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为学科教学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初中政治课程的性质以及内容与家国情怀的内容相吻合,因此老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那究竟应该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国教育呢?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政治;课程资源
一、相关概念
家国情怀所体现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是个人服从于国家的权威,人民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外放,在爱国情绪下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能够维护国家稳定,保障民族团结,促进人民的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是家国情怀和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就广义上来说,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具备社会责任感。而狭义上的家国情怀教育,则是让学生在校内参加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因为目前并没有单独的开设家国情怀教育的课程,因此初中政治课程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最合适的科目。从政治课程出发,所谓的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所有可以用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精神资源,统称为家国情怀课程资源。
二、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内容
(一)正确的国家观
所谓的家国情怀,可以直接理解为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所有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小家和国家的大家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国家这样的大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出集体的作用,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各部门功能的综合作用。因此,个人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当国家危难之时,我们有义务挺身而出,维护国家的利益,这就是正确的国家观。
(二)民族精神
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国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具备高度的统一性。民族精神是指人的精神,它是同一个民族下,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聚合,是个人精神下的民主化和国家化,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备极强的家国情怀意识。
(三)正确的文化观
中华儿女应该要正视中华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情怀,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政治课程中运用这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树立起对于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做自信的中国人。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初中生认知能力不够,难免会出现他国强于我国的错误认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家国情怀意识,让学生能够对于传统文化做到正确的认知,自觉的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三、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划分的种类也不同。按照不同的功能,家国情怀课程可以分为,素材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和条件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按照存在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显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和隐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按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载体分,可以分为文字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音频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视频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素材类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在教材中明确呈现出的教学资源,包括家国情怀的内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比如爱国主义的内涵,民族精神的内容等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则指的是能够起到家国意识培养的人、物、环境等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的是能够直接感受并且运用于教学中的资源,学生能够通过感官认知直接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存在,比如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书籍故事等等。隐性课程资源指的是用潜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资源,比如老师深层次的挖掘某一事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文化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指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有关家国情怀的人物事件的书籍报刊等,依靠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家国情怀课程,则包括音频类家国情怀资源以及视频类家国情怀资源。
四、开发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一)突破教材局限
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属于间接性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够获得直接性的知识。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开发课程资源,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挑选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中,获得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政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哲学等内容,虽然教学的内容诸多,但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联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教育,让其能够树立起爱国情怀意识,丰富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也就是在让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利用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促进家国情怀的传播。纵观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诸多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教学,将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空洞乏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明确的认知到传播传统文化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让学生爱自己的祖国,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政治课程教学当中,运用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对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民族认同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资源
教材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老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出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发挥教材的教学潜力,实现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这是老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教学意识和教学责任的考量标准。比如在《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中,明确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的任何权益都和个人息息相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一员,要捍卫国家的利益,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小家和大家之间关系的讲解,结合身边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该单元的知识,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较强的家国情怀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并且提供了海量的课程资源。老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一资源,优化师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习《同住地球村》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搜寻各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围绕地球村这一主题进行收集,并且将知识进行整合,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分享的知识加强对其引导,让其能够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提高企业民族的自豪感,然后,老师再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案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介绍,着重强调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互动中,自觉的拓展教学资源,更好的建立起家国情怀意识,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合时事热点拓展教学资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讲述其他国家人物对于目前我国发展的评价,并且引入各国借鉴我国改革开放的案例进行发展的这一事实,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正在逐渐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老师在引入时政新闻时,要对内容进行筛选,选择能够弘扬正能量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新闻的过程中,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
六、结束语
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政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老师要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将家国情怀教育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荣誉感,提高民族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勇.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探索,2007(1):51-52.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规划2020年度思想政治课专项课题“彰显魅力思政的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zghyb2020—095)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政治;课程资源
一、相关概念
家国情怀所体现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是个人服从于国家的权威,人民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外放,在爱国情绪下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能够维护国家稳定,保障民族团结,促进人民的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是家国情怀和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就广义上来说,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具备社会责任感。而狭义上的家国情怀教育,则是让学生在校内参加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因为目前并没有单独的开设家国情怀教育的课程,因此初中政治课程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最合适的科目。从政治课程出发,所谓的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所有可以用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精神资源,统称为家国情怀课程资源。
二、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内容
(一)正确的国家观
所谓的家国情怀,可以直接理解为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所有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小家和国家的大家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国家这样的大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出集体的作用,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各部门功能的综合作用。因此,个人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当国家危难之时,我们有义务挺身而出,维护国家的利益,这就是正确的国家观。
(二)民族精神
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国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具备高度的统一性。民族精神是指人的精神,它是同一个民族下,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聚合,是个人精神下的民主化和国家化,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备极强的家国情怀意识。
(三)正确的文化观
中华儿女应该要正视中华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情怀,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政治课程中运用这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树立起对于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做自信的中国人。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初中生认知能力不够,难免会出现他国强于我国的错误认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家国情怀意识,让学生能够对于传统文化做到正确的认知,自觉的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三、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划分的种类也不同。按照不同的功能,家国情怀课程可以分为,素材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和条件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按照存在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显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和隐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按照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载体分,可以分为文字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音频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视频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素材类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在教材中明确呈现出的教学资源,包括家国情怀的内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比如爱国主义的内涵,民族精神的内容等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则指的是能够起到家国意识培养的人、物、环境等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的是能够直接感受并且运用于教学中的资源,学生能够通过感官认知直接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存在,比如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书籍故事等等。隐性课程资源指的是用潜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资源,比如老师深层次的挖掘某一事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文化类家国情怀课程资源指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有关家国情怀的人物事件的书籍报刊等,依靠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家国情怀课程,则包括音频类家国情怀资源以及视频类家国情怀资源。
四、开发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一)突破教材局限
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属于间接性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够获得直接性的知识。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开发课程资源,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挑选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中,获得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政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哲学等内容,虽然教学的内容诸多,但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联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教育,让其能够树立起爱国情怀意识,丰富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也就是在让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利用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让学生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促进家国情怀的传播。纵观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诸多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教学,将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空洞乏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明确的认知到传播传统文化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让学生爱自己的祖国,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政治课程教学当中,运用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对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民族认同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资源
教材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老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出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发挥教材的教学潜力,实现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这是老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教学意识和教学责任的考量标准。比如在《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中,明确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的任何权益都和个人息息相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一员,要捍卫国家的利益,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小家和大家之间关系的讲解,结合身边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该单元的知识,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较强的家国情怀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并且提供了海量的课程资源。老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一资源,优化师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习《同住地球村》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搜寻各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围绕地球村这一主题进行收集,并且将知识进行整合,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分享的知识加强对其引导,让其能够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提高企业民族的自豪感,然后,老师再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案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介绍,着重强调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互动中,自觉的拓展教学资源,更好的建立起家国情怀意识,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合时事热点拓展教学资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讲述其他国家人物对于目前我国发展的评价,并且引入各国借鉴我国改革开放的案例进行发展的这一事实,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正在逐渐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老师在引入时政新闻时,要对内容进行筛选,选择能够弘扬正能量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新闻的过程中,提高其民族的自豪感,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
六、结束语
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政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老师要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将家国情怀教育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荣誉感,提高民族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勇.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探索,2007(1):51-52.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规划2020年度思想政治课专项课题“彰显魅力思政的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zghyb2020—09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