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导,在“做”中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一项阅读基本功。然而,无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朗读都存在问题。于永正老师曾毫不客气地说:“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贾志敏老师也直言:“学了多年母语的学生,依然读起书来一字一顿,拿腔拖调。”针对此种现象,有人写过重视朗读指导的论文,有人发表过提高小学生朗读兴趣的论文,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有效的见解和做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朗读中的弊病就是改不了。前不久,本人在一个县的三个乡镇一口气听了一至六年级的六节语文课后,突然发现了症结所在,惊喜自己似乎找到了挽救的方法。实践之后果然有效,且效果明显,于是得出结论:教研员对教师的朗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都应在“做”中进行,即运用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真正做到教者、指导者在“做”的实践中指导,学习者、受训者在“做”的实践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 在“做”中学会正确读词读句,克服“一字一顿”现象
  普通话词语中的音节,轻重音格式是不同的。双音节词语、三音节词语、四音节词语的轻重音格式的主要形式分别是:“中·重”格式、“中·次轻·重”格式、“中·次轻·中·重”格式。无论是读词还是读句,按照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来读,听起来会感到纯正自然、富有美感。然而,小学生读词只有一种格式,那就是双音节词语读成“重·重”格式或“中·中”格式 ,三音节词语读成“重·重·重”或 “中·中·中”格式,由此出现了读词读句读文过程中的一字一顿现象。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并不清楚这些问题,以至于读词读句的“字化”现象到目前也没得到多大程度的改变。
  作为一位设区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一位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我有责任有义务让教师明白普通话词语的正确读法:不仅要把各个音节的声韵调读准,同时要按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来读,读出词语本该具有的味道。我也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正确地朗读。于是我以实际课例为例在“做”中对教师进行培训。如以所听一年级课文《雷雨》为凭借,按以下步骤实施我和受训教师的“做”:
  (1)教研员现身模拟学生认读“乱摆 蜘蛛 逃走 黑沉沉”等词语。
  (2)受训教师说说这样读听起来有什么感觉,是否熟悉这种感觉。
  (3)教研员现身模拟学生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4)受训教师找找这样读词读句的共同点(字化)。
  (5)教研员现身示范,正确朗读“乱摆 蜘蛛 逃走 黑沉沉”这些词和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6)教研员举例示范双音节词语的三种不同的轻重音格式的读法,如“中重”格式的“北京 人民 大会 广播 刻苦 满意”等,“重中”格式的“爱护 柔和 突然 责任”等,“重轻”格式的“姑娘 坐着 桌子 明白 胳膊”等。
  (7)教研员举例示范三音节、四音节词语的各种不同格式词语的读法。
  (8)受训教师再读《雷雨》一课中的词语:“乱摆 蜘蛛 逃走 黑沉沉”和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等。
  (9)教研员以其他课文的词语和句子为例,让受训教师练习读词读句。
  (10)教研员现身模拟小学生“指读”,让受训教师明白除了将词语“字化”外,指读也是造成“一字一顿”现象的原因之一,应纠正学生的指读做法。
  二、在“做”中明白“唱读”产生原因,克服“唱读”现象
  小学生似乎天生爱唱读,好像认为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唱读才叫朗读,才叫读书。他们用同一种腔调朗读所有的课文,不知道唱读不仅让人听着觉得很累很不舒服,久而久之还会对正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准确体会文中词句的妙处产生阻碍。更让人着急的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习惯了听唱读,有的甚至认为唱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研员,我一定要组织培训,让教师们通过“做”,通过实践后坚信:唱读其实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不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必须纠正,且要让教师有能力有信心使学生改正。本人以《春》和《春晓》为例,与受训教师一道实施以下“做”法:
  (1)教研员现身模拟唱读《春》第一自然段(受训教师笑)。
  (2)教研员请受训教师回忆曾听到过的类似读法。
  (3)教研员正确朗读《春》第一自然段(受训教师鼓掌)。
  (4)教研员请受训教师说说产生两种不同朗读效果的原因(唱读者将句尾延长,特别是将本应读成轻声的“着”“了”“子”读得又重又长)。
  (5)受训教师正确朗读《春》第一自然段。
  (6)教研员现身模拟唱读《春晓》。
  (7)教研员请受训教师说说唱读《春晓》和一字一顿读《雷雨》中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的异同(二者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唱读时将每个字音拉长,一字一顿朗读时每个字音都读得短促,本质都是没有词感和语感的“字化”行为)。
  (8)受训教师正确朗读《春晓》。
  (9)受训教师谈各自班上的学生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三、在“做”中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间接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关键性的示范、点拨和引导作用。
  有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理论文章很多,本人比较喜欢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据在现场聆听过于老师讲座的教师介绍,于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完全遵循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他用自己扎实的朗读功底和熟练的朗读基本功,以一篇篇课文为例,生动可感地让老师们受到启发、得到培训,提高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的水平。   在我市教师朗读指导培训班上,本人与受训教师也同样是在“做”上努力。如以《胖乎乎的小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让受训教师明确具体怎么做才符合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1)教研员现身模拟小学生读“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某校一年级学生都将句子中的“张呢”读重音,且读得有滋有味。)
  (2)受训教师谈感受(有三位教师主动发言,第三位教师的回答比较到位)。
  (3)受训教师读句子“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明确“重音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确定,不能随意或是盲目确定”。
  (4)受训教师试读段落:
