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助你求职成功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科从小就立志当一个银行家,大学毕业后,他鼓起勇气来到巴黎一家最有名气的银行碰运气,结果很不理想,吃了闭门羹。然而他并不气馁,又先后走进多家银行去求职,可是连连被拒之门外。几个月后,恰科再一次去了开始到过的那家最好的银行,并且有幸见到了董事长,但是又遭到拒绝。他从银行走出时,看见大门前的地上有一枚大头针,于是马上弯腰将其捡起,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旁边的垃圾桶里。
  第二天,恰科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有一封信。拆开信封一看,天哪!原来是那家赫赫有名的银行发出的录用通知。原来,恰科昨天在银行大门外拾大头针的一幕被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心存善念、精细小心正是银行职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录用了这个年轻人。
  其实不论什么事,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都是由细节构成的。许多应届大学生刚出学校的时候,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面试总是四处碰壁。如何才能提高求职成功率呢?我觉得首要的就是关注每一个细节。
  
  一
  
  一个大公司要招聘发报员,凡是熟悉国际通用的奠尔斯密码的人,都可以来应聘。很多应聘者闻讯而来,被安排在公司的办公大厅里等候面试。大家来了以后,发现这个公司业务繁忙,办公大厅里人来人往,有的在互相谈话,有的在打电话,人声嘈杂。几十位应聘者一排一排坐在这里等候。面试地点是在大厅尽头的一个神秘的小屋子里。大家就这么等着,等待人事经理来叫人。这个时候,一个迟到的小伙子来了。他排在应聘者的最后,连座位都没有了。他站了一会儿,然后就径直往那个神秘的小屋子走去,推门而入。所有人都很奇怪:他为什么不排队就进去了呢?过了一会儿,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小伙子从小屋子里出来,对所有坐着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发报员的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其他应聘者都愤愤不平:“他迟到了,还径直闯进门去,就得到了职位,我们等这么久,你一个问题都没问,连机会都没给我们,就被拒绝了,为什么?”人事经理缓缓回答:“我们特别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应聘。而就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一直在发送着莫尔斯密码,解读出来的意思是:谁要是听懂了这个密码的话,现在请直接进入小屋子。”
  这个小伙子虽然来晚了。但他在嘈杂的环境中把握住了其中的细节,听出了密码语言。所以他成功了。细节决定成败,众多的应聘者没有取得成功。并不是败在重大的失误上,而是败在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因此,一个人若想求职成功,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
  
  二
  
  一名旅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到一家有名的省级旅行社面试。那天应聘者很多,一个个都踌躇满志。轮到他时,他心里真的没什么底。当他推门进入应聘接待室,随着开门的一阵风,对面桌上的一张纸条被吹到地上。此时,坐在桌子后面的一位中年人似乎没有察觉,只是瞄了他一眼后,又低头翻起桌子上的资料。他弯腰拾起纸条,双手递给那位中年人:“先生,您看这张纸条还有收存的价值吗?刚才被风吹到地上了。”中年人接过纸条看了一眼。随手放在一边,然后示意身旁的人力资源主管提问。主管问了一些问题后,中年人又随意地问了几个简单问题,就让他回去等候消息。
  回去后,他并未对这次面试抱多大希望。谁料一个星期后,他出乎意料地收到了那家旅行社的录用通知。到单位报到时,人力资源主管告诉他:“那天面试的中年人就是总经理,他桌子上的纸条是被风吹落的,但你在他不注意时很自然地捡起来并交给了他。就为你的这一举动,他决定在百余名面试者中录用你。”
  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正因为如此。透过小事看人,日渐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求职时要注意多多留意其中的细节,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只有懂得把握细节的人,才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
  
