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明确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发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等等。所有这些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策略与方法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公民社会构建和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人文精神蕴藏于语言、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诸多领域,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以为需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含义,把握其培养的正确方向。
“人文精神”的原意是“人”的精神,即“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实情感。人的真实愿望。…‘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现代人文精神不等同于我国古代的人性论,如:“人性恶”、“人性善”等论,也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它们是剥削阶级的人文精神,它们否定了人文精神的社会性、阶级性。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文精神饱含着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富有民主和法制意识、人格健全、会审美、勇创新等等。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对书本、对生活多角度感悟,受到自由的、最大限度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启示,但学生从中获得的应是其积极的一方面。同一本书,一般是“仁者见仁”、“恶者见恶”,不能让学生感受其消极一面,以致学生反正道而行之。比如:学习鲁迅《故乡》中少年闰土用竹匾捕鸟一段,要感知其反映少儿生活聪慧与乐趣的一面,不能学习其捕鸟方法,反自然,少爱心。这就需要给以正确引导。
其次,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我们在大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时,切不可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从工具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从人文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进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因此,仍应重视字的形、音、义,遣词造句、修辞、语法、旬读等的教学及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试想一个很多字认不识、写不出、不知其义,语句基本构成都处理不好的学生还怎样去更好地读书感悟、作文表意?如此,人文精神培养成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应沟通交融。互渗互透。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表达这个工具”。
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在原先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的情况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进语文教学的过程,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三,以动情的文本感受替代冷漠的知性分析。
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都注意到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自主性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读书时老师对蕴含人文精神的地方予以点击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不必孜孜以求全面分析、说明。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和盘托出,否则僵化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造力,妨碍学生对文章的自由理解。可以这么说,老师讲的只是记忆收获,只有让学生思维自主演练,奇思妙想才能达到更好的人文修养,并且我们还知道老师也不是神通广大、无所不悟,受个性、文化素质影响,有时对某些事物也理不清、弄不明,至使对某些问题越讲越糊涂,真是“你不讲我还明白,你一讲我反糊涂。”
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在组织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是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倾向,由文本显露或隐晦地传达出来。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人文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为了使学生实现动情的文本感受,获得教育,需要学生对文章反复品味。很多优秀作品所含人文气息往往既鲜明又模糊,它激发读者想象力,要千百遍诵读、品味、感悟而获得教育。
第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仍有重要意义。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的随机应变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师学生一对一的沉闷、乏味、缺少交流的模式,而成为师生之间交互、多向、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谈心与探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鉴赏分析能力的同时,人文素质的提高才会化为现实。
学生的文化基础、个性特征、人生经历、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对其采用的教学素材和方法是否得当,它关系到对其人文教育效果。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饱含着人情世故,可这对没有一定丰富阅历的初二学生来说,怎样去感悟此情,怎样去感伤落泪?当看到父亲不太好看地爬月台动作是,他们也许还会感到父亲动作好笑。但这篇文章若放给高中学生去赏析,可能就不会有此尴尬。这提醒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选择恰当教育素材和方法,才能达到实际的人文精神培养效果。
第五,实践活动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鲜活源泉。
对事物、事理的感悟都是以一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的,如此才能对相关事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安排各种形式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投人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阅历。对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搞形式,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心投入实践,留意生活。如此结合现实就缓解了课本内容往往显示的滞后性,而给学生以鲜活的人文精神培养。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家乡污水穿流的大河,由此感慨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组织学生参看吸毒危害画展,而自觉远离毒品;组织学生看积极向上的东西。怡情养性。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以“代表先进文化”为思想指导,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人格修养,身教重于言教,以老师美好的人文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老师还要在业务技能上不断创新,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丰富感知等优势,培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策略与方法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公民社会构建和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人文精神蕴藏于语言、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诸多领域,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以为需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含义,把握其培养的正确方向。
“人文精神”的原意是“人”的精神,即“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实情感。人的真实愿望。…‘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现代人文精神不等同于我国古代的人性论,如:“人性恶”、“人性善”等论,也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它们是剥削阶级的人文精神,它们否定了人文精神的社会性、阶级性。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文精神饱含着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富有民主和法制意识、人格健全、会审美、勇创新等等。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对书本、对生活多角度感悟,受到自由的、最大限度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启示,但学生从中获得的应是其积极的一方面。同一本书,一般是“仁者见仁”、“恶者见恶”,不能让学生感受其消极一面,以致学生反正道而行之。比如:学习鲁迅《故乡》中少年闰土用竹匾捕鸟一段,要感知其反映少儿生活聪慧与乐趣的一面,不能学习其捕鸟方法,反自然,少爱心。这就需要给以正确引导。
其次,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我们在大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时,切不可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从工具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从人文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进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因此,仍应重视字的形、音、义,遣词造句、修辞、语法、旬读等的教学及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试想一个很多字认不识、写不出、不知其义,语句基本构成都处理不好的学生还怎样去更好地读书感悟、作文表意?如此,人文精神培养成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应沟通交融。互渗互透。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表达这个工具”。
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在原先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的情况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进语文教学的过程,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三,以动情的文本感受替代冷漠的知性分析。
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都注意到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自主性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读书时老师对蕴含人文精神的地方予以点击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不必孜孜以求全面分析、说明。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和盘托出,否则僵化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造力,妨碍学生对文章的自由理解。可以这么说,老师讲的只是记忆收获,只有让学生思维自主演练,奇思妙想才能达到更好的人文修养,并且我们还知道老师也不是神通广大、无所不悟,受个性、文化素质影响,有时对某些事物也理不清、弄不明,至使对某些问题越讲越糊涂,真是“你不讲我还明白,你一讲我反糊涂。”
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在组织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是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倾向,由文本显露或隐晦地传达出来。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人文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为了使学生实现动情的文本感受,获得教育,需要学生对文章反复品味。很多优秀作品所含人文气息往往既鲜明又模糊,它激发读者想象力,要千百遍诵读、品味、感悟而获得教育。
第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仍有重要意义。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的随机应变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师学生一对一的沉闷、乏味、缺少交流的模式,而成为师生之间交互、多向、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谈心与探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鉴赏分析能力的同时,人文素质的提高才会化为现实。
学生的文化基础、个性特征、人生经历、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对其采用的教学素材和方法是否得当,它关系到对其人文教育效果。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饱含着人情世故,可这对没有一定丰富阅历的初二学生来说,怎样去感悟此情,怎样去感伤落泪?当看到父亲不太好看地爬月台动作是,他们也许还会感到父亲动作好笑。但这篇文章若放给高中学生去赏析,可能就不会有此尴尬。这提醒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选择恰当教育素材和方法,才能达到实际的人文精神培养效果。
第五,实践活动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鲜活源泉。
对事物、事理的感悟都是以一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的,如此才能对相关事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安排各种形式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投人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阅历。对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搞形式,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心投入实践,留意生活。如此结合现实就缓解了课本内容往往显示的滞后性,而给学生以鲜活的人文精神培养。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家乡污水穿流的大河,由此感慨环境污染,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组织学生参看吸毒危害画展,而自觉远离毒品;组织学生看积极向上的东西。怡情养性。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以“代表先进文化”为思想指导,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人格修养,身教重于言教,以老师美好的人文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老师还要在业务技能上不断创新,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丰富感知等优势,培养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