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5.0级地震前后品质因子值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28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 1998 年 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品质因子)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值为87~203,震后Q值为67~164,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明显的高Q值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其他文献
一、走入教材1.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线的认识"是传统的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内容,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由直观到抽象,
通过对济阳坳陷已知气藏类型分析,指出了济阳坳陷煤成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埋藏史,同时考虑构造变动、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圈闭的完整性等因素,将济阳坳陷源自上古生界
介绍了基于无线通讯网络的GPS多天线监测系统的构成情况,包括系统设计、数据传输与管理、数据处理、数据质量分析和控制等。在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1 h测量精度已达到3.0 mm左右,既能自动连续地对滑坡变形进行监测,又能大幅度降低整个监测系统的费用,是滑坡等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的理想技术之一。
新课改推行10年来,搞课改的学校可谓真不少,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不多,改成功的不多。究其原因,从教师这个层面主要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未真正转变,教和学的关系还未真正理清,教和学的方式还未真正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真正培养起来。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找准三个“点”。  一、找准支撑点——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改革的前提”。教师要课改,首先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只看学生在考试中所得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悖于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1.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演示实验。我在课堂上做演示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自己归纳,然后得出结论,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物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