  南方一家著名的幼儿园公开招聘园长,待遇优厚,一时间报名者云集,其中包括专攻幼儿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有经验、懂幼儿园管理的人才。通过笔试的应聘者被安排在一楼休息室,招聘者在二楼复试。尽管前面的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提问,却都未被录用,只得快快离去。
  这时,轮到了一个相貌平平的文静女孩,她上楼时,看见楼梯旁站着一个流着鼻涕的小男孩,马上拿出纸巾为孩子擦去了鼻涕,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细节,使她在众多的应聘者中顺利过关,而这个被大家忽略了的小男孩,是招聘者提前安排好的。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专门针对细节下工夫,设计些细节方面的试题,通过细节来观察应聘者。充满爱心、真诚地热爱孩子是幼教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而那位被录取女孩的爱心,正是通过主动为孩子擦鼻涕的细节体现了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使她在竞聘中脱颖而出。
  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能否充分重视细节,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既然如此,想在求职时赢得成功的朋友,不妨从细节做起。
其他文献
在与人打交道中,亲见人内心世界的种种复杂的情形:骄傲与怯弱、顽固与天真、虚荣与可爱、得意与失落……常常会触发思考这样的问题:判定一个人自私的标准是什么?  那么究竟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自私呢?关键看他是怎么对待另一方的,尤其是他的对手。总的来讲,一个人能够事事做到从另一方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事情。这个人可认为已超越自私。具体地讲,可看以下几个指标:    一、看一方对另一方是不是讲谦虚。    一上来
刚过七月,接到一家杂志社编辑的电话,邀请我去一个海滨旅游胜地参加笔会。  惊喜之余,不免心生忐忑,一是担心到了外地,晚上睡不着觉:二是我已经有十几年没出过远门,害怕一到外地就找不到东南西北。于是把安眠药与地图全部带上。家人把我从县城送到了火车站。目送家人离开,我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心悬着,手捏着火车票,挎着旅行包,在车站的大厅眼神游移地寻找候车的座位。  “你是到北京的吧?”一个头发灰白、脸颊黑
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有教养未必有文化    著名画家韩美林在参观上海世博会归来后感叹:“奏国歌时有人不站起来,有人乱扔杂物,有人搞特殊不排队,有人随便触摸展品,还有人嘲笑外国人不懂中国话……别看那些人衣着不错,似乎是文化人,但做起事来,太没教养了。”在这里,韩美林提到了“教养”二字,并且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教养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评价,是一个人文化和品德的修养,它通过人的言语举止展现出来。教养
他和她是省交通学校读书时的恋人,2007年7月,两人中专毕业。离开校园,他们顿时失去了归宿感。他将她紧紧拥在怀里,充满豪气地说:“别怕!我一定会成功,让你做最幸福的女人!”  2008年4月,他决定自己创业,尽快挣到钱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父母将老家的房子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5万元,为他买了一辆旧解放牌货车跑运输。虽然很辛苦,但每次看到存折上的数字在往上蹿,他就感到很知足。  到去年6月,经过辛苦打
鳄鱼之死  美国有个专门研究鳄鱼的专家,叫格林特姆。有一天,他奇怪地发现,有一条鳄鱼竟被树藤活活地勒死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鳄鱼的死亡呢?  鳄鱼可以在水中潜伏一个多小时,当它遇到体形庞大的猎物时,它就会与之进行殊死搏斗,而被鳄鱼咬住  的动物,都会拼命地挣扎,这时鳄鱼就会使出它的看家本领——紧咬住对方死不松口,然后身体在水底不停地翻滚。一般的动物都经不起鳄鱼这样的翻滚,只要鳄鱼翻上几圈,即便猎物再
少年李是辽宁本溪人,白小聪慧无比,4岁没了母亲后,奶奶与父亲对他宠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少年李白小便接受了优越的家庭教育。少年李也没有让家人失望,自小起,每门功课一直占优,尤其是数学课程,老师说少年李有着良好的数学天赋,如果培养及时,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数学家。  少年李一直以此为荣,他经常研究琢磨各种各样的机器,包括拖拉机、收音机,他经常将它们拆散后重新组装起来,当收音机重新响亮地播送出声响时,他
“如果成功的秘诀是失败,情况会如何?”  十几年来,浅薄的专家们总是告诉家长,培养后代过程中他们唯一允许做的就是夸奖,批评会毁掉自尊心,而自尊心是我们应该传给后代的最重要价值。要让他们感觉良好,这样他们才会快乐知足。不要用他们没达到目标这样的说法增加他们的负担,不要说他们没能做得更好这样的话摧毁他们的精神。褒奖而不是批评或惩罚才是孩子们成长为负责任成年人所需要的。  教育这个职业也被慢慢拖入“不惜
宋神宗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当政,苏东坡因为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合,遭到新派人物排挤。熙宁七年(1074年)由杭州通判调任山东密州太守。这一年密州大旱,蝗虫遮天蔽日,赤地千里。许多穷苦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纷纷将自己的孩子丢弃在路上,任其自生自灭。苏东坡不忍心看到这些幼小的生命就此夭折,他流着眼泪到处捡拾孩子,动用百余石库存的劝诱米,专门赈济这一批弃儿,被他救活的孩子多达数千人。  因为“乌台诗
曲高则和寡,曲沉则难续    姓黄的年轻人,是设计所里公认的天才。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总是能得到老板和客户的赞赏。而且,他善于学习,人又勤奋,深得其他同事的敬佩。  只是,他不是一个随和的人。和很多才华出众的人一样,他容忍不了别人的反应慢和懒散,常常看到一点儿错误,就冒出刻薄话来。大家对他敬而远之,不是为了特别的缘故,都不肯向他请教。  年底到了,行业协会选出的最佳作品,正是他的设计。在颁
我的双腿在秋千上来回地晃动,并竭力试图冲向空中,然而似乎达不到想要的高度。  “妈,你能推我一把吗?”我央求道。  “你在捉弄我吧?你自己能做到啊!集中注意力,用力蹬你的双腿。别停!”  我环顾四周,看到公园里其他的父母在6月的炎热中,使劲儿地助推着荡秋千的孩子,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愿为我做同样的事。不过我从未试图用语言责问她,我尽量避免说“你瞧”这种话。  “好吧,”我嘟哝地说。我想我做不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