蘩漪的反抗为何失败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雷雨》中,蘩漪“火山爆发”般的抗争最终走向了失败。解读蘩漪反抗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雷雨》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她的悲剧有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原因;有那个时代“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的原因;也有她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原因;还有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清醒的原因。
  关键词:《雷雨》 蘩漪 人物分析 悲剧性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情感线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在所有的女性形象当中,她的反抗又是最为激烈的,然而这种“火山爆发”般的抗争却走向了失败,她也一语成谶,果真成了疯子。解读蘩漪反抗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雷雨》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一、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女性
  首先,从蘩漪个人的身份来讲,她是一个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女性。蘩漪的抗争走向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个人身份的局限性——她从前是个受旧式教育的大家闺秀。从作者对蘩漪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她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她有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文文弱弱,也有着如诗一般的忧郁。她作为旧式有钱人家的小姐,也避免不了走旧式妇女们的老路——奉“父母之命”嫁给没有感情的“门当户对”的周朴园。并且,等级观念在蘩漪的思想里也根深蒂固。她始终认为四凤、鲁贵等人都是下等人,低周家人一等,只是伺候太太、老爷和少爷们的奴仆。他们不仅身份低微,而且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她一直认为四凤不配嫁给自己的儿子,也不配跟周萍在一起。从这些角度来看,蘩漪的确是一个中国旧式妇女。
  假设蘩漪是一个彻底的旧式妇女,她很可能会沉浸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人家生活中,遵循着男尊女卑的旧传统伦理,她去反抗夫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她的性格——她虽然外表病弱,但是内心有一点野性;不爱总是受人使唤和约束。周朴园说一句,她就得必须听一句,这违背了蘩漪那狂热的野性;婚后不幸福的生活也时常折磨着她,她试图反抗着夫权的压迫,以至于给周朴园一种“她疯了”的错觉。从这一点来看,她是一个被封建家庭舊伦理所毒害的旧式女子。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她读过书,受过很好的教育。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她很可能也受到一点“五四”以来新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彻底,并且这种新思想也不太成熟。曹禺在谈《雷雨》的时候说道:“‘五四’以来的进步的知识分子,总希望找到一个出路,但出路是什么,又不很明确。”a蘩漪就是这样的女性知识分子,懂得要找出路,却并不知道出路在哪、怎么去找,只能盲目地斗争。在蘩漪这一人物的内心里,封建伦理与新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冲突—— 一边是不可违抗的夫权,一边是对自由和解放的追寻。可悲的是,她选择了一种极其错误的出路——与继子私通,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最后她也难免走向了悲剧。
  因此,蘩漪是一个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女性,她既有封建等级旧思想的局限性,也有自由解放新思想的进步性。她在寻找自己出路的过程中,迷茫又无助地走向了失败。
  二、“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
  接着,从蘩漪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环境来说,这种推崇男权的社会,以及“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都促使着蘩漪的抗争走向失败。在蘩漪的悲剧当中,如果说周朴园和周萍是“主谋”的话,那么其他“沉默”的人们都是“帮凶”。
  蘩漪嫁入周公馆的十几年来,周朴园一如既往的“家庭暴力”把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家庭成员必须听从周朴园的话,包括蘩漪。她本来已经没有了希望,只是在这些剩下的岁月当中慢慢“闷死”。但在这个时候,她又被突然出现的周萍所引诱,玩世不恭的周萍给了她一丝希望后又抛弃了她,让她再度失望以致绝望。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其他人都不敢反抗周朴园的命令,都顺从着周朴园的安排。可笑的是,周朴园却把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描述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认为他的孩子都是“健全的子弟”。在周朴园的想法中,服从父亲、服从丈夫就是家庭成员本该有的“美德”。
  周朴园的“恶”也是不自觉的“恶”,以至于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恶人”。他“恶”在不顾家庭成员的真实感受,一味实施着自己对家庭成员的控制。这一点在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情节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周朴园不仅命令周冲上前劝蘩漪喝药,还让周萍跪下劝蘩漪喝药,并且要求蘩漪做个“服从的榜样”。面对周朴园的命令,四凤等仆人必须听从,尽管周冲和周萍内心并不乐意逼母亲喝药,但最后还是惧怕父亲的威严,照命令行事。这些在封建大家长命令下沉默而顺从的人们,都成了蘩漪悲剧的“帮凶”。在这样“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下,妻子必须服从丈夫的命令,子女必须服从父亲的命令。蘩漪甚至连自己“病没病”“喝不喝药”都无法决定。
  因此,“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是导致蘩漪悲剧的大环境,两个“主谋”和无数个沉默的“帮凶”把蘩漪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三、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抗争注定失败
  从蘩漪的抗争方式来说,蘩漪所做的抗争,无非是寄希望于周萍来解救自己,带自己离开周家。当她把希望寄托于周萍这样的纨绔子弟身上的时候,她的抗争就注定走向失败。
  至于为何周萍能成功地引诱蘩漪,无非就两点原因:一是周萍本身是一个外表英俊的美男子,他面目清秀,外表看来“纯朴可喜”,但蘩漪从一开始就没看清楚他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形”;二是在周公馆中,无人能为蘩漪撑腰,而周萍作为周家的长子,从前却敢言恨他的父亲,违抗他的父亲。虽然私通继子是饮鸩止渴,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备受压迫已久的蘩漪最大的诱惑?
