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校视域下普通高职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职运动队要做好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体育竞赛活动绩效积分评价体系以及奖励制度等的建设,就要保持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的高度和一致性;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保障校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加强高水平体育教师与运动员队伍建设以及特色运动项目的培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共建地方高校体育联盟联赛品牌机制,以赛促教促学。
  关键词:创新强校 高职 运动队 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08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2005年4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高校体育运动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专业领域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系,又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推进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广东省正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其中,通过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内容引领和带动了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普通高职学校体育建设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在规模和层次上不断提升并创新发展。通过建设高水平、高技术、有特色、长发展的高职运动队,以赛促教促学。
  1 制约广东普通高职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高职运动队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
  普通高职运动队建队晚,基础弱,缺乏相关政策和机制保障。学校赛制和赛风的构建滞后,多数学校存在重视力度不够。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专项训练和竞赛经费投入不足且来源单一。运动队指导教师训练工作量和薪酬不明确或发放不及时等不利因素,导致大部分普通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较为滞后。
  1.2 高职运动队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职运动队指导教师大多数毕业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或社会体育专业,只有少部分运动训练专业和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年轻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偏低。平时接触体育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的机会较少,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但缺乏高水平训练、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另外,由于运动队指导教师聘任与激励机制不完善,致使普通高职运动队师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带队经验和积极性。难以达到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
  1.3 高职运动队专项人才选拔、学训矛盾以及奖励等方面
  普通高职运动队队员是参加普通高考统一录取,来源单一。体育专业生源经过体育院校、普通高校层层筛选所剩数量和专业人才质量无法保障。非体育专业学生当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拥有体育方面特长,可选体育专业人才较少。学生在校时间短,运动队训练次数少,训练时间短,日常训练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缺少充足训练时间和系统训练作为保障,运动训练水平和专业技术状态难以持续提高和保持。同时,学生参加运动队训练和竞赛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和考试,学训矛盾尤为突出。再加上学校运动竞赛奖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普通高职学生参加训练和竞赛热情不高,参与度不足。
  1.4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运动队的影响方面
  部分普通高职院校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缺乏学校体育文化规划和体育文化内涵的渗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生存的土壤。缺少了赖以生存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培育土壤,影响了高职体育锻炼人口的数量。高职运动队的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或缺。
  2 东莞职院体育运动队建设现状与创新发展举措
  校运动队现有篮球、网球、游泳、啦啦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专业项目以及健身教练、游泳救生员技能竞赛项目队伍。参加了国家、省级、市级三个级别不同项目的年度锦标赛以及四年一届的省大学生运动会。参赛组别分为大学生体育专业组(乙组)、高职高专非体育专业组(丙组)以及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组。
  2.1 校运动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与发展举措
  2.1.1 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健全高职体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
  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校体委)并制定管理章程。校体委主任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机构成员由学校行政、教学、学生处、团委、工会、后勤保卫等管理部门以及教学院系部门负责人组成。秘书处下设在体育系部并由专人担任。机构各部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保障有力。对全校体育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和监管执行。学校将体育工作和校运动队竞赛活动经费纳入到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在建设、维护体育场地以及添置体育设施等方面进行年度预算并设置机动经费。同时,加強学校体育活动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和竞赛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完善了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机制,健全了高职体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学校体育行政、教学管理及竞赛活动等工作顺利进行。
  2.1.2 完善体育竞赛、群体活动工作绩效积分和奖惩激励制度建设
