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下二分法理论的认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改变现行数学课程的弊端,新课程在目标与内容上均作了较大调整。强调“双基”的形成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新课程目标的显著特点。现行的高中数学大纲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时代的需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和转变教学方式的新观念。本文阐述了如何从二分法理论看新课程目标及教师认识的转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程 二分法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David Clarke(戴维·克拉克)教授,是国际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从学生视角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LPS)。本文综合一些他从文化角度对课堂教学理论反思的见解。随着教育全球化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独特现象,使当前的教育理论受到了挑战。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对一些最基本的绝对的二分法进行重新认识,反对二元对立,主张二元整合。
  数学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训练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未来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要作根本性的改进和调整,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构建高中数学教学新的平台。面对新课程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和周围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简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课堂教与学
  
  有效的数学教学依赖于深刻理解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能够掌握自己所要教的数学知识,但是仅此而己对教学来说还是不够的。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需要理解知识隐含的意义,并说明教学的观点和程序,能够建立主题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术语和记号的流畅性、正确性和精确性是关键。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对特定数学观点以适当的数学表征表示出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桥梁,需要教师的智慧来作出判断怎样减低数学的复杂性,适当处理数学精确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能保持数学的完整性。
  “教”与“学”最基本,也是最流行的,是教与学的绝对的二分法,引起我们对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教”与“学”的分离,是语言文字的词义造成的,因此也与不同的社会文化有关。实际上,教与学在课堂中是同时发生的、互补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互动才构建了课堂。以前的研究和理论倾向于把两者分离。
  但在数学的传统教学中,“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讲解—小结—作业”始终占主导地位,学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问题,更不敢越出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去发问。这让我们想到:带着问号进校门的学生,毕业时已圈上了圆满的句号,于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多地习惯于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而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充斥课堂教学,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表现:过多的例题分析和讲解;多余的提问和短暂的思考时间;低效的小组讨论,或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展开,教师就匆匆收场,或因缺少讨论的要求和指导而组织不起来;更有甚者,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影响,竟然总结出“教不会就练会,练不会就考会”的经验。如此,学生怎能不兴趣全无,怎能不味同嚼蜡,怎能不望而生畏?
  因此,把握新课程的理念,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就成了数学教师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2.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教育文献中,常常把课堂实践分成“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这种绝对的二分法代表了目前西方教育改革的立场,倡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他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教学实践的潜在价值。
  近来对中国课堂的研究表明,绝对的二分法观点,歪曲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换言之,对“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二元论必须重新认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以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发现和探求问题,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可以促进课堂的互动。在许多课堂互动的研究中,涉及了教师的讲解,师生的配合,学生的小组讨论。但是很少有人研究,在课堂上,学生非公开的交流对知识形成的作用。在二元整合的理论框架下,Clarke研究了课堂上的三种互动方式:公开的班级讨论,非公开的师生对话,课桌间非公开的学生交流。结果表明,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非公开的互动,都能促进知识的形成。来自儒家文化圈的中国教师多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由此获得问题的解答,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许多数学词汇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通过讨论引进课堂的。教师一般会给出问题解答的每一步骤,学生很少参与。所以数学专用名词一般由教师直接介绍给学生,或者是某个学生在教师很明显的提示下说出来的。Clarke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知识形成的认识不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但同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能以二元整合的观点来看待知识的形成,“解构主义”的观点就会使得教师的“讲解”成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主动建构知识丰富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与创造的历程,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
  
  3.“讲解”与“不讲解”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活动的结果,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这样的观点使得教师向学生讲解变得不再合理。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能推出这样的教学结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只是认为,在任何数学课堂上,学生必须建构自己的数学。然而“讲解”和“不讲解”在目前的教学中已经被对立起来,好像不再需要教师讲解,文献也很少为教师提供有关讲解的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模仿型的训练多、思考型的问题少,告诉现成结论多、学生探究发现少等现象。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不迷信教材,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和对某一问题的评论。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使积极的认知情感伴随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主人。
  《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美国教育专家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进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想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上才能有所成就。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和研究,达到《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实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从宏观上看反映了社会、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微观上看反映了对知识性质研究的最新成果,符合知识形成、发生、发展、创新的规律与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加快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委会(章建跃执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研究与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2]林仙.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06,(2).
  [3]黄兴丰.Clarke教授谈数学教育理论中的二分法[J].数学教学,2006.3.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音是语言的最基础部分之一,如何提高粤西地区英语语音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着重分析了当前粤西英语教育专业语音教学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语音教学 粤西 现状 改革建议    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除哑语和肢体语言外,人类运用的均为有声语言。有声语言通过语音、语调的组合变化,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因
摘要: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 民族音乐重要性方法意义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一份期末试卷的分析,对商务英语听说测试进行了思考,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设想,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听说测试 商务英语听说期末试卷 分析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目标,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授课手段和方法的效果。在高职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听说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听说教学的方向、内容和方法。要使商务英语听
摘 要: 周记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交流方式,是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利用周记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思想动员,培养交流好习惯;规范书写,提高答题高素质;抓住重点,交流关键省时间;认真对待,鼓励为主促发展;用心发现,及时提醒解疙瘩;化整为零,问题解决在课余;信字当先,交流心得要保密”各方面的努力,可以较好地发挥周记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周记教学资源开
语言是教师的第一形象,是课堂生辉的彩带。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用语,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有效的课堂评价用语就像是一缕清风,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评价用语的要求    1.要具有科学性
摘 要: 本文从“教学中的误区”及“如何做到教学相长”两个方面阐述了在日语教学中对“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 日语教学 教学相长 理解 应用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性。但《师说》里还有这样一
沈从文以其恬淡、优美而又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小说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他的小说在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淡淡的忧伤、悲凉。[1]“沈从文的小说并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照本宣科,不敢逾越教材半步。于是就有教师说:课文编得太短,我十五分钟就讲完了,怎么办?也有教师说: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而课时安排得又太少了。另一种则是大刀阔斧地改,往往置“语文教材”于不顾,另起炉灶“自编教材”,或为综合性学习,并美其名曰“大语文”。  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第一种做法是严重缺乏课程资源意识的表现,不知道补充与调整。在教学中,不知不觉
摘 要: 动词在日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数量仅次于名词,语法功能也是其他类词汇无法比拟的。而复合动词占动词的很大部分,使用频率也相当高,表达的意思比单纯词更为具体、形象、精确。但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它的词义把握却不那么容易。本文认为“あげる”“あがる”不仅作为动词有很多含义,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要素语义更为丰富。单就前后两要素语义相加,就没法准确地把握复合动词“-あげる”“-あがる”的实际词义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调查,从整体设置、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深度了解他们对该校目前课程设置体系的认知态度及其适应度,旨在为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提供合理的、可操作性的策略。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课程设置体系 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背景    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同志提出了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建立免费的师范生制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