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阅读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hi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时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时代里流行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仅靠学生自觉读书是不可能的。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其中,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在其方法上给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下面,我将结合现代时文阅读,浅析不同课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所应采用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基于阅读课型,巧用时文“三步走”
  语文小社会,社会大语文。在当今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通过报纸、手机、电脑,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时文。如果放弃不顾,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毕竟新课标中规定了学生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而且时文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实际,及时将时文阅读纳入到课内教学体系之中,在增加学生课外容量的同时,有效运用时文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内容来看,应侧重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文章,重在通过这些时文阅读,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其思维处于主动状态,以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具体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搜集时文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会选择。这也是目前学生思维培养的重点,即通过搜集信息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对于时文阅读来说,搜集是第一步。没有搜集,阅读也就无从谈起。但如果教师直接摊派,最终搜集时文又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发布“新闻快讯”,然后开展评比“小记者”活动;也可以成立班报编辑部,通过以“编辑部”为单位,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时文素材,编排新闻小报,然后定期评比。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可以在学生搜集时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指导,比如“圈点勾画”等,为下一步开展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步:分组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交流,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从中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升思维活跃度。具体来说,可以定期开展时文阅读交流课,先由各小组推荐,然后在全班交流,必要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毕竟对于时文来说,鱼龙混杂,没有选择必然会影响阅读质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时文阅读质量,也能渗透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教给他们方法,可以让他们借助实物投影仪说说推荐理由。在互动交流中,由于形式新颖,内容贴近学生兴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三步:归类阅读
  学会归类、学会分析是思维培养的起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便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对时文阅读形成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每月一次或半学期一次,指导学生对相应时文进行分类整理。其中,学生认可度高的重点推荐過的时文,要重点多样化整理。如有可能,最好每学期出版一期,没有条件的可以在班级微信群里推荐,以便实现美文分享。至于分类,如可以把“朝鲜半岛局势”“叙利亚美俄纷争”“中美贸易战”等划归为一类;把“贪官落马”“监察委成立”“打虎拍蝇”等划归为一类;把“造谣者的结局”“互联网 ”“中兴困境”等划归为一类……根据时文主题进行分类,最终会形成国际形势、军事天地、社会人文等不同类别的时文素材。值得注意的是,时文阅读要有别于教材阅读,重在让学生的兴趣多元化,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实际以及学段要求,以便有效落实时文阅读效果。
  二、基于写作课型,发挥时文“两作用”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通过写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训练,而且还能助力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写作课也能借助时文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时文阅读,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课外阅读容量,提升阅读技巧,而且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时文阅读也是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认识社会、获取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只是第一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时文阅读,指导他们从中延伸,并巧妙渗透到自己的习作之中。这样一来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二来也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继而最终爱上习作。时文阅读的作用重点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借助时文充实写作素材
  对于习作来说,素材往往决定品质。围绕习作训练主题精心选择素材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小学生习作训练重点在于写人记事,但从实际来看,学生的习作内容绝大多数脱离实际,有假、大、空现象。当前倡导学生写真事、讲真话、叙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周边生活,而时文则是素材的最好来源。通过时文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联系自身周边生活现象,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如“中兴困境”,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关于手机的故事;针对农村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周边的农村现象;等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同样也可以借助时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生活的看法,对祖国前途的思考,等等。也许对于小学生来说,写议论文要求有点高,但教师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借助时文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继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是借助时文提高写作技巧
  写作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组织言语、布局谋篇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时文语言永远是“最现代”的。不少时文可以作为范文在全班推荐,让学生学习。教师要充分挖掘时文的价值,从遣词造句到构段谋篇,到选材立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从而实现写作技巧的迁移,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时文与那些老套文章相比,不仅用词丰富、具有时代性,而且表达还有技巧性,能让学生打开更多写作思路。如针对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各类报刊相继发表了不少相关时文,有回忆性文章,重在回忆当年的抗日情景;有评论性文章,重在对当时相关人物进行评论;也有描述性文章,重在展望美好未来……很多文章写得非常优美,构思巧,立意新,高年级的习作指导完全可以将其构思立意、言语表达纳入其中,这对学生习作也是一种突破。   三、基于实践课型,彰显时文“主阵地”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巩固的过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系统内化,继而重新建构,以便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新课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明确要求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当前实际来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仍停留在形式上或浮于表面,这是本末倒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推进学生对书面知识进行内化的重要过程,而且还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形成的阶段,教师要重视引导他们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社会,认识社会。