  其实,周萍这一人物形象实质上就是周朴园年轻时的“翻版”。他是一个精神颓废的富家子弟,纵情于酒与热烈的狂欢。他冲动地诱惑了自己的后母,但事后又惧怕父亲的强权。他越愧疚,越害怕,就越是沉溺于跳舞场中,不停地喝酒、赌博。当精神颓废的他遇到情窦初开的四凤时,又被她的新鲜与“活”所吸引,终究还是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与自己家的女下人相恋。但他面对这个令人感到压抑的家庭的时候,他只想着用逃避去解决问题,不敢正面解决,可谓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坏男人。蘩漪寄希望于周萍将自己带离这个家,于家庭的伦理、于周萍的纨绔子弟的本性,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当蘩漪发现周萍移情别恋之时,她所做的种种事情,都是为了挽留周萍——她请鲁妈来谈话,辞退四凤;让周冲雨夜去鲁家送钱;自己跟踪周萍到鲁家去;还让周冲挡住周萍和四凤的去路,再把周朴园喊出来……当她发现周萍去意已决的时候,她甚至还低声下气地提出可以接四凤一起住的请求。她对周萍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她为了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而产生的畸形的情感。这种“爱”也不配称之为爱,因为她不顾周萍的愧疚与痛苦,她为了逃离周公馆这个牢笼,也愿与四凤分享同一个男人。蘩漪的行为可谓是疯狂至极。
  然而,因为蘩漪的身份以及蘩漪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她也只能想到这一条不切实际的出路。在周公馆这个牢笼中,她除了依靠曾经恨着自己父亲的周萍,她“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信的人”,孤立无援的她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这是蘩漪的悲剧,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所有女性的悲剧。
  因此,蘩漪所做的种种反抗,无非是寄希望于一个不可能解救自己的纨绔子弟——周萍。蘩漪的做法不仅让自己走向了悲剧,她所做的种种事情,也导致了他人的悲剧——她的不停纠缠间接地促进了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也间接地造成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再度会面,以至于最后无意间把周萍与同母的四凤乱伦的真相揭开,导致了三个年轻人的惨死。
  四、其悲剧性在于清醒
  最后,蘩漪的悲剧性也在于她的清醒;因为清醒,才会无法忍受这种控制,才会拼尽全力去抗争,去追寻自由与解放,如同一只困兽,试图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就像鲁迅在《呐喊》中所写的铁屋子,所有人都在这个不可能破除的铁屋子里面熟睡了,慢慢地被闷死,而偏偏只有她还醒着!她的知识、她所接受的良好教育,让她看见了自由与解放的曙光,但她却无法挣脱束缚,只能慢慢地更加痛苦地“死去”。她很清楚,待在这样的牢笼里,她会不停地被逼吃药、吃药、吃药!伺候她,看着她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家看她如看怪物一样,最后再用铁链子锁着她!但是她躲不了,也不可能躲掉,只能做一些没有结果的“抗争”。可悲的是,蘩漪最后的结局不但是家破人亡,還真的如宿命一样成为疯子。
  五、结语
  综上,造成蘩漪悲剧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原因,有那个时代“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的原因,也有她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原因,还有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清醒的原因。蘩漪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缩影。在那个时代,资产阶级自由解放的思想萌发了,而封建主义思想仍旧残留在各个家庭之中。周鲁两家的三十年的恩怨在这两种极其对立的社会思潮下缓缓上演。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其中的宿命,而否认女性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意义。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当中,总有一些人走在最前面,虽败犹荣。这也是我们理解《雷雨》 的时代内涵与意义最重要的地方。
  a 王育生:《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第41页。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育生.曹禺谈《雷雨》[J].人民戏剧,1979( 3).
