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和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就初中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就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方法作一次有效探索。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创新的本质出发,要创新就相当于是对传统的挑战、突破与超越,创新教育即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等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更是学生数学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所必需的学习情境。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不断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现实意义。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引导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针对初中数学教师自身而言,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从而产生创新意识,掌握其一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指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充满好奇心,总想先知道要学的是什么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初中数学课程中在教授《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老师可以采用结合实体的方法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概念,如可出示圆柱形状的玻璃缸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在演示给学生看之前,先让学生观察估计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几倍。很多学生凭视觉判断为大概是2倍,此时再让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是3倍而不是2倍。这样,学生感到新奇,就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从数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一些悬念学习相应的知识,同时可以把游戏和数字结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其次,教师应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不能独占课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一些有价值有意义且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而不能什么问题都问,应该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作为教师应多加思考,寻求最佳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故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寻求创新教育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正确的数学思想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轴对称现象”一节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从而很好地揭示概念,加深对数学的认识。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个“扎纸”活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接受,接下来,又做了一个“印墨花”的实验,每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纸,在纸的一侧滴上墨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赋予其意义。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他们做的东西像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的图案是两颗心,代表心心相印,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爱。”有的说:“我的图案是两只小熊,它们坐在沙滩上,背靠着背聊天呢!”等等,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让他们走进了另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而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与我们数学相关,同学们会想到什么,然后再问学生这些图案与前面的“扎纸”活动中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轴对称”,这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这种活动学生感兴趣,没有压力,轻松地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验。
现行初中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同时涵盖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的主人。
(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只能解决书本上题目,遇到实际问题很难解决。出过国门留学的人都有那么一个共识,我们学生做书本的题目绝对一流,但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没那么自信与从容。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特点。而当今世界,新一代面临着世界性的挑战。振兴中华靠的是他们,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出具有新时代创新能力的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识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适合学生形成问题的学习环境。如:我们老师在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可设计一些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发问。教室的门框学生天天见,日日摸,却不清楚里面有数学知识。教师课前提议:大家帮老师检验一下教室的门框是否垂直地面,只能用尺,不能用三角板。学生就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个检验,到了上课老师提问时,马上有学生讲:我用尺量了一下门框的长a和宽b,再量一下对角线的长c,看看a与b的平方和是否等于c的平方。如果等于,就说明垂直,如果不等于就说明不垂直。老师接着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依据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老师及时表扬学生:你的方法很好,灵活应用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成果,其他同学就更活跃、更热烈、更充分,课堂气氛十分高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且用自己学的知识就能够解决,这就大大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问题情景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走向振兴的时代,也是全世界积极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创新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人,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一定要紧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坚持时代性、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我们的数学教育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人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发生在身边的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教学中出现新鲜时政或学生身边的事件,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还会缓解紧张的学习状态。数学科都是与数字打交道,往往时有单调乏味的感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穿插些新颖的东西,就能调整气氛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可以用精彩的引导,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鲜事物,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相吻合的数学小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实践,蕴含数学原理的实际图形等来呈现给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时,先用如下故事: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的是正方形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们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当然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蹲在地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了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瓷砖的面积之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瓷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瓷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由此,毕达哥拉斯做了大胆的假设:任何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的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地面,就这样,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这样的故事, 新颖、有趣、生活化、可仿效,是一个创新的例子,具有激励作用,有榜样的力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好处。
我们所处的是信息化时代,数学教学一定要开拓电脑、电视、电化教具的使用。因为它们能够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来展示数学教学中要表达的很多问题,并能解决传统教具和课堂上不能表达的不能完成的内容。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直观高效,表现力强,富于启发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授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把学生领入信息化时代的措施之一。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新颖性,培养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探索的几点体会,粗浅且不够成熟,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2]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创新的本质出发,要创新就相当于是对传统的挑战、突破与超越,创新教育即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等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更是学生数学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所必需的学习情境。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不断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现实意义。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引导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针对初中数学教师自身而言,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从而产生创新意识,掌握其一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指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充满好奇心,总想先知道要学的是什么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初中数学课程中在教授《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老师可以采用结合实体的方法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概念,如可出示圆柱形状的玻璃缸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在演示给学生看之前,先让学生观察估计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几倍。很多学生凭视觉判断为大概是2倍,此时再让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是3倍而不是2倍。这样,学生感到新奇,就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从数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一些悬念学习相应的知识,同时可以把游戏和数字结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其次,教师应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不能独占课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一些有价值有意义且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而不能什么问题都问,应该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作为教师应多加思考,寻求最佳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故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寻求创新教育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正确的数学思想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轴对称现象”一节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从而很好地揭示概念,加深对数学的认识。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个“扎纸”活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接受,接下来,又做了一个“印墨花”的实验,每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纸,在纸的一侧滴上墨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赋予其意义。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他们做的东西像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的图案是两颗心,代表心心相印,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爱。”有的说:“我的图案是两只小熊,它们坐在沙滩上,背靠着背聊天呢!”等等,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让他们走进了另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而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与我们数学相关,同学们会想到什么,然后再问学生这些图案与前面的“扎纸”活动中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轴对称”,这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这种活动学生感兴趣,没有压力,轻松地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验。
现行初中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同时涵盖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的主人。
(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只能解决书本上题目,遇到实际问题很难解决。出过国门留学的人都有那么一个共识,我们学生做书本的题目绝对一流,但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没那么自信与从容。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特点。而当今世界,新一代面临着世界性的挑战。振兴中华靠的是他们,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出具有新时代创新能力的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识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适合学生形成问题的学习环境。如:我们老师在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可设计一些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发问。教室的门框学生天天见,日日摸,却不清楚里面有数学知识。教师课前提议:大家帮老师检验一下教室的门框是否垂直地面,只能用尺,不能用三角板。学生就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个检验,到了上课老师提问时,马上有学生讲:我用尺量了一下门框的长a和宽b,再量一下对角线的长c,看看a与b的平方和是否等于c的平方。如果等于,就说明垂直,如果不等于就说明不垂直。老师接着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依据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老师及时表扬学生:你的方法很好,灵活应用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成果,其他同学就更活跃、更热烈、更充分,课堂气氛十分高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且用自己学的知识就能够解决,这就大大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问题情景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走向振兴的时代,也是全世界积极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创新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人,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一定要紧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坚持时代性、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我们的数学教育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人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发生在身边的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教学中出现新鲜时政或学生身边的事件,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还会缓解紧张的学习状态。数学科都是与数字打交道,往往时有单调乏味的感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穿插些新颖的东西,就能调整气氛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可以用精彩的引导,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鲜事物,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相吻合的数学小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实践,蕴含数学原理的实际图形等来呈现给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时,先用如下故事: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的是正方形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们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当然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蹲在地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了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瓷砖的面积之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瓷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瓷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由此,毕达哥拉斯做了大胆的假设:任何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的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地面,就这样,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这样的故事, 新颖、有趣、生活化、可仿效,是一个创新的例子,具有激励作用,有榜样的力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好处。
我们所处的是信息化时代,数学教学一定要开拓电脑、电视、电化教具的使用。因为它们能够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来展示数学教学中要表达的很多问题,并能解决传统教具和课堂上不能表达的不能完成的内容。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直观高效,表现力强,富于启发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授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把学生领入信息化时代的措施之一。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新颖性,培养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探索的几点体会,粗浅且不够成熟,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2]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