  根据学校争创国内一流的发展战略,设计制定符合创新强校建设标准的高职体育活动、竞赛管理办法、体育工作绩效积分统计和奖励办法。据此对校内年度体育工作进行考评和奖惩。其中,体育竞赛获奖奖励包括指导运动队竞赛获奖奖励、指导学生参加体育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奖励、指导学生参加体育创新(业)竞赛获奖奖励以及学生获奖奖励四个方面。年底将校内体育活动竞赛工作绩效积分上传至省教育厅,为四年一届大运会储备体育竞赛积分,为参加省大运会团体竞赛和群体活动综合考评奠定坚实基础。学校还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教学工作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量范畴。并在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政策中设置体育教师获得体育竞赛或职业技能竞赛成绩视同高水平科研或教研成果等规定。激励体育教师专心从事专业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和竞训工作有序进行。   2.2 深化高职体育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和保障运动队创新发展举措
  根据本地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校情”,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探究教学规律,满足了学生多样的体育需求。推进高职学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竞赛活动等方面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的调配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冲突,为普通高职运动队队员创造良好的学训环境。
  (1)东莞职院公共体育课程实行“三自主”选课制与体育专项俱乐部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搭建了以身体素质和传统体育为主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必须为一、二年级大专学生开设两学年(4学期)不少于108学时体育必修课的规定和课时标准。将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融入到学校体育专项俱乐部教学和训练中并计算教学工作量和修业学分。
  (2)校体育专项俱乐部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采用“自选”运动项目和专项导师,“自助”选才和训练,“自主”管理和运营的模式。入选学生通过统一测试评估定级分流。再采用初级入门、中级提高、高级参赛的晋级模式。通过考核测评、逐级递进的流程进行提升优化、筛选淘汰,形成了体育专项俱乐部学生以技定级层级渐进的模式。后备人才梯队储备和目标化管理保障了运动队专技人才的供给,并逐步形成了高职运动队生源补充、流动和提升的运营管理机制。教师学生以大带小、以老带新、以高带低、以赛促技,形成了高职运动队系统训练的常态化和自动化管理。
  2.3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及特色运动项目培育的创新举措
  (1)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校运动队指导教师引进和招聘采用内培外引、精英引领的指导思想。采取竞聘、指定、调配以及自身带队竞选参赛的形式。专业项目教练组高低搭配、专业互补、传帮带教,改变了指导教师和队员专业技术及能力不对等、不匹配的局面。促进了教练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不断学习和提升。定期对运动队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工作表现以及竞赛业绩等进行绩效考核,实施指导教师进出淘汰机制,确保校运动队传统优势项目指导教师能上能下,保障运动队教学指导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良性发展。
  (2)加强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制约高职学校体育专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训练竞赛等方面发展的内部机制障碍。加大高职体育专业自主招生范围以及考生的数量和质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省内各地体育特长生生源地输送学校进行统计、登记和梳理,实地宣传并保持长期联系。与考生所在高中或中职学校体育专项教师建立长期联系和输送合作,构建和拓展体育专项考生输送渠道和途径。对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和竞赛的运动员给予特殊扶持和鼓励。如竞赛获奖学分奖励、课程替代以及校内体质达标免试等。
  (3)加强运动队竞赛管理以及特色运动项目的建设与培育。校体委专家组通过测试、评估、淘汰和研判,确定年度参赛项目及运動队选手,确保参赛项目和选手能够获取目标成绩。优先聘用具有专业特长、特色项目、高水平、高技术、高职称的“双师素质”型高精专人才担任高职运动队指导老师,为学校特色运动项目建设储备高水平专项导师。根据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专项特长,量身定制和开设高水平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运动项目。利用一个高水平特色运动项目带动学校整个体育专业高层次建设和发展。例如网球、篮球、健身教练等。
  2.4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共建地方高校体育联盟联赛品牌机制,以赛促教促学
  依托东莞体育人文优势以及政府体育优扶政策,东莞8所高校在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体育行业协会以及赞助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协同共建东莞市高校体育联盟联赛机制,建立以赛促学机制。现已构建东莞市高校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品牌项目联赛,以及东莞市高校游泳救生员和健身教练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体育联赛品牌效应。合作的企、事业及赛事承办单位采用冠名或赞助的形式使运动队获取专项资金或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运动队经费单一及不足的局面。运动队通过参加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体育联赛,省大学生体育竞赛、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地市区级体育竞赛,完善了“校—省—国家”三级竞赛机制,以赛促学促教。运动队学生通过代表地方或家乡企事业单位参加体育竞赛获得优异成绩,被相关单位优先安排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3 结论
  (1)在创兴强校工程建设指引下,提高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规范及标准,提升高职体育专业办学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创新发展,推动和促进地方高校体育运动健康、蓬勃的发展。
  (2)提升高职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标准。加大运动队人才梯队建设和师生进出机制管控。科学调理运动队师资结构配备、队员人才选拔储备、项目发展等方面态势,以“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优选稳建、传承接力、参赛必果、成效显著、办出特色”为指导思想,扬长辟短、合理布局、优中选优、灵活设置运动队的专业项目。
  (3)加强高水平体育教师与运动员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根据运动队专项技术要求和人才需求,统计和分析运动队生源的区域分布规律,在专业招生和培育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总结和调整高职体育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模式及发展方向,审时度势、查找不足、诊断整改、查漏补缺、补齐短板、优化整合、优胜劣汰。增强高职运动队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生存力。
  (4)以建设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实施广东省 “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为牵引,加大高职体育场馆和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体育项目和专项器材的建设,提高运动队训练和竞赛的基础保障。
