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I)解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选择题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答案:1.B 2.A
  解析:本题考查点在于通过统计图中的农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文字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的地域分布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问题。
  第1题,准确提取文字信息该地“1月平均气温3℃”、统计图信息“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是关键,“1月均气温3℃”、“水稻”说明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我国油菜种植区又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只有“太湖平原”才具有这种农业地域特点。
  第2题,统计图信息“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变化到“200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花卉、蔬菜为主”,表征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这是市场区位成为主导区位的结果。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
  答案:3.D 4.B
  解析:本组题主要通过图表数字信息呈现出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地域变化等特点,考查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3题,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图表数字信息显示该地18年来人口变化最大的特点在于总人口增加了666万,约为1982年的19倍,同时15~64岁的比重上升了32.03%,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且该地又位于某城市,因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导致该地人口总量增长更合乎我国的人口国情。
  第4题,上题结论人口迁入是导致该地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表中反映该地人口在1982—2000年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而经济因素又是导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再结合我国的国情说明该地是一个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惟有深圳符合这一要求。南京和西安都是古都,人口早已超过百万,沈阳是我国起步时间较早的一个工业城市。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答案:5.B 6.C 7.D
  解析:本组题通过统计图信息反映三大产业重心的空间转移,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地域特征及其转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5题,③线经纬度基本变化不大,且总是在我国东南部,这是气候、地形、水源对农业地域制约的结果,应为第一产业。东部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该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规律分析,其结果必然是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第二产业转移,因而①、②应分别代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6题,要注意“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这一关键信息,从第2个图中易于得出①(上题代表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的结论。
  第7题,特别要注意两个图中的纵坐标(空间)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变化规律。①向西南移动,②向东南移动,③向西北移动,幅度较小。
  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15°D.60°~70°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 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答案:8.C9.D 10.A11.D
  解析:本组题通过一条线(地球某局部经线)和一个点(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来创设试题情景,材料简洁、图像新颖,信息丰富,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合理调动地球运动、晨昏线时空变化特征、昼夜长短计算等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考查。
  第8题,试题信息“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说明该点位于晨线上,且日出地方时在6:00之前,进一步推知该地昼长夜短,是当地的夏半年,题中的A、B、D项与题意相矛盾,是无效选项。
  第9题,“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推之当地昼长为19小时。由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纬度越高(极圈内除外),昼夜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可知:只有D项合乎要求。其实如果熟悉教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的光照图反映的两至日时南北纬20°、40°、60°纬线的昼夜长短相关知识,此题更易于准确解答。
  第10题,虽试题变换设问角度,但考查的是同一知识点。只是把“Q地限定为北半球低纬度”。我们知道,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就越小,体现在日出、日落时间的地方时则应更接近6:00和18:00,只有A项合乎要求,其它三项相差太大。
  第11题,“Q点”即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一年之内”即年变化,“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也就是保证该经线的地方时不变的情况下交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从题意可知,Q点在“晨线”或“昏线”上均可,交点的年变化是由晨昏线的摆动所引起的,该经线的地方时不变,只要不选6时、18时(即非分日时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就可画出示意图:侧视图中最右侧的经线代表“正午”,最左侧的经线代表“子夜”,保证了图中任何经线的地方时不会改变。
  
  L1代表夏至日时晨线,Q1为此时晨线与某经线的交点,L2代表冬至日时晨线,Q2为此时晨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注意:Q1、Q2必需在同一经线上)。在年变化中,交点位置改变是由晨线发生摆动造成的结果。由图可知,当北半球为夏半年时,Q1在北半球的某经线上;两分日时,Q1、Q2在极点上;当北半球为冬半年时,Q1不在北半球的某经线上,而Q2位于南半球中的同一经线上。因而,Q点空间规律应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知识拓展:在年变化中,Q点在同一经线上分布的纬度范围取决于Q点所在的纬度:纬度越低,Q点在该经线上移动的空间纬度越大;纬度越高,Q点在该经线上移动的空间纬度越小;但赤道上不发生改变(Q1、Q2重合)。
  
