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Ma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行的.如何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学生是教师首先考虑的条件,其次是就问题而言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D(〗一、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
  众所周知,一个班级的学生总存在的一定的差异,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让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状,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以“同样”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教学中没有仔细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导致的问题.因此,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提出的问题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以问题来引导优生向技能发现发展,让差生真正地成为“后进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如何做到兼顾还需要从问题的分层对待来进行思考.即采用不同的难度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为基础较好;B层则为中等,C层为中下等),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也分为A1、B1、C1三层(A1为难度较大,注重技能培养型问题; B1为知识向技能转化型问题;C1为基础知识型问题),教学中采用A-A1、B-B1,C-C1的形式进行提问.
  例如,在讲“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可对C层同学提出问题:电流大小和电阻可以改变吗?如何改变?对B层同学提出问题: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是什么?如何将之连接于电路中?对A层同学提出问题:家里收音机音量的大小受什么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来回答不同的问题,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D(〗二、提问要注重时机〖=〗
  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想知道的时候才告诉他们,让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推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兴趣.目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也逐步在教学中得到应用,这一模式正是契合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以学生的主动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在恰当的时机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技能的达成.
  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首先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教室的讲台为支点,以木棍为道具,请一胖一瘦两个学生来进行“力量较量”,(教师将瘦学生一端的力臂预设得较长)”,但胜负(瘦学生获得胜利)分出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瘦小的学生反而获胜了,其间有什么样的科学道理,蕴涵着什么物理知识?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却不知如何描述“支点”、“力臂”等物理概念,此时急于想知道答案,学习就变成了主动活动.
  可见,抓住时机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以一当百”的作用,它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也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更强.
  〖=D(〗三、提问要遵循梯度原则〖=〗
  所谓的梯度原则就是按照由简而难,逐层突进的顺序而进行的提问,即教师需要以简单问题来作为引导,逐渐引申出较为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前个一问题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题,让学生在发展中获得解决.
  例如,在讲“物质的比热容”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实验,提出问题:为满足质量相等和升高相同温度则需要选择什么样的酒精灯?引导学生选择火焰相同的两盏酒精灯;在学生实验中发现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数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煤油升高的度数比水的更多,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满足实验开始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议论纷纷,分别提出了“停止加热煤油,继续加热水”、“减少水的质量”、“增加煤油的质量”等方案,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方案的分析,找到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由教师来进行的,而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的主动行为,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变成了构建过程,效率更高.
  〖=D(〗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唯一,这是科学的实践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首先就需要问题是开放的.
  例如,在学习“电、功”相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们家里的保险丝断了,该用铜丝还是铁丝或是铝合金保险丝来进行更换?为什么?这一问题不但需要学生作出选择,更需要说明理由,将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锻炼其应用能力.
  通常开放性问题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多种解决方式为讨论重点,通过不同解决办法的对比来引导学生以最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提好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保障,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问题为主线,以引导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体,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有计划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构成了一堂堂灵动的课、一个有生命的课堂.课堂
新时期将精细化理念应用到学校给管理中,能够实现“立博雅之校、行儒雅之教、树文雅之人”的办学目标,促使全校师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学校品味的有效提升.同时学校实
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化学课堂如何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思考.  第一,情境创设应该服务于学生,关注其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重视学生求知欲望的自然形成与发展.  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考虑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与学习内容有没有必要的关联?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益
上个星期一,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转学了,所以上个星期一连好几天,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的这份工作一直由学习委员代理,我呢,当然是正在观察中物色新的人
素质教育是指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当今教育的发展需要,不在于你培养了几个尖子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学好数学的几点做法.  〖=D(〗一、为学困生创造机会,培养其自〖=〗  信心  学困生的转化要有一定的技巧.由于学困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教师在课堂
一棵歪斜的小苗rn当了十年的班主任,教过的学生也算不少,自认为教育学生已有一套,但刚接手的班上的一位学生却让我第一次有了无力感.他很聪明,许多题目在不少同学看来很难,可
分层走班、因材施教是当今许多学科都在探索的教学方式,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更好的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能力等来进行教学.分层走班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意愿,
美国是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各州的法律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核发由州政府负责,聘任的相关权限在地方学区,获得任命的教师需要与地方教育理事会签订聘约,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规定并保障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中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试几十个大学生只有一两个能接近岗位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没达标的方面是在非智力因素,而非知识技能方面。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