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体验性分析复式针刺手法名称英译

来源 :中医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i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式针刺手法的命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英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一手法名称不同译者译法不一,给针灸交流学习带来困惑和障碍.从认知的体验性的角度对现有译名进行了评析,认为译名为译语读者创造出的认知体验应尽可能与原文带给原语读者的认知体验类似,并以此为目标找出或提出了最接近原文认知体验的译名.认知的体验性为复式针刺手法名称的英译提供了 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对针刺手法名称及中医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总结虎杖的化学成分及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虎杖的主要入药部位为根和根茎,主要通过止咳化痰的功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虎杖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药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白藜芦醇和大黄素2种成分.目前对于虎杖的功效研究主要包括抑菌,抗菌,抗病毒,抑制气道炎症、重塑,抗氧化,抑制平滑肌增殖,改善肺血管重构,抑制肺纤维化.此外,虎杖具有抗寄生虫、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
对于癫痫的临床诊疗,中、西医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有必要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梳理癫痫的发作机制,进而探讨癫痫的治疗思路.中医学认为癫痫是由风、火、痰等病理因素影响五脏生理功能,通过经络传递系统作用脑部,使患者神机失常而发病;西医学则认为癫痫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脑部病灶区的神经元电传导机制异常而引起.中、西医学均认为癫痫病位在脑,且两者均为传递信息通路的异常而导致癫痫发作,基于相通的发作机制理论,可借鉴西医学中对于癫痫病灶的定位来为中医治疗提供思路,具体可结合经络辨证,或与头针相结合的思路来进行中医的临床诊
仇湘中认为中药治疗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组织发生自吸收,从而改善疾病不适症状,提出“肝虚络痹”理论,从虚、瘀、毒辨证论治,运用“补肝健腰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例,治疗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预后良好,1年后复查MRI提示原L4/5左后方脱出椎间盘基本上自吸收.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有利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自吸收.
产后抑郁症是产生于产褥期特定的身心状态,心理情绪是其关键病源,但临床多淡化了对情志辨证的精细认识.滕晶教授在“形神并治”思想指导下,运用“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理论对个性、心理、情绪等致病因素系统分析,发现长期心理紊乱状态是本病的重要始动病机,将产后抑郁症划分为5种心理紊乱状态进行分型论治,通过“系统辨证脉学”辨识区分心理紊乱状态,根据“心理紊乱状态”与气机、五神的关系,提出特色辨治产后抑郁症用药体系,为产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高景华运用曲直汤加减治疗脊柱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经验.高景华认为脊柱与关节退行性疾病与肝肾密切相关,筋骨为肝肾之所主,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肝经气血受损、疏泄无力致血行滞涩发生血瘀,故在治法上主张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曲直汤主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曲直汤加减治疗脊柱与关节退行性疾病收效满意.
学习记忆障碍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五脏失养,脑窍失充;标实者,乃痰浊、瘀血、痰热等病理产物的堆积.依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之本”的指导思想,学习记忆障碍当从脾论治,主要治法有“健脾益气养血法”“健脾补肾,补血填精法”“健脾益气,化痰活血法”,收效良好.
目的:归纳总结侯炜教授中医维持治疗鼻咽癌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色.方法:提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电子病历数据,经筛选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处理方法,明晰核心药物,总结辨治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218首,用药频数较多的有白花蛇舌草、甘草、牛蒡子、苦地丁、半枝莲,用药药性多偏寒、凉,药味多偏甘、苦,归经多为肺、胃经,挖掘强关联的药物组合20条,新处方6首.结论:侯炜教授中医维持治疗鼻咽癌确立了“阴虚毒蕴”的核心病机,以及“益气养阴以求其本,清热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传世及出土文献材料,对《黄帝内经》异文进行全面整理与考证,具体涉及到:《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中的《黄帝内经》异文,现存《黄帝内经》抄本及刻本中的异文,王冰注、新校正中所保存的异文,以及医籍及相关文献中关于《黄帝内经》的引文中的异文.从语言学、文献学、中医学史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黄帝内经》文本的校勘与整理,深入发掘其异文材料的重要价值.
中医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强调中医翻译的语言学和文化性原则,为弘扬中医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翻译理念上,文树德在《黄帝内经》翻译实践中践行深度翻译理念,以脚注、诠释等形式阐释中医特有概念,传递中医特有文化特色;在语言上以“古”译“古”,主张退回《黄帝内经》时代理解《黄帝内经》语言,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在阐释方式上以“中”解“中”,用中国典籍阐释中医医理,为展示中医翻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范例.
介绍艾宙教授“小排针刺法”及其临床运用.艾宙以《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经筋理论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肌筋膜链、神经循行、微循环等理论,借鉴传承《灵枢经》“十二节刺”傍刺和齐刺发挥而成“小排针刺法”.“小排针刺法”重视中医切诊,兼具“小针”和“排针”的特点.“小”即针具细小、针距短小、进针深度短浅之意;“排”是指多针进针有序、排列有序,根据病位经络循行、或软组织条带状按压痛呈线形施针、整齐排列.临床应用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