  也有很多学校、教师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但不少活动缺乏具体方法指导,缺少具体途径,仅仅把语文实践活动理解为参观旅游、基地实践,其实践要求往往也只是让学生写一篇习作。其实,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从思维训练开始,毕竟小学生对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入,而认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时文学习。如针对传统节日、社会环境调查等实践活动,有相应的时文可以进行参考。在实践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时文,以便丰富他们的思想认识,为进一步进行思维训练,乃至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做铺垫。
  针对社会环境调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搜集时文资料。如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语录,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等;如关于环境污染危害,可以搜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的相关时文,了解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死亡病例约230万,平均每天约有1万多新发癌症病人等数据;如生态环境部近期所通报的盐城市辉丰公司严重污染环境情况;等等。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分组调查周边社区的垃圾处理、河流污染情况,这样效果会更好。
  当然,对于语文实践活动来说,实践是主要过程,但思想认识同样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效。从实践活动时间来看,因其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都能找到相应的时文。教师要重视时文阅读的作用,通过相应的时文阅读让学生从中了解实践的意义,乃至受到思想教育,继而真正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时文阅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其阅读视野,提升其写作技巧。期待时文阅读走进小学语文,为语文教学的精彩生成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的语言朴素、平实、口语化,易于大家传播讲述,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多以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题材,深得听者情感共鸣,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在讲述寻常的生活琐事中又加了一份神奇、多了一些超然……总之,从《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从《孟姜女哭长城》到《牛郎织女》,一个个民间故事在丰富人类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钟情与喜爱。  但是,民间故事的价值仅仅是传播一个故事、增添一份乐趣、丰富一个时
第一次见陈德兵老师,是在东莞市第三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上。当时陈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雨点儿》,课文朗读很有魅力,声音清朗,字正腔圆,与孩子们的对话也很亲切、自然、不失童趣。整堂课气氛活跃,简直就是一个大男孩带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课堂里畅玩文字游戏。低段教学一般女教师居多,极少见男教师,尤其是一个爽朗、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所以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打听,陈老师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
晚上经过白街,我看见一个女人站在前面。因为离路灯比较远,我看不清楚她的脸。但我能看出她的身材。她的身材好,高挑。而且她穿的衣服也好看。是黑色的。我喜欢黑色。  白街的晚上,行人稀少,灯光的本身也晦涩,但是我必须得穿过大半条白街,才能抵达我的去处。记得很多年前老人家有过一句话,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对这十二个字十分赞赏,曾分别抄在十几个笔记本的扉页上,有的送了人,有的还留在自己手里,等
2009年教师节,我看到一个年轻同事的博客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最重要的是厚实我们自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些机遇的。但不是说没有机遇,就不能成长了。只是碰到了好的机遇,可能成长得更快一些。当机遇眷顾着别人、没有来到自己身边时,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等待,并且坚信,机遇有朝一日同样也会垂青于自己的!当然,这种等待绝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全方位地去锻炼自己、磨砺自己,让
一、动作描写面临的“四大困境”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动作细节的描写一直是重要的命题。由于学生阅读量和观察力的不足,所以他们笔下的动作描写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往往过于简单苍白,无法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何写好动作描写,很多老师在论著中都有过详尽的论述。张慧敏老师强调描写内容的真实化、场景化、具体化,金美君老师注重用词的准确灵活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翁蔼葵老师指导学生抓住特写细节进行连贯
阅读推广人  ?慈培培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幼儿园  绘本故事《我真的很生气》是由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资深编辑记者、儿童文学作家王轶美创编,著名童书绘画大师王蔚配图,是一套中英双语有声图画书系列中的关于儿童情绪管理的原创图画书。  本套绘本共4套,每套4册,《我真的很生气》是其中一套,书中通过12个常见的生活故事为载体,以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告诉孩子和家长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入学后的第二个星期,除了个别孩子偶露戚戚然之色,大部分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绘本读写课,在发展适应性的同时,还可以着重发展儿童的读图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个积极的读图者,是绘本阅读的重点之一。  ——第二周题记  与第一单元“发展适应性”主题相适切、图画故事性强、细节饱满、内容能引发孩子共鸣的,当属美国绘本大师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不可以》。  这本绘本是大卫·香农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创作的一本极
【教学目标】  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时,说话态度要大方,有礼貌”。本次口语交际所选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  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内容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意识,培养表达的自信
一、为什么对低段小学生提出自主识字  自主识字是相对于规定识字而言的。我们知道,由于班级授课制与生俱来的缺陷,小学生入学后识多少字,识哪些字,历来是由教材规定的。无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在这一点上学生始终没有自主权,而且低段识字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始终是“零识字”,因此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入学后一律都得从“一二三四、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开始。这种硬性规定的识字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入学儿童识字量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个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实践。其中,读写能力是语文核心能力,强大的读写能力能够带动听说能力。  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深水区、重难点。  这几年,我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读写训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