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文风该休矣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ri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本真自然样态,将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结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古人云:文品即人品。文风不正,写作的出发点有问题,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为了走出这种困境,为数不少的教师正在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
  一、不良文风的表现形式
  归纳起来,中学生作文文风不正,主要表现在脱离生活、花里胡哨、虚假高深三个方面。
  脱离生活。例如前些年十分流行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拼凑粘贴些名人故事,连缀堆砌些诗词名句,掺杂些浪漫想象,和题目勉强沾上点边,再加上几段漂亮话……于是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纵横驰骋。这些文章,看似高端大气有文化,实则空洞无物。
  花里胡哨。有的是语言花哨:文章的开头,劈头盖脸就是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或深情款款或深奥玄妙,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乍一看花团锦簇,细究下来不成片段,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所谓的文采,实际上是绚烂华美、逻辑混乱、表意不明的语句堆砌罢了。
  虚假高深。虚假的作文,胡编乱造为文造情,写一篇战胜脆弱的作文竟然昧着良心拿自己的父母开刀,大笔一挥就把二老给“灭”了,其目的只是博得阅卷教师的同情,获得高分。高深的作文,追求主题的深刻性、哲理化,往往以小见大,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挖掘出空泛的大道理。一写到下雨必定拔高到“阳光总在風雨后、战胜人生风雨”的层面。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虽表现各不相同,但实质都是因为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总之,这些学生在用他人话语进行写作,丧失了自我的个性,淹没了自我的生活。
  二、不良文风的形成原因
  当下的学生作文,难觅率真的话语、流淌的真情、鲜活的真相。其原因之一在于,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导向。考试是指挥棒,是教学的风向标,有怎样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就会有怎样的教学方向。这里所说的“标准”,不是《考试说明》中的文字说明,而是阅卷教师在评卷时所显示的指向,具体表现在每年出炉的满分作文。满分作文中,的确有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但一味追求辞藻华丽、构思精巧、思想深刻的伪范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另外,功利化、模式化的作文教学也难辞其咎。一些教师极端功利,以考试成绩为教学的唯一导向,为了追求高分作文,向学生传授了不少“得分秘籍”:因为考场作文教师快速阅卷的关系,能引起阅卷教师的重视是题记小标题盛行;必须把漂亮话写在最显眼的地方,于是排比句的位置往前调,成了“程咬金的三斧头”;以满分作文为标准,片面追求语言的文采内涵的深刻,要求学生写“有意义”的事情,以华丽的辞藻取代质朴无华的语言。
  同时,教学中的写作一般都是教师出一个题目,然后要求学生组织一篇切题的文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强迫地“要你写”,而不是让学生自主自愿自发地“我要写”。于是那些没有话语源头没有表达欲望的学生,只能到“满分作文”中寻找素材,形式雷同、主题相似、假话空话连篇的套路作文,就此诞生了。
  三、不良文风的消除措施
  1.改进作文评价标准
  学生写作是为了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为了评判社会和他人。新课标强调: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据此,考试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看学生的文字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可翻开五花八门的中考满分作文选,大多语言华丽、形式花哨,失去了文章该有的精髓——真情、质朴。
  就目前的教育形势看,考试对教学的影响之大,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想纠正现实中的不良文风,首先要改变考试中的作文评价标准,由重外表的华丽转向重内涵的真实,肯定学生率真的话语,肯定学生飞扬的个性,肯定学生独特的体验。所以,请每年的中考阅卷教师,把那些记录生活哀乐抒发内心真情的作文选出来,把那些技巧稚嫩却有独特思想的文章选出来,把那些质朴无华却动人心弦的作文选出来。这是每位阅卷教师的责任,你们的评判,指引着我们的作文教学方向,艰苦而神圣。
  2.让写作回归自由状态
  很多时候,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束缚太多,从平时的作文训练到考试作文,题目基本上是教师“钦定”。定题目定字数定时间,范围太小,规则太多,若学生这段时间想不出写什么,怎么办?那就只好用假话空话套话编一篇了。
  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和时间的自由。我们发现,学生的随笔普遍比考场作文有看头。为什么?因为随笔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做主,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作的时间也相对宽裕,至少不用在一两个小时内硬挤出来。鲁迅先生曾说:“写不出来时,不要硬写。”自由才是写作的常态。你见过哪篇流芳千古的佳作是在考场上完成的?可我们常常逼学生咬着笔杆硬写,于是学生只能愁眉苦脸地去完成差事了。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妨还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让学生写他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妨还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允许他在一周内的任何一天完成作文。这样,学生的束缚少了些,他有可能在相对自由的天地中,感受写作的愉悦,获得写作的自信。久而久之,学生会有一种更加自由的状态——这是我自己要写的作文,不是老师要我写的。写作,也就内化成了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理应是写作的理想状态。
  还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由。初中生,花样的年纪,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不妨让其率性写作,张扬生命的个性。不要一写到作文,就拿腔拿调,满脑子官面文章,动辄谈重大意义谈深刻启迪。学生习作,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用摆出一副严肃庄重状。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原本有很多活泼的个性化的语言,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把生活带进作文,无所顾忌地表现个性。
