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嘉丽是名著《飘》里的女主人公,讲述的是一个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文中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慢慢品味之时,也感受到了东西文化的冲突。本文从斯嘉丽的爱情、婚姻、生活等方面的价值观来看东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斯嘉丽 东西方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14-02
世界名著《飘》英译为《Gone with the wind》,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所写。玛格丽特出生在美国城市亚特兰大,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从小就听说过很多有关这个城市的历史,因此,故事自然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创作背景。《飘》虽然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而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所以,《飘》被拍成电影时片名就叫做《乱世佳人》。在这乱世之中,斯嘉丽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是最完美的女性的之一。有人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那是最丰满的女性,是世界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那么,斯嘉丽则是一块瑰宝,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化最具代表的女性。她的魅力经久不衰,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的碰撞。
斯嘉丽最吸引人的就是性格,她的性格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在她身上的体现。她既想做个像她妈妈那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妈妈的道德框框的反骨。正是血管里流着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斯嘉丽敢爱敢恨,认定自己的目标便勇往直前,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因此在爱情婚姻上,斯嘉丽对认定的目标就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根本不管她采用的方法和她置身其中的社会准则相符不相符。文中尽管斯嘉丽的心上人阿希礼已经成了别人未婚夫,可斯嘉丽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自己的爱情,想方设法地争取,怂恿阿希礼与自己一起私奔。她不像别的女孩,把爱深埋在心里,不敢对自己所爱的人言明。在她看来,哪怕有一线希望,也应该争取得到自己的幸福,完全没有东方女子对爱情的含蓄与缠绵。而在中国古代,这种行为不仅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羞耻的,而且还受到社会的唾弃。妇女只是社会的附庸,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婚姻自由。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管这个女孩多么聪明,多么有主见,她在丈夫面前也要表现得很柔弱,很无知,来显示男尊女卑。但斯嘉丽却与之相反,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追求平等,自由,和真善美。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永远是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即使在故事的结尾,她的丈夫白瑞德对她们之间的爱情已经心灰意冷,离她而去,斯嘉丽依然认为有信心重新挽回丈夫的心。明天,她得想办法重新得到他。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是她在碰到困难是屡试不爽的法宝。
有人把斯嘉丽称作为“双面佳人”。她自私自利,虚荣,现实,拥有新兴资本家的贪婪,同时又坚强,乐观,独立,勇敢,敢于承担责任。正是这样的性格成了美国人的典型代表。斯嘉丽经历了三次婚姻,每次都是以钱为目的结婚,虽然很现实,可正是因为她的现实,在第二次婚姻中使用狡诈的手段把弗兰克从妹妹手中抢过来,才挽救了整个大家庭。反过来想想,如果弗兰克和斯嘉丽的妹妹结婚,她会这么做吗?斯嘉丽的责任心不但表现在她对自己亲人的照顾上,同样也表现在她对情敌的态度上。虽然斯嘉丽看到媚兰妮就很痛恨,但在关键时刻她并没有抛弃媚兰妮。尽管外面战火纷飞,连她自己都感到害怕,她还是带着刚生完小孩的媚兰妮逃离危险。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斯嘉丽有着资本家的自私冷酷,但有时她的良心是有弹性的。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她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这就是其他女性无法比拟的。 斯嘉丽性格中最闪光的一点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饶的精神。在面对母亲去世,父亲痴呆,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一无所有的情形下,斯嘉丽并没有绝望,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指挥大家到田里劳作,自己亲自摘棉花。当北方军抢劫时,她安排大家把所有的食物藏好,还杀死了一个士兵,并洗劫了他的尸体,甚至把窗帘布做成礼服去从白瑞德手中骗钱。尽管她耍手段不光彩,但她这种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都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斯嘉丽在这乱世之中得以生存,变为强者,历练成了一位成熟的女性。如果斯嘉丽生活在现今社会,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女强人的象征。相比林黛玉这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如果生在这乱世之中会是怎样的人生呢?在贾府被抄之后,可以看出十二金钗的命运大多随波逐流,真的有几个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可斯嘉丽在面临困境,却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不畏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她的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精神。
