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三个词语 把握鲁迅精神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是鲁迅《野草》集中抒情性很强的极具象征意义的散文诗。它将自己的主观感情隐藏在雪、雨意象的背后,使得文章优美、隽永、意味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赞美了朔方雪顽强战斗的精神。
  阅读《雪》,我们要特别关注文中的三个词语,它们有力地再现了鲁迅精神。
  (一) “可是”一词第一次再现了鲁迅精神
  文章除了写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还写到意象雨。作者没有直接写江南的雪,而是用“暖国的雨”作引子。这确实符合读者的感受,江南情景首先会让读者想到雨,而且,还会赋予江南雨浪漫主义的色彩,甚至让人浮想联翩。但是,作者没有给读者这样的预设,相反,第一句就把读者震慑住了,他说暖国的雨是单调的,不幸的。这种情怀从何而来呢?生长在江南的作者难道不喜欢雨吗?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要告诉读者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他认为,“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与单调、不幸的雨相比,雪更加滋润美艳。因此,他更加喜欢的是江南的雪,至少,努力、奋斗过的雪才是作者最怀念,最感动的。“可是”一词让我们发现了鲁迅的感情更加倾向于江南的雪,也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二) “但是”一词第二次再现了鲁迅精神
  文章的前三段,作者以饱满的语言、较长的篇幅描绘了江南雪的秀美,后三段,作者以激昂的语言、较短的篇幅描绘了朔方雪的壮美。作者首先用了两个奇妙的比喻写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和活力,然后通过想象和回忆描绘了一幅冬花雪野图:用各种花草衬托出了雪的滋润美艳,用花草的颜色衬托出了雪的洁白;用蜜蜂的忙碌衬托出了雪的活力。最后加上一个温情的雪罗汉,作者告诉读者的是他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是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但是”是个有力的转折词,作者的感情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温馨感人,却失去了永恒的价值。雪人最终消融了,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还是坚硬、顽强的北方的雪更加惹作者喜爱。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精神已经随着朔方雪在战斗着和奋飞着了。
  (三) “精魂”一词第三次再现了鲁迅精神
  诗最大的特点是韵律美和节奏美。它指的就是言之长短,声之高低。文章最后两段简短而且有力,如果说前面对江南雪的描写是优雅舒缓的,那么,后面对朔方雪的描写则是铿锵有力的。如果说前面的江南雪表达了作者的喜爱,那后面的朔方雪则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想象丰富。正如毕加索所认为,他不是按所看到的样子表现事物,而是按他想象的样子来表现它。鲁迅先生把自己想象成了在整个北方的天宇下孤独的战斗者。“五四”运动过后,政治气候低潮中的年轻人处于消沉时期。瞿秋白在《新青年》上说:“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洞的回音。”鲁迅先生孤独战斗的心境就表现在了这篇散文诗中。文章中也饱含着对青年的“勉励”之情。“死掉的雨”,是作者自身已近迟暮年纪,青春隐逝,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在顽强地与黑暗残酷的现实做着斗争。不屈服,不放弃,才是鲁迅先生坚守的生命哲学。“精魂”不仅是坚强的雪,而且是鲁迅的精神。
  (节选自《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期《浅析鲁迅散文诗〈雪〉的精神价值》,本刊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多变的节奏 丰富的意蕴
  ——《雪》语言特色品读
  马 韬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他不但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而且有得心应手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犹如三军统帅,指挥调阅,出奇制胜;又如高明的魔术师,点铁成金,不着痕迹。《雪》的语言即体现了鲁迅这炉火纯青的造诣。