  作 者: 孙绮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要:在茅盾的小说创作转型中,《春蚕洇其“经济危机”的主题而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经典文本。历来对于《春蚕》的解读,也多倾向于将其置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将老通宝的破产归咎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然细读文本可知,《春蚕》绝非单纯以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为归旨的意识形态类型小说,而是包含着诸多复杂和矛盾性的因素。正是对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书写使其成为折射出传统中国现代化艰难转型
摘 要: 竹枝词是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突出的地方特色、悠长哀婉的情韵为特征的山歌,最初是以纯民歌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的。竹枝词在艺术特点上最为突出的是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和地方俚语,在艺术风格上以“怨”见长。竹枝词最终在遭遇贬斥的唐代文人笔下,从鄙俗逐渐走向雅致,走向诗歌的殿堂。  关键词 :竹枝词 兴起 流传 艺术风格  在唐代,竹枝词从粗鄙通俗走向了高贵典雅,登上了诗歌文学的殿堂。据北宋文人郭
摘 要: 风景概念在西方经历了含义的不断扩充与转变,其与主体的关系也从单一的凝视-被凝视转变为一种交融与同构的共生关系,风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编码场域,与民族、阶级等诸多概念交织在一起。在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分别看到了两种风景,即遮蔽的风景与解蔽的风景,不同的视角决定了相异的风景,而视角形成的背后又有民族与阶级的深层动因。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形态的风景,旨在揭示出风景的感知与主
摘 要: 阿城小说《树王》采用的是平淡的叙事风格,其中通过身份构建后的第一人称视角与作者采用的顺序叙事对于此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平淡叙事风格下的情感迸泄有着含蓄而深刻的情感张力,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叙事风格的构造,是作者针对文章主题如何呈现的选择与策略。《树王》所采用的这种平淡叙事风格为作者表露主题背后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条自由而包容的呈现路径,使情感迸泄丰富的同时不失纯粹的书写态度
摘 要:本文以史蒂夫·卓博斯基导演作品《壁花少年》为例,结合叙事学、精神分析学与审美理论等分析了该电影的情感叙事逻辑与其传达的价值观。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春电影《壁花少年》的分析,来引起学界对当下国内青春电影市场存在问题的关注,并鼓励社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尊重青少年的个体价值。  关键词:叙事 价值观 青春电影  一、绪论:《壁花少年》简介  青春是不分国界、没有种族区分的人生记忆,是人类所共有的
摘 要:唐代诗文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千余年来,著述如林,要想在这样一个领域脱颖而出,不下点苦功夫估计是不行的。本世纪以来,唐诗研究更是蔚然成风。在这么多的著作中,重读余恕诚先生的《唐诗风貌》,便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体大思精”是对作品及作者本身的理解,而“恕诚为人,既恕而诚”则是对其治学态度的深深叹服。  关键词:余恕诚 《唐诗风貌》 体大 思精  如果把唐诗比作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那么
摘 要: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是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期,开放自由的对外政策,使得宁波的港口贸易达到发展高峰;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宁波受到钳制,对外贸易绝对衰落;鸦片战争时期,随着五口通商时代的到来,宁波虽有开放,但主权的丧失,使其贸易发展日趋衰落。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的对外政策、市场经济条件、港口腹地范围与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国土主权的完整等外部因素都对港口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
摘 要: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古以降无数人为之深切感动。李白的《将进酒》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与诗人以夸张、排比、设问、用典、隐喻等修辞手法建构的一系列修辞文本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些修辞文本的建构,不仅强烈地凸显了诗人强烈的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忧愁,也生动地再现了诗人豪放任性的人格形象。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 文本建构 修辞心理 人格形象  一、引 言  韩愈在《调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余华《第七天》折射的三种情——悲情与温暖相交织的亲情,真诚却残酷的爱情,最凄凉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是最动情的“乌托邦”的爱——表达了余华的情感创作方向:利用文化思想中相反相成的观念,给读者以震撼的力量。  关键词:情感 相反相成 文化  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易经》用阴阳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阐释着万事万物。《老子》提出世上每一事物都是好坏兼有,喜恶并存。后世的哲学家也常用分合、
摘 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莫言小说的着力点之一,这在戏剧中也同样得到展现。《锦衣》有着多种类别的人物形象,反抗者、恶人与穷苦民众是其主要刻画的三个类型,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剧本超越了传统历史剧的模式,在亦真亦假的神话与现实中交织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关键词:人物形象 人物结构 中国精神  2017年9月《人民文学》“莫言新作”专栏刊登了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创作的两篇新作:剧本《锦衣》和组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