  爸爸说:“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姥姥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画上红润润的小手,说:“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词句教学,本课词句教学的重点就在这三段对话里,基本句式为“这胖乎乎的小手—我—过—”。而最简单、最合适、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就是正确地朗读对话。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胖乎乎的小手”后的停顿,二是“替我拿过”“给我洗过”和“帮我挠过”中的重音,三是语气词“啊”的音变。这些必须也只能通过正确的朗读来让学生感受、体会,这是教师首先就要明白的,也是教师要通过朗读来表现的,所以我让受训教师试着读读。
  (5)教研员范读对话。
  (6)受训教师谈感受后再读对话。
  (7)受训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胖乎乎的小手》全文(实践证明,在真正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出感情就是水到渠成、花香蝶踊的事了)。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一理论精确阐明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确定了“做”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对我们今天正在热议的“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教研员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来说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朗读培训是如此,对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指导也是如此。
其他文献
“一(2)班班主任张老师抽到的是F榜,F榜的孩子们,你们是一(2)班的学生了!”一名家长志愿者大声宣布道。话音刚落,操场东边的家长方阵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操场南边,一年级300余名新生按随机编排的6张名单榜,排成了六个整齐的方阵,等待着抽签分班。  上面这一幕,是江西南昌市珠市小学一年级新生分班的场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从2008年起,学校就开始实行均衡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对节奏与音律十分敏感,感知与模仿能力强。英语歌谣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且节奏明朗欢快、语调升降起伏,对孩子们而言趣味横生。因此,将英语歌谣渗透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操练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想象与创造力的发展、英语感知与识记水平的提高、语音模仿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在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挖掘学生语言学习、模仿、交际方面的潜能。  一、歌谣在哪里  
封面拍攝那天,北京的气温极低,寒风凛冽,所有人到达片场时都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序逼近年末,所有人都有点懈怠与放松,但赵薇不同。两三天前,她刚刚决定和导演田壮壮一起合作舞台剧《求证》,她身上带着一股子显而易见的兴奋劲儿,仿佛积蓄了很久的力量,恨不得在戏剧的舞台上尽情释放出来。“我渴望看到自己的改变。”她希望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唤醒一些自己底层的东西。在宽敞明亮的摄影棚里,音乐自由流动在偌大的空间,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在朴实的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丰富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依托文本,让课堂小练笔成为靓丽风景  每一篇语文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文本,努力
孩子们怀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好奇,迈着轻松的步子走进了向往的小学校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毫无顾忌,所做即所想;约束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何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融入课堂,感受美妙的小学语文课堂魅力呢?  教师作为孩子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应抓住孩子的心理,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构造快乐轻松的语文课堂,让孩子喜欢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教学中,让语文回归于生活,是语文的教学之道。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
复习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有着新授课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不但可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而且能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复习课时,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对于他们来说,复习就如同嚼冷饭,难以下咽。那么,如何“烹调”,才能使它焕然一新,“风味”俱佳呢?  烹调1:“盖浇饭”  把新鲜的菜浇在饭上,就如同把旧知识以一种新鲜的方式来呈现并巩固一样。《英语
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真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十分重视倾听学生的发言与讨论,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捕捉学生的点滴成功,察觉学生的烦恼和问题,以便及时给予强化和鼓励、帮助和引导。  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实现真评价的重要。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将圆平均分成好多等份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改革创新,吸收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剔除其糟粕并致力于高效课堂建设。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精讲多练这个话题问世多时,积累的经验琳琅满目,我对它也情有独钟。本文试从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出发,就建设高效课堂这个主题发表一孔之见。  一、抓住要领少废话,突出主题重启发  精讲不等于片面的少讲,而是说围绕中心突出主题的话要讲,要讲深讲透,甚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这样承载着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了解说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然而,这些说明文行文遣字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感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扣人心弦的猜疑悬念。于是,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说明文,被我们的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本来就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的语言,被我们的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