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法国作家巴兹曾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感性,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无疑,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思想品德课必须坚守和确保高质量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明显的时期,大脑机能有了显著发展,在行动上表现为好动、多变、容易分心,而且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弱,容易疲劳。他们思维活跃,情感变得丰富而深刻,但其情绪容易波动,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各方面存在多变性,因此教育引导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思想偏激,人格扭曲的严重后果。所以,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培养健全人格的意义
1.健全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对他们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其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是为人生打好健康成长的心理品质基础。实践证明,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个人失去其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知扭曲、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等问题。因此,处于初中青春多变期的学生迫切需要人格的培养。
2.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研究表明,未来社会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占20%~30%,人格因素占70%~80%。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由此提出情商的概念,主张人们在只重视智商的同时应重视人格的力量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健全的人格是促使人成功发展的内在力量,不健全的人格最容易酿成人生悲剧。中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大量消耗生理和心理能量的过程,是一项集体力和脑力于一体的十分艰苦的活动,因而学习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还要有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一个个困难,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3.健全人格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而是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对于个人来讲,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要与社会、环境、集体和谐相处,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只有人格健全者,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并在日常交往中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孤芳自赏,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使自己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得到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人格培养的途径
1.挖掘教材内容,找准教育结合点。
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思想教育内涵,注重知、情、意、行的教育,注重人格健全的培养,这是思想品德课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是实施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科学预设人格培养目标,将教材内容与人格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格培养目标的相互融合,达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七年级教材中的“人生难免有挫折”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桑兰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德;又如利用九年级第一单元里的《历史的昭示》提到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忠孝品质培养的内容。在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举出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非常注重对自身品质的修养,因为只有自身具备忠、孝、仁、义的品质,这样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2.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人格,塑造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这就说明利用人格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这是人格教育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首先,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其人格之光照亮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
其次,身边的榜样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发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的榜样实例,再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其榜样的力量,学生通过对鲜活的人和事的真切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身边的实例,更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化自我的信心和完善自我的决心。
3.开放课堂教学,实现人格实践。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人格的健全与否,最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亲自参加实践是人格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理想的完美人格。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参与社区实际活动,融入生活,获得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青少年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参加访问、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寻找资料办展览、壁报等。
参考文献:
[1]王木君,张学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2.
[2]王森林.人格教育:让孩子拥有一生的财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明显的时期,大脑机能有了显著发展,在行动上表现为好动、多变、容易分心,而且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弱,容易疲劳。他们思维活跃,情感变得丰富而深刻,但其情绪容易波动,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各方面存在多变性,因此教育引导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思想偏激,人格扭曲的严重后果。所以,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培养健全人格的意义
1.健全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对他们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其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人格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是为人生打好健康成长的心理品质基础。实践证明,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个人失去其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知扭曲、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等问题。因此,处于初中青春多变期的学生迫切需要人格的培养。
2.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研究表明,未来社会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占20%~30%,人格因素占70%~80%。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由此提出情商的概念,主张人们在只重视智商的同时应重视人格的力量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健全的人格是促使人成功发展的内在力量,不健全的人格最容易酿成人生悲剧。中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大量消耗生理和心理能量的过程,是一项集体力和脑力于一体的十分艰苦的活动,因而学习过程需要坚强的毅力,还要有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一个个困难,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3.健全人格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而是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对于个人来讲,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要与社会、环境、集体和谐相处,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只有人格健全者,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并在日常交往中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孤芳自赏,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使自己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得到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人格培养的途径
1.挖掘教材内容,找准教育结合点。
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思想教育内涵,注重知、情、意、行的教育,注重人格健全的培养,这是思想品德课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是实施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科学预设人格培养目标,将教材内容与人格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格培养目标的相互融合,达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七年级教材中的“人生难免有挫折”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桑兰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德;又如利用九年级第一单元里的《历史的昭示》提到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忠孝品质培养的内容。在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举出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非常注重对自身品质的修养,因为只有自身具备忠、孝、仁、义的品质,这样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2.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人格,塑造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这就说明利用人格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这是人格教育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首先,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其人格之光照亮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
其次,身边的榜样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发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的榜样实例,再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其榜样的力量,学生通过对鲜活的人和事的真切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身边的实例,更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化自我的信心和完善自我的决心。
3.开放课堂教学,实现人格实践。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人格的健全与否,最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亲自参加实践是人格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理想的完美人格。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参与社区实际活动,融入生活,获得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青少年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参加访问、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寻找资料办展览、壁报等。
参考文献:
[1]王木君,张学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2.
[2]王森林.人格教育:让孩子拥有一生的财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