人无完人,当然斯嘉丽的人性中有很多不足取的方面。但她性格中散发出来的光辉完全可以遮盖这些不足。每当我们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斯嘉丽的精神一直在鼓励我们当代的女性,要敢于面对激烈的竞争,勇于承担责任,做个智慧女性。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李美华译.《飘》.译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斯嘉丽 东西方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14-02
世界名著《飘》英译为《Gone with the wind》,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所写。玛格丽特出生在美国城市亚特兰大,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从小就听说过很多有关这个城市的历史,因此,故事自然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创作背景。《飘》虽然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而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所以,《飘》被拍成电影时片名就叫做《乱世佳人》。在这乱世之中,斯嘉丽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是最完美的女性的之一。有人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那是最丰满的女性,是世界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那么,斯嘉丽则是一块瑰宝,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化最具代表的女性。她的魅力经久不衰,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的碰撞。
斯嘉丽最吸引人的就是性格,她的性格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在她身上的体现。她既想做个像她妈妈那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妈妈的道德框框的反骨。正是血管里流着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斯嘉丽敢爱敢恨,认定自己的目标便勇往直前,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因此在爱情婚姻上,斯嘉丽对认定的目标就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根本不管她采用的方法和她置身其中的社会准则相符不相符。文中尽管斯嘉丽的心上人阿希礼已经成了别人未婚夫,可斯嘉丽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自己的爱情,想方设法地争取,怂恿阿希礼与自己一起私奔。她不像别的女孩,把爱深埋在心里,不敢对自己所爱的人言明。在她看来,哪怕有一线希望,也应该争取得到自己的幸福,完全没有东方女子对爱情的含蓄与缠绵。而在中国古代,这种行为不仅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羞耻的,而且还受到社会的唾弃。妇女只是社会的附庸,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婚姻自由。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管这个女孩多么聪明,多么有主见,她在丈夫面前也要表现得很柔弱,很无知,来显示男尊女卑。但斯嘉丽却与之相反,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追求平等,自由,和真善美。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永远是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即使在故事的结尾,她的丈夫白瑞德对她们之间的爱情已经心灰意冷,离她而去,斯嘉丽依然认为有信心重新挽回丈夫的心。明天,她得想办法重新得到他。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是她在碰到困难是屡试不爽的法宝。
有人把斯嘉丽称作为“双面佳人”。她自私自利,虚荣,现实,拥有新兴资本家的贪婪,同时又坚强,乐观,独立,勇敢,敢于承担责任。正是这样的性格成了美国人的典型代表。斯嘉丽经历了三次婚姻,每次都是以钱为目的结婚,虽然很现实,可正是因为她的现实,在第二次婚姻中使用狡诈的手段把弗兰克从妹妹手中抢过来,才挽救了整个大家庭。反过来想想,如果弗兰克和斯嘉丽的妹妹结婚,她会这么做吗?斯嘉丽的责任心不但表现在她对自己亲人的照顾上,同样也表现在她对情敌的态度上。虽然斯嘉丽看到媚兰妮就很痛恨,但在关键时刻她并没有抛弃媚兰妮。尽管外面战火纷飞,连她自己都感到害怕,她还是带着刚生完小孩的媚兰妮逃离危险。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斯嘉丽有着资本家的自私冷酷,但有时她的良心是有弹性的。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她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这就是其他女性无法比拟的。 斯嘉丽性格中最闪光的一点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饶的精神。在面对母亲去世,父亲痴呆,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一无所有的情形下,斯嘉丽并没有绝望,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指挥大家到田里劳作,自己亲自摘棉花。当北方军抢劫时,她安排大家把所有的食物藏好,还杀死了一个士兵,并洗劫了他的尸体,甚至把窗帘布做成礼服去从白瑞德手中骗钱。尽管她耍手段不光彩,但她这种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都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斯嘉丽在这乱世之中得以生存,变为强者,历练成了一位成熟的女性。如果斯嘉丽生活在现今社会,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女强人的象征。相比林黛玉这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如果生在这乱世之中会是怎样的人生呢?在贾府被抄之后,可以看出十二金钗的命运大多随波逐流,真的有几个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可斯嘉丽在面临困境,却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不畏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她的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精神。
人无完人,当然斯嘉丽的人性中有很多不足取的方面。但她性格中散发出来的光辉完全可以遮盖这些不足。每当我们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斯嘉丽的精神一直在鼓励我们当代的女性,要敢于面对激烈的竞争,勇于承担责任,做个智慧女性。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李美华译.《飘》.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