慧敏老师强调描写内容的真实化、场景化、具体化,金美君老师注重用词的准确灵活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翁蔼葵老师指导学生抓住特写细节进行连贯
阅读推广人  ?慈培培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幼儿园  绘本故事《我真的很生气》是由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资深编辑记者、儿童文学作家王轶美创编,著名童书绘画大师王蔚配图,是一套中英双语有声图画书系列中的关于儿童情绪管理的原创图画书。  本套绘本共4套,每套4册,《我真的很生气》是其中一套,书中通过12个常见的生活故事为载体,以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告诉孩子和家长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入学后的第二个星期,除了个别孩子偶露戚戚然之色,大部分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绘本读写课,在发展适应性的同时,还可以着重发展儿童的读图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个积极的读图者,是绘本阅读的重点之一。  ——第二周题记  与第一单元“发展适应性”主题相适切、图画故事性强、细节饱满、内容能引发孩子共鸣的,当属美国绘本大师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不可以》。  这本绘本是大卫·香农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创作的一本极
【教学目标】  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时,说话态度要大方,有礼貌”。本次口语交际所选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  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内容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意识,培养表达的自信
一、为什么对低段小学生提出自主识字  自主识字是相对于规定识字而言的。我们知道,由于班级授课制与生俱来的缺陷,小学生入学后识多少字,识哪些字,历来是由教材规定的。无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在这一点上学生始终没有自主权,而且低段识字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始终是“零识字”,因此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入学后一律都得从“一二三四、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开始。这种硬性规定的识字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入学儿童识字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