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婴幼儿涂鸦和儿童画的奥秘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gc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 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关键词】直觉 儿童美术教育 传统美术教育 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 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 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 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 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 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現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 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 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 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 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 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 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 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 ,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 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 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 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 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 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 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 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 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 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 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 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 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 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 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 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 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 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 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 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 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 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因此,对儿童的美学意识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 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知觉创造。这是建立儿童绘画课程学科体系的依据。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正确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其适当的阅读方法,全方位的增强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有效策略  1.引言  语言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和基本环节,是学
坡缕石是一种层链状的含水镁铝硅酸盐矿物,独特的晶体形态赋予其良好的胶体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粘度是胶体性能的重要指标,坡缕石较低固含量的胶体即可表现出较大的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图形、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养成以学为乐,乐于探索,敢于成功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快乐学习 情境 活动 多媒体 精彩课堂  一、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故事,猜
近年来,国内饲用蛋白源短缺、饲料成本增加、利润降低等现状严重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豆粕因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成为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但是,因含有抗营养因子制约了动物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从而改正其不当言行,培养他们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方法。  一、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行为习惯特点,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  创设合理的、契合学生生活经验情境可以很快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目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已经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应用。经过调查研究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遇到了问题,同时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也存在问题,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提出一些策略为教师在教学时提供一个参考,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策略  为符合时代发展变化,新课程改革进入校园,整个的教学环境、理念等都充满了活力与动力,因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
目的:建立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方法:在pH4.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铜离子催化氯酸钾和过氧化氢氧化灿烂绿的指示反应,通过测量624 nm
目的:建立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动物骨粉中锶含量。方法:采用高压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以氧化镧作为抗干扰剂,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富燃火焰测定锶含量。结果: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