  比如笔者曾经遇到的一篇学生随笔,在文中他控诉学习生活的疲惫不堪:每天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星星还晚,于是萌生了一个愿望,像猪一样活着,吃了睡,睡了吃。这个愿望,当然没有成为某某家为国家做贡献那样高尚,但却是学生内心真实的表达,他太累了,只是想做一个像猪那样的人,自由、惬意地松弛一下时刻紧绷的神经,并不是什么不思进取,逃避生活。
  如果老师以成人的思想来规范学生,便会被斥责为“没有追求”。可人为什么不可以偶尔平庸一下呢?他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手写我心,没有一丝虚假,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真实吗?
  不良文风该休矣!我们不能用功利的评价误导学生的思想,用僵化的形式束缚学生的心灵,应当把自由写作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真语言书写自己的真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回归真实作文的正途。
其他文献
在阅读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方法,在写作中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知,定能使得语文意识在教学中得到展现,产生一种“水涨船高”的自然推动力。这样的阅读和表达自然也就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诱惑力。  一、读他人文章,点述胸臆  阅读是语文教学始终不可或缺的主线,也是学生积淀语言文化知识和丰富认知视野的重要载体。借助别人表达的优秀之处来产生学习猎取之心,写文章的冲动与发展创新也便油然而生。巧借外力来发现语文
文本实际上是一种载体,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对这种载体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角度进行剖析,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饱含情感的文本解读  在初三苏教版语文教材当中有些文章辞藻并不华丽,也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但却能深深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原因就在于文本中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描绘。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方法就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情感的引导,通过对于文章当中
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也吹来清新之风,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何帮助初中生掌握自主阅读学习的方法,是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帮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字词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对文学赏析的内容打下基础。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采取了任意发展的策略,这就导致初中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兴
观察,是用感官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过程。所谓观察力,是指人们观察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能力。可见指导学生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意义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应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去观察,懂得观察对写作的作用。如以《课间生活剪影》为题指导写作。由于学生没有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是一个积极、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阅读指导策略,整合语文阅读资源,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而言,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课外阅读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丰富阅读教学指导策略,从而提升课外阅读的品质。  一、专题引领,形成阅读素材  课外阅读应有所依据,关于阅读资源的难度与广度的选择,应
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曾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仔细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先有了这三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炀、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人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见多识广、博彩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或“多发”。据我观察,那些能文善言的学生无不得益于日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新课改标准的要求中,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教材资源的活用既要立足于教科书,又要注重对课本的挖掘、创造和拓展,这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同时,重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采用灵活、科学的教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经常吟诵古诗文,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想象,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通诗句,读出情感,读出诗韵,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在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古诗文本,陶冶学生性情  选入苏教版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由文字、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醒目,直观。随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它不仅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强化学生多元阅读能力的必然过程。  一、挖掘教材资源,改变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