  Ⅱ.非选择题
  
  36.(36分)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⑵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答案:(1)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领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面积广。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解析:本组题通过局部区域图创设试题情景,要求考生能准确提取经纬、等高线、河流形态等信息进行空间定位,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精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通过区域定位即可确定出该地为非洲刚果盆地、刚果河流域。M点至N 点段,从500m等高线分析,该地海拔低于500m,且500m等高线相对闭合,越往四周地势越高,坡度越陡,属于典型的盆地地形;又从水系特点看,北、东、南面支流向中心地带的干流汇集,典型的向心状水系特点,为盆地地形。特别注意“地形类型”和“地形区”不同,千万不能说成是刚果盆地。
  第(2)问,河流径流量水文特征由气候、地貌、水系特点等地理要素决定。
  第(3)问,要熟悉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河流水文特征(流速、含沙量)、海岸侵蚀程度→泥沙沉积程度→河口三角洲的大小。刚果河是内陆湖上升,湖水外泄而形成,盆地西缘即河流下游地段多峡谷(也可从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高差大,流速快,入海口且在低纬大陆的西岸,因洋流影响,海岸侵蚀程度强,泥沙不易沉积;从含沙量看,热带雨林分布广,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同时该河M点上游地段为盆地地形,地势较低,泥沙已先于下游段沉积,故M点下游河段含沙量小,不能形成明显的河口三角洲。
  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
  1629年—漠西蒙古土尔以柳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1632年—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0年—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丑,制定《蒙古一里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还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
  1645年—俄因要求土尔扈特部里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待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
  1655年—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1696年—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人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
  1712年—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侪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雍正命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1756年—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尔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
  1771年—1月17日,渥巴锡率领17万人踏上东归的征程一。2月7日,沙皇命令堵城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 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 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摘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
  ⑴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各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⑶土尔扈特在回归造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答案:(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何等),距离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
  (3)冻害(气候寒冷);缺水(干旱);缺草(料)。
  解析:本组题通过局部区域图、区域特征事物、历史材料创设试题情景,考生能准确区域定位。主要考查中亚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地貌、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性,并探究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土尔扈特人的游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考生能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去探讨实际问题,且具备用科学、规范、简洁的地理语言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对于距海遥远、深居内陆的中亚及其周边地区来说,熟悉地处温带大陆气候条件下,该地陆地水体存在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该地水体的形式主要有:少量的山地降水(西风带来少量水汽,天山地形抬升)、河湖水(伏尔加河、乌拉尔河、伊犁河等)、高山冰雪融水(天山山体高大,有大量山岳冰川分布)。
  第(3)问,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土尔扈特人于1771年1月17日踏上东归之路(历史材料),由于正值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出现寒潮、冻害、沙尘(气象气候)天气的频率增多;同时迁移路线又主要是自西向东横越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的中亚区,水源会越来越少,草料(植被)也随之稀少危机牧民生存。
其他文献
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是向学生传递所谓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主要以行为论和信息处理论为基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述,教师的职责是将基本的地理知识点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熟知各种地理事物,掌握基本的成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其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即使教师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多数时候也只不过注重知识传授的途径和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是课堂思维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倾向
中国人均粮食消耗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转换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时期,随人口快速增长,人均耗粮和粮食需求在增大。粮食安全始终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当然培育稳健优质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生产稳健优质    1、审视国情,关爱我国粮食安全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依然长期存在。一方面是
数解“神七”    三大改变  “眼睛”更亮与“神六”相比,“神七”在轨道舱、推进舱的舱体安设了两部摄像机,用于观测航天员在舱外试验的全过程,航天员在附近“行走”等动作也可尽收“眼”底。作为首次搭载到“神舟”飞船的全新载荷,这两部摄像机在研制过程中克服了“既要减重,又要好用”的两难问题,其形态为长方体,重量比家用小摄像机还轻出许多,这两颗精巧的小“眼睛”不仅“明亮”,同时还能应对极端温度、真空、辐
2020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纪念日。澳门的陆地面积仅32.9平方公里,总人口数约68万。不少人对这座小城的印象是美食和酒店文化兴盛。殊不知,澳门还是一座多元而深刻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座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小城,有哪些不一样的文化面相?“大三巴”有一个更早的身份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许多人知道它是澳门一座教堂的遗址,但这面高20多米的墙壁背后,还有一段中西文化交
Ⅰ.选择题    分析图1中天津的文化景观,回答1~2题。    1.由自然条件决定其主要功能的一组文化景观是:  A.甲乙B.乙丙C.乙丁D.丙丁  2.在天津的下列产业部门中,能充分合理利用丁图中设施所开采资源的是:  A.化学工业 B.电力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汽车工业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要求学生利用图像判断哪些文化景观的主要功能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显然,乙图中的
经历了高考这块试金石,我对高三地理学科备考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有些正确的策略帮助我在考场上稳住阵脚、冷静思考,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让我吃了苦头。特借此文逐一道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    一、广开知识渠道,注重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积累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不仅仅能从教科书上学到知识,还能从日常阅读与观察中掌握很多课外地理常识。这个其实属于老生常谈了,每个地理教师与历届高考成功者
2008年文科综合测试(天津卷)地理部分的试题设计,经过几年自主命题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突出能力立意、知识考查全面、贴近生活实际、时代特征明显、图表语言丰富的独特风格。    一、试题总体评价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地理试卷从素材选取、内容组织上注重把握大纲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覆盖面较广。试题涉及高中必修上、下和选修一、二,共四本高中教材内容,以及考试大纲中
Ⅰ.选择题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1,回答1~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答案:1.A 2.C  解析:第1
2月27日,田启文接受媒体采访称香港著名影星吴孟达因肝癌去世,享年69岁。  消息发出后,很快成为热搜,众多明星发微博缅怀吴孟达。  网友们纷纷表示:“達叔一路走好”。  吴孟达是香港著名的黄金配角,他和周星驰一起,创造了香港电影无厘头表演的新时代。  不过,自从《少林足球》之后,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黄金搭档,就再也没有合作过。时间一晃,已经过了20年。  曾经有记者问吴孟达:“你和周星驰还会合作吗
冯端,一名优秀的老师,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在南京大学服务了70年,在中国的固体物理领域探索了70年,他曾用10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读书、教书、写书和科研育人。” 2020年12月15日,这位物理学泰斗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冯端生前是南京大学最年长的院士。他一生潜心科研,献身教学,著作等身,在国内外物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你知道吗?天上有一颗小行星——“冯端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