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探: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的欲望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将地理问题融于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
  例如,学习“洋流”(湘教版·必修Ⅰ)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中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关闭了潜水艇发动机进行潜行,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与袭击,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该地区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
  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呈现,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思维火花立刻被激发,自然会联想到英军将领到底忽略了什么地理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思考、论证等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意识到学习洋流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学习后面的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二、重视活动设计,搭建“探”的平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思考、问答、比较、讨论、交流、阅读、探究、读图分析、调查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探”的平台。
  例如,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时,笔者就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充分利用了教材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根据下图,利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探究。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在图中,用“◎”表示出纽芬兰渔场。想一想,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对这些饶有兴趣的地理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分析、总结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方面的影响。
  
  三、结合学科特色,掌握“探”的技能
  
  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启发引导。
  (1)绘图法。如在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教师可在简单分析洋流的成因后,引导学生自己绘制一幅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假设海陆分布均匀的理想模式),并用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2)观察法。如在引导学生绘制“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图:{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世界洋流模式图”的判读,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一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流动方向为反气旋型,即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二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流动方向为气旋型,即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寒流,大洋东部为暖流。
  (3)比较法。如在学生掌握“世界洋流理想模式”的分布规律之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照“全球洋流分布”和“世界洋流理想模式图”,比较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找出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更容易掌握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的能力。
  
  四、优化师生情感,营造“探”的氛围
  
  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转变,牢记教材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学生面前,教师应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氛。其次,教师在方法上要转变,做到“三让”:尽可能从中心位置上让出来;尽可能让出讲台;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活动。教师要把讨论、发言、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其他文献
Ⅰ.选择题    分析图1中天津的文化景观,回答1~2题。    1.由自然条件决定其主要功能的一组文化景观是:  A.甲乙B.乙丙C.乙丁D.丙丁  2.在天津的下列产业部门中,能充分合理利用丁图中设施所开采资源的是:  A.化学工业 B.电力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汽车工业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要求学生利用图像判断哪些文化景观的主要功能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显然,乙图中的
经历了高考这块试金石,我对高三地理学科备考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有些正确的策略帮助我在考场上稳住阵脚、冷静思考,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让我吃了苦头。特借此文逐一道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    一、广开知识渠道,注重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积累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不仅仅能从教科书上学到知识,还能从日常阅读与观察中掌握很多课外地理常识。这个其实属于老生常谈了,每个地理教师与历届高考成功者
2008年文科综合测试(天津卷)地理部分的试题设计,经过几年自主命题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突出能力立意、知识考查全面、贴近生活实际、时代特征明显、图表语言丰富的独特风格。    一、试题总体评价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地理试卷从素材选取、内容组织上注重把握大纲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覆盖面较广。试题涉及高中必修上、下和选修一、二,共四本高中教材内容,以及考试大纲中
Ⅰ.选择题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1,回答1~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答案:1.A 2.C  解析:第1
2月27日,田启文接受媒体采访称香港著名影星吴孟达因肝癌去世,享年69岁。  消息发出后,很快成为热搜,众多明星发微博缅怀吴孟达。  网友们纷纷表示:“達叔一路走好”。  吴孟达是香港著名的黄金配角,他和周星驰一起,创造了香港电影无厘头表演的新时代。  不过,自从《少林足球》之后,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黄金搭档,就再也没有合作过。时间一晃,已经过了20年。  曾经有记者问吴孟达:“你和周星驰还会合作吗
冯端,一名优秀的老师,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在南京大学服务了70年,在中国的固体物理领域探索了70年,他曾用10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读书、教书、写书和科研育人。” 2020年12月15日,这位物理学泰斗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冯端生前是南京大学最年长的院士。他一生潜心科研,献身教学,著作等身,在国内外物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你知道吗?天上有一颗小行星——“冯端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Ⅰ.选择题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答案:1.B 2.A  解析:本题考查点在于通过统计图中的农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文字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
第一卷(必做,共100分)  图1是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吨题。    1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2 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家具制造  答案:1.C 2.D  解析:本题组以中南半岛区域图为基本信息,考查影响农作物的区位因素、产业转
一、总体评价    2008年地理高考虽然尘埃落定,它给笔者带来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再一次地理高考成功惊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真真切切而又不堪回首的故事。但长期负重奋进呕心沥血的比拼足以让人刻骨铭心。掩卷遐思感触良多。可谓“观之新颖,读之亲切,闻之纯香,品之绵长”。  回味之余,我们不难形成一个共识:2008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总的特点是理性回归、凸显课改、推陈出新。它以地理图表作为载体,选取具有明显
如果2020年是一场电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2020年的开场并不顺利,新冠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他们或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筑起最坚固的防线,与新冠病魔殊死一搏;或在疫情阴霾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工作岗位锐意进取,向世界亮出中国成绩单。  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除了他们,还有数不尽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一年用自己的方式,不懈耕耘、艰难求索,把理性和求实的火种播撒在每个角落,汇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