  作为散文诗,《雪》的语言富有鲜明而多变的节奏。节奏是诗的语言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应是散文诗之可以称其为诗的条件之一。节奏来自音节、声调、句子长短和内在感情的变化。《雪》的语言就是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不时变换着句型、音节、声调的。如写江南雪景,表现喜悦、向往之情,采用的是较长的句型、大体整齐的音节和平缓的声调: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文字的节奏是舒徐缓慢的。在这种节奏中,我们仿佛看见作者注目凝神、爱怜不已的情态。而写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则用简短的句型、跳荡的音节、高扬的声调形成轻捷明快的节奏: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寥寥数字,却拟态传神,声形毕具,生命的活力跃然纸上。到了写朔方雪的雄浑劲拔气象,就使用长短错落的句法、急促的音节、昂奋的声调,从而形成急风暴雨似的节奏: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一段文字一气呵成,笔力遒劲,读之令人心神激越,振奋鼓舞。
  《雪》的语言很富有形象性。作者状物赋形,能抓住人事景物的特征,经过鲜明突出的描画,诉诸读者的感官,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应当指出的是,《雪》的语言的通体特色是简洁凝练,深沉含蓄。这也是鲁迅作品共同的特色。用语少许而意蕴丰富,略加点染便形神毕肖,言尽于此而意归于彼;他的语言具有醇醪的浓度、金子的光彩、神曲的音响。正如古人诗论说的:“诵之行云流水,闻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雪》正是这样一篇叫人百读不厌、愈咀嚼愈有味的优秀散文诗。
  (节选自《西江月·下旬》2014年第4期《漫谈鲁迅〈雪〉的意象与内蕴》,本刊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丰富的想象 独特的句式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精彩语段赏析
  贾厚明
  “我没有研究过鲁迅日记,不知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期,鲁迅写下这一篇美文《雪》的时候,是不是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着?他是穿着薄薄的棉袍,背靠着屋内微温的炉火,透过带窗格的玻璃,凝望半空中那些如粉如沙的朔方雪花的吗?那一瞬间里,他的目光是不是越过千里万里冰封的世界,越过几十年漫长的时间隧道,回到了童年的南国的故乡?如果是这样,当他在纸上写下那些关于江南之雪的文字的时候,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而又饱满的。也许他的眼睛里还有些微的湿润,因为昔日不可重来,记忆只能留存于想像,既然他已经似一粒种子被风吹离家园,命运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动荡,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一文,以散文化的、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语言,对鲁迅先生的《雪》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上面节选的是课文第1段,主要写作者阅读《雪》的感受和联想,其着笔角度与语言风格迥异于一般的文学评论。细加品味,该语段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丰富的想象。语段开头,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的角度切入——设想鲁迅先生写作《雪》时的情景:先用三个问句“开想”,由鲁迅的住所到鲁迅的神情,由鲁迅的动作到鲁迅的目光,由鲁迅的外在形象到鲁迅的情感活动;接着用“如果是这样”顺势“续想”,由鲁迅的姿态到鲁迅的笑容,再到他心里的渴念,最后定格在他的眼睛。如此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有利于探寻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其次,独特的句式。这段话中,黄蓓佳在语言表达方面采用了独特的句式。一是多用长句,全段近400字,仅由5个句子组成。二是反问句与陈述句交错。5个句子中,前3个句子属于问句,在不很确定的“虚拟语气”中启人深思;后2个句子则属于陈述句,“如果是这样”领起的一句,连用“恬静”“温情”等5个形容词,表现鲁迅先生灵魂中“柔软”的一面;而最末的句子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长句,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灵魂的解读,凸显其“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其他文献
一只巨大谷蛾似的灰蝴蝶,坠落在深渊中,仰浮于水面,成三角形,仿佛两翅活活地给钉在水上。它不停地微动着细腿,身体也跟着扭动。于是,这小小的蝴蝶就在整个深渊中荡起微波,密密地一圈一圈四散开去。  蝴蝶附近有许多蝌蚪,只管游着,对于水波并不在意;一些小甲虫像骑手在陆地上驰骋一般,在水中发疯似的转着圈子;石头旁边阴影中的一条小梭鱼,却像小木棒一样,在水中竖着——多半是想捉那蝴蝶吃,它在下面大概是不知道有微
