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兰芳、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听者如云,有甚者废寝忘食,如醉如痴,一个段子听后,大多能倒背如流,终生难忘。而在历史教学中,多数学生感到历史课呆板乏味,厌学弃学者大有人在。两种现象,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我针对此问题在此谈谈看法。
  一、课要备得活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关键。只有备得活,才能教得活。在备课中必须按照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深入钻研教材。因为课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而且规定和反映了讲授的范围、深度和广度、难度。因此,“活”应该在课标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在先熟悉课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从而更有目的性。钻研教材时,要广泛涉猎,成为一个杂家。因为历史课本身的知识范围相当广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知识面狭窄既难以教好,更谈不上教“活”。所以备课的过程,不是课本的照抄,也不是课本式参考书上的文字简单地、机械地变为课堂语言,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整理。教师不能被书本束缚,也不能以自己的设想束缚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写出切合实际的教案,这是把历史课教“活”的基础。
  二、方法要妥当
  教师必须有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老师面对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而且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所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是带有很强的“研究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劳动。而教学方法要受教育思想、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制约,还要因地因人而异。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方法。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其教学方法是讲究在课堂教学上的实用,而不是生搬硬套。课堂有式,但无定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际上,一堂历史课很难用一种方法进行到底,往往要使用多种方法,只不过有主次,先后之分。
  三、学生要了解
  教师备课,必须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等,了解的程度与教学的效果有密切聯系。情况清楚了,方法也就有了,教学也就能有的放失,否则教案写得再好,只是纸上谈兵,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课堂上,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并不是自己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就是说,要重视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察言观色,发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疑难思维活动的障碍,有针对性地控制教学。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要随机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和方法,自觉及时地调节深浅、快慢和决定增删,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兴趣要激发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兴趣的分科,它如一个广阔无比的大舞台,也像一幅精妙绝伦的大画卷。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很似一幕贯通古今的戏剧,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在进行各自表演。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叱咤风云的好汉英雄,又有不甘压迫、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既有忧国忧民、廉清正直的忠臣良将,又有显媚逢迎、为虎作伥的乱臣贼子;既有集天下于一统的盛世君主,又有屈膝投降、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历史如此生动感人,若教师把它的内容变成干巴巴的说教,那么岂不是教学的失败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历史教材的兴趣性、语言的生动性和思维的形象性,要“启其蒙而引其趣”。例如我在讲“禁烟运动”一节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意对林则徐的青少年时代略加介绍:林则徐四岁入学,七岁习诗。少年时,他教书的父亲带他的学生游鼓山,登山见景,诗兴大发,要求学生以“山、海”为字头作诗,很多学生还在苦思冥想,林则徐则已脱口而出:“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学生都拍手叫好,他父亲也十分惊喜。苦学勤思的林则徐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一试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从小就立下救时济世的远大志向。通过讲述林则徐的少年苦学成才和立志救时济世的志向,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民族英雄倍增敬慕之情。
  五、想象要丰富
  历史教学必须发挥想象。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再度重现。那么,如何才能把久远的历史往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除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些历史情节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启发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例如在“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一节中,提到希腊有许多奴隶市场时,我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讲述这是设置在雅典一个海岸上的奴隶市场,左边远处是城市,右边后面是一座豪华的寺庙,在庙前一棵大树下,正有许多来自各地各种肤色的奴隶在等待出卖,他们都露出痛苦悲愤的神情。图中左前方站着的是有钱有势的希腊人,他从奴隶中选中了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子。一个手拿皮鞭的奴隶贩子正在把她拉出来,准备送去给雇主察看,女孩子畏缩不前,她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将要和她永远分别,终生沦为奴隶时,不禁心如刀绞,用头碰着台子的石板,后面的一个奴隶想安慰她,却没有办法,旁边一个老汉想说什么,但别人听不懂他的话,有的奴隶在掩面哭泣。中间一脚戴着锁链的奴隶被安置在大石台上,身着一件短围裙,脖子上挂着一小木牌,上面写着奴隶的姓名、原籍、年岁、品质或优点之类。有一位花白胡须的阿拉伯商人想托他身边的雇主买去,以便从这个体格健壮年轻的奴隶身上捞一大笔钱,因为他年轻力壮,什么都会做,但又怕他逃走,所以锁上了链子,以防万一。这样讲,把无法再直接观察到的历史现象,通过图像和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连贯的历史概念,认识这些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这些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反馈要重视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和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增强应变能力,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把历史课教“活”的又一重要方面。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在课堂上,我主要通过观察即察言观色、课堂提问、检查作业、看课堂笔记、课堂小测验和单元验收等方法直接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在课外,一般通过召开调查会、座谈会的方式征求意见或对作业进行面批,对试卷进行分析等方法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是目的,而在于通过它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作出相应变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不仅要善于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后者比前者更难,也更重要。
  总之,历史教师要进行认真思考,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历史课讲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 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学科作为普通高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广泛开展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分层次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本文主要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行具体研究探讨,希望可以对同仁有所借鉴。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分层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标提出“关注全体,鼓励个性化发展”。近几年,随着新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课程。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国内外大事、社会新闻等鲜活的时事材料与书本的理论紧密结合,让学生知道书本的理论不是孤立的、空洞的,而是有现实依据的。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时事材料的积累和遴选,将学生感兴趣的、同教材联系密切的典型时事材料运用到政
摘 要: 教学情境能使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气和灵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引入、问题的设置和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创设情境的。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的运用主要是对教科书中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和对现实生活的挖掘。教材不是完美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也不是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的状态,但更多时候,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与探索。笔者对如何处理好信息教学中的双重关系体会如下:  一、坚持信息技术教学中双重主体性形式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而发生巨大变化,应试教育在课堂上已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进行实用、有效的学习,只有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动态让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呈现多元化。本文首先闡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其多元化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多元化 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不断创新,
摘 要: 思想品德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新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进而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从尊重学生、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和采用多媒体等措施营造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氛围。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 课堂气氛 营造方法  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
摘 要: 高中历史需要的还是理解。学习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抓基础、重平时”,书才是最根本的。  关键词: 宏观学习 高中历史 学习策略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最好是每星期复习一次,每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反复看书,在反复中提高,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读每一节内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