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创新的,采用创新的方法教学,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任务,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多加利用反馈信息等等,从而实现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G623.5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地,使我国的教育情况得到了空前的好转,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教育情况真的已经尽如人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仍旧有很多教师存在问题,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古板老套、教学态度不认真、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学校教学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正是阻挡教学效果进步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解决问题,使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呢?经过笔者长期的实践总结,创新教学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足够的尊重,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要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创造条件,从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特点,求知欲很强,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喜欢研究新鲜的问题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讲“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时,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刚刚开学就把学具展示给同学们看,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首先教会他们怎样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小棒、图形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玩具”。当学生得知这种“玩具”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时,就会深深地被它们吸引。在课堂上,学生自由摆、小组比赛摆、集体摆,既充满游戏的乐趣,又具有比赛的氛围,学生在摆小棒和图形时,行动非常迅速,兴趣非常浓厚。学生一会儿看数摆小棒,一会儿听数摆图形,一会儿自己陈述操作的过程,手、眼、耳、口、脑多种器官共同活动,能够照顾到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形成广泛的信息通道,促使其思维产生兴奋。与此同时,结合了三中计算方式,互相交替的学习、练习以及运用,使学生脑神经的抑制与兴奋相互调节,使学习情绪高涨,活跃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心理的要求,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的活跃起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我通常采用图像、线段、实物等直观的形象进行教学。比如充分发挥学习用具的作用,在学习“26+18”时,按照一下步骤进行:(1)指导学生操作小棒进行练习,学生自己摆小棒;(2)先摆26跟小棒,然后在他下面摆18跟小棒,过程中注意整捆和整捆要对齐,单跟要和单跟对齐;(3)启发学生,上部的26跟小棒分成三组,第一捆和第二捆有10跟,第三捆6跟,以后下部的小棒也一样,将整捆的加起来,再加上单跟的就是总数。这样的算法通过小棒的摆放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己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由实物操作,到揭示算理,再到巩固练习,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二、启迪创造思维
想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学活、学深。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扩大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更加深刻,使认识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分数的应用题中,对乘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对于解答这类题目是关键知识点。对于这样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妹妹比姐姐挨1/5,那么,妹妹的身高是姐姐身高的()/()?”面对这类问题时,首先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意思用實物或者线段图表示出来,以后再根据分数的乘除法意义写出算式,然后得出结果。等到越深深入的理解了数量关系以后,对于那些中等以上的学生我会再让他们对问题进行一下分析和推理,比如联想:妹妹比姐姐矮1/5,那么姐姐比妹妹高1/5,姐姐的身高是妹妹身高的5/4倍,妹妹身高是姐姐身高的4/5倍﹉﹉經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有利作用。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前提,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所以,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针对数量关系隐蔽、抽象、条件变化等特点,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分析方法,另外还教学生运用转化、消去、假设、逆推等分析方法扩展解题思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有创造力的见解,对不同观点要敢于提出质疑。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推理方法以后,就可以充分的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理解表面积的含义。(1)学生通过手部的感官触觉,得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标明“上、下、左、右、前、后”。(2)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含义。学生对老师的演示进行观察,展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铺展开贴在黑板上。(3)学生自己操作,理解表面积的含义。(4) 学生自己独立的操作正方体模型,加强对表面积的理解。(5)教师将两个模型进行展示,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也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直观的感受到实物,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自己独立的分析总结,再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能力,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是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包括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启迪创造性思维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其实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这三点,还有很多,比如情景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等,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2]王新波.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26.
[3]代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清. 探究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案设计[J]. 同行,2016,12:138.
[5]杨杰. 浅议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0:84+8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G623.5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地,使我国的教育情况得到了空前的好转,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教育情况真的已经尽如人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仍旧有很多教师存在问题,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古板老套、教学态度不认真、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学校教学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正是阻挡教学效果进步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解决问题,使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呢?经过笔者长期的实践总结,创新教学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足够的尊重,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要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创造条件,从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特点,求知欲很强,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喜欢研究新鲜的问题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讲“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时,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刚刚开学就把学具展示给同学们看,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首先教会他们怎样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小棒、图形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玩具”。当学生得知这种“玩具”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时,就会深深地被它们吸引。在课堂上,学生自由摆、小组比赛摆、集体摆,既充满游戏的乐趣,又具有比赛的氛围,学生在摆小棒和图形时,行动非常迅速,兴趣非常浓厚。学生一会儿看数摆小棒,一会儿听数摆图形,一会儿自己陈述操作的过程,手、眼、耳、口、脑多种器官共同活动,能够照顾到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形成广泛的信息通道,促使其思维产生兴奋。与此同时,结合了三中计算方式,互相交替的学习、练习以及运用,使学生脑神经的抑制与兴奋相互调节,使学习情绪高涨,活跃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心理的要求,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的活跃起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我通常采用图像、线段、实物等直观的形象进行教学。比如充分发挥学习用具的作用,在学习“26+18”时,按照一下步骤进行:(1)指导学生操作小棒进行练习,学生自己摆小棒;(2)先摆26跟小棒,然后在他下面摆18跟小棒,过程中注意整捆和整捆要对齐,单跟要和单跟对齐;(3)启发学生,上部的26跟小棒分成三组,第一捆和第二捆有10跟,第三捆6跟,以后下部的小棒也一样,将整捆的加起来,再加上单跟的就是总数。这样的算法通过小棒的摆放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己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由实物操作,到揭示算理,再到巩固练习,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二、启迪创造思维
想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学活、学深。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扩大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更加深刻,使认识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分数的应用题中,对乘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对于解答这类题目是关键知识点。对于这样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妹妹比姐姐挨1/5,那么,妹妹的身高是姐姐身高的()/()?”面对这类问题时,首先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意思用實物或者线段图表示出来,以后再根据分数的乘除法意义写出算式,然后得出结果。等到越深深入的理解了数量关系以后,对于那些中等以上的学生我会再让他们对问题进行一下分析和推理,比如联想:妹妹比姐姐矮1/5,那么姐姐比妹妹高1/5,姐姐的身高是妹妹身高的5/4倍,妹妹身高是姐姐身高的4/5倍﹉﹉經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有利作用。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前提,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所以,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针对数量关系隐蔽、抽象、条件变化等特点,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分析方法,另外还教学生运用转化、消去、假设、逆推等分析方法扩展解题思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有创造力的见解,对不同观点要敢于提出质疑。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推理方法以后,就可以充分的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理解表面积的含义。(1)学生通过手部的感官触觉,得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标明“上、下、左、右、前、后”。(2)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含义。学生对老师的演示进行观察,展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铺展开贴在黑板上。(3)学生自己操作,理解表面积的含义。(4) 学生自己独立的操作正方体模型,加强对表面积的理解。(5)教师将两个模型进行展示,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也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直观的感受到实物,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自己独立的分析总结,再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能力,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是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其中包括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启迪创造性思维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其实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这三点,还有很多,比如情景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等,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2]王新波.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26.
[3]代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清. 探究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案设计[J]. 同行,2016,12:138.
[5]杨杰. 浅议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