  (5)借鉴商业领域品牌战略理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共建地方高校体育联盟和品牌联赛,努力打造和培育高职运动队专业品牌及特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Z].1995.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Z].2005.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4]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分类实施指导意见[Z].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为了达到体育教育的要求,则需要将体育与生活进行联系,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实践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小学体育教育创新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为核心,提出小学体育生活教育的创新价值,探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育创新中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小学体育
摘 要: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民族地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思想、民族风情、体育文化等,其居住环境、生活习惯、体育活动都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山地体育运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自治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着独特的山地体育资源,本文以贵州黔西南州为例,对山地体育助推民族地区休闲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山地体育 民族地区 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治安问题呈现多元化,社会对政法公安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在对警务人员提出智能化管理社会的同时,警务人员自身的搏击、擒敌技能也需相应增强才能足够对付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文章对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警用搏击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及分析,主要针对影响公安专业的警用搏击课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决解的方法及对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为政法类院校在搏击课教学效
摘 要:2016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将在渭南市举办,此次大会在渭南市举办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分别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身体素质新目标、阳光体育活动革新、学校与社会协同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找出“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对于我市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给我们学校体育带来的隐性影响,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未来之星” 学校体育 阳
摘 要:武术表演专业是近几年在体育院校新兴的发展专业方向,是扩宽武术专业学生升学和就业的新途径,武汉体育学院是首批开展武术表演专业招生的院校之一。我院武术表演专业走过了6年的发展历程,在探索中寻求专业建设,在建设中突出专业优势,以武术为特色,表演为依托,依靠艺术学学科优势,凸显武术与艺术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途径。本文以招生现状、专业建设、发展途径为研究的切入点,总结和梳理武术表演专业发展中的成果与不
摘 要: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高校篮球课程翻转课堂网络平台,开发基础资源、生成资源和互动交流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答疑解惑、特色展示和教学反馈网络化教学环节,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实施差异化教学。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可译为“颠倒课堂”、“反转课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课程内容以视频、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供学生课前观看学习,课堂集中进行答疑解惑、协作探究
摘 要:本文以中国西部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宜宾县的现状为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进行分析,探究体育教师技能缺失成因及矫正策略,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试图呼唤青年体育教师们:自信、定力、回归,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为宗旨,沉静下来,检视来路,寻回初心,努力做好本质工作,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基。 
摘 要:大学是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重要内容,教学大纲是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文件,完善教学大纲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本研究从教学大纲的角度对普通高校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开展进行调查,为促进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民族体育 教学大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 要:马拉松是当下全民热衷的集体项目,校园马拉松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校园马拉松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校园马拉松发展路径应做到优化报名程序、美化校马赛道、参赛人群开放化以及物资设备扩大化,只有优化其发展,校园马拉松的价值作用才得以发挥,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充分发挥校园马拉松公益功能等。  关键词:苏州大学 校园马拉松 五年 发展
摘 要:为科学设计与构建体育教育微课程,以微信这一学生受众群体最广泛作为研究载体,基于层次分析法,以体育教学模式(表演、讲授、练习、演示),微课程体育教学形式(自主在线学习、室内教学插入、课后锻炼巩固),微信交流方式(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微信对话)等11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到四年级学生及任课体育教师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次层判断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育授课模式中的演示,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