秋日的傍晚,风吹在身上略略有些凉意,温润的阳光轻抚着眼前的桂树。  小巷内,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那女子的车便也在其中,翩然而至,一如踏着云彩而归。  女子是做酒酿圆子的,精妙的手艺让人不忍用“卖”字来亵渎。碗中卧着一枚枚玉脂似的圆子,轻呷一口汤水,随着那股暖流流到心底的,还有意料之外的清甜,仿佛连漂于汤面上的桂花也可爱了许多。  女子看起来至多五十岁,身着素色的围裙与袖套,温婉得像一汪碧水,只想用
摘 要:现代化教育理论表明,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的心理过程。旨在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学习方式乃至生活理念的发展最深层次的指标上有所突破。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把知识整理成条理清晰的一个个板块,缩短或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唯有体验,才能有真正习得。通过在英语语法课堂上设置各
“笃,笃,笃……”阳春季节里罕见的骤雨无情地击打着窗棂,也敲叩着我烦闷的心绪。  心情芜杂,前来外婆家中排遣。哪料祸不单行,如此般狂风骤雨,怕是我渴盼已久的笋也被吓得缩了头。  失落焦躁盘踞在脑海,随雨而来,却不随雨而去。  雨初歇,春光乍现。  外婆无声地盯着烦躁的我,好一会儿,竟开口让我去后山采笋。我心中又惊又奇,昨晚刚下的暴雨,还会有春笋吗?疑虑之余,我还是挎上竹筐向后山走去。  阳光缓缓地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屡屡失常的现象。其由来是: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从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他运动巅峰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失常,与金牌无缘。由此,人们即用“克拉克现象”来形容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与此类似的,学生在考试中也有“克拉克现象”。据心理学家测试,约75% 的学生临考前都不同程度地
“樱花飘落的速度,每秒五厘米。那两个人要以怎样的速度才能进入对方的内心呢?”秋最近迷上了动漫,这一天,她这样问我,我报以微笑:“答案在我们的记忆里。”  那就打开记忆的百宝匣吧……  我和她初遇的那天,背景是一湖平静的秋水。起初,我漫无目的地漫步于湖边,习惯性地低着头,踢着脚边的石子。石子跳了起来,在空中画出几道优雅的弧线,弹向远处。我追着石子而去,却意外地在树丛背阴处看到了一个瘦削的背影,肩膀微
“所谓随笔,我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发他的情怀而创作的作品。”谈到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如是说。  确实如此,《林中小溪》写的是一条小溪,其实就是在写一个人;写的是林中小溪冲决一切障碍奔流到大洋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写一个人执着地追求理想的过程——用这种还原法解读《林中小溪》,我们就能透彻地领悟作家借“林中小溪”所谱写的人生之歌!  一开始,写“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于是
同学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叙事或抒情类文章中对人或事物的称谓不仅能恰当地体现彼此间的身份、关系,而且能很好地表现其内心的感受;称谓的变化往往涉及人物情感的变化。之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谓变化,即很好地隐射了当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重利轻情的现实,这种揭示主题的方法巧妙而深刻。  《囚绿记》中的“绿”具体指常春藤,但作者在表达“寻绿”“赏绿”“囚绿”“释绿”
初中数学面广量大,知识众多,问题繁杂. 临近中考,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全部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能力,并非易事.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建议同学们抓住以下三大关键.  优化知识结构. 当你去图书馆借书时,只要你递上索书单,管理员就能从数以万计(甚至更多)的茫茫书海中,快速、准确地找到它,总能让你如愿以偿. 为什么能这样迅速而准确地做到呢?最根本的一点是:图书馆中的
一、 考查名词的复数变化    只有可数名词才有单复数之分。单数名词变复数的规则如下:大多数名词在词尾加-s;以-s,-x,-ch,-sh结尾的名词通常在词尾加-es,但stomach在词尾加-s;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通常把-y改成-i 再加-es,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通常在词尾直接加-s;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先去-f或-fe,然后在词尾加-ves;以元音字母加-o结尾的名词部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