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几道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探讨做翻译题时应注意的几点技巧。
[例1]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报刘-丈书》)
[例2]以此常不见悦于长者。(《报刘-丈书》
[例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迁乎?(《报刘-丈书》)
[例4]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伍子胥列传》)
[例5]而抉吾眼县关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昊也。(《伍子胥列传》)
一、关注得分点,尽量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对于同学们而言,主要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也就是要准确表达原句意思,不错译,不漏译,无错别字与语病,译文流畅自然。翻译时应尽量字字落实,坚持直译为主,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意译。一般要求翻译的语句都有若干个得分点,文言翻译题的得分点一般主要包括: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短语、文言句式等。
比如例4,如果我们忽略了“不亦谬乎”是一个反问句而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就会被扣掉1分。
尤其是通假字、固定短语、文言句式等,有时候发现了考题的这几个特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句的含义。例如:我们注意到了例2的“见……于……”是表被动的,例3的固定短语“得无……乎”,例5的“县”通“悬”,那么就极容易翻译出原句的意思。
二、前后勾联,准确理解
有些语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没法译出准确含义,还得跳出翻译语句,联系上下文,求助左邻右舍。
例1中的“才德不称”很多同学直接翻译为“才能和德行不相称”,仅看文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注意到前文“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就会发现这里的“才德不称”是针对前面“才德称位”说的,因此,“才德不称”是“才德不称位”的省略,意思应该是:(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称。“不孚”也一样,之前省略了“上下”。
例4中的“先越”也得根据前一段吴王打败越国后允许越王投降的叙述,判断出“先越”应该是“先消灭(对付)越国”的意思。
三、运用对称,揣测判断词义
有时运用对称法分析,往往比较容易揣测判断出词语的含义。对称分为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近义对称指在一句话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对称指在一句话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义相对或相反。比如:侧4的“不先越而乃务齐”,“务”有“谋求”这个意项,但大多数同学不清楚这一点。不过我们可以运用对称法(近义对称)来分析“务齐”的意思。“先越”与“务齐”,相同的位置,同样的事情,因此,“务齐”较容易判断,也可以翻译成“消灭(对付)齐国”。
四、联想成语,推敲词义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而带有古汉语的印记。通过多年的学习同学们应该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在翻译文言文旬碰到一些一时无法判断其含义的实词时,不妨想想包含这个词的成语,说不定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1中,极少同学准确翻译出了“孚”的意思,其实,只要我们想到“不孚众望”这个成语,“孚”的意思自然清楚了。“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孚”是“信服”的意思(使动用法),因此“不孚之病”译为“上下不能互相信任的毛病”。
五、正确切分停顿,帮助理解
汉语切分停顿不当,极有可能令人费解或者带来歧义。古代汉语由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切分错误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因而,当我们读完要求翻译的文句觉得一头雾水时。可试着回头检查一下看是否停顿有误。如:会议新令,久不能决。(《薛道衡传》)如果我们将前一句切分为:会议/新令,旬意就令人费解;正确切分应该是:会/议新令,这样意思就很清楚了:正当(朝廷)讨论新的法令。
[例题参考答案]
1 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称,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互相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
2 因此经常不被上级官吏喜欢。
3 您老人家听说了这些,恐怕不会嫌我迂腐吧?
4 然而大王您不先对付越国却先去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的吗?
5 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吴国东门外,来让我看到越国人人城灭吴。
[例1]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报刘-丈书》)
[例2]以此常不见悦于长者。(《报刘-丈书》
[例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迁乎?(《报刘-丈书》)
[例4]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伍子胥列传》)
[例5]而抉吾眼县关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昊也。(《伍子胥列传》)
一、关注得分点,尽量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对于同学们而言,主要做到“信”“达”就可以了。也就是要准确表达原句意思,不错译,不漏译,无错别字与语病,译文流畅自然。翻译时应尽量字字落实,坚持直译为主,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意译。一般要求翻译的语句都有若干个得分点,文言翻译题的得分点一般主要包括: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短语、文言句式等。
比如例4,如果我们忽略了“不亦谬乎”是一个反问句而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就会被扣掉1分。
尤其是通假字、固定短语、文言句式等,有时候发现了考题的这几个特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句的含义。例如:我们注意到了例2的“见……于……”是表被动的,例3的固定短语“得无……乎”,例5的“县”通“悬”,那么就极容易翻译出原句的意思。
二、前后勾联,准确理解
有些语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没法译出准确含义,还得跳出翻译语句,联系上下文,求助左邻右舍。
例1中的“才德不称”很多同学直接翻译为“才能和德行不相称”,仅看文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注意到前文“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就会发现这里的“才德不称”是针对前面“才德称位”说的,因此,“才德不称”是“才德不称位”的省略,意思应该是:(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称。“不孚”也一样,之前省略了“上下”。
例4中的“先越”也得根据前一段吴王打败越国后允许越王投降的叙述,判断出“先越”应该是“先消灭(对付)越国”的意思。
三、运用对称,揣测判断词义
有时运用对称法分析,往往比较容易揣测判断出词语的含义。对称分为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近义对称指在一句话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对称指在一句话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义相对或相反。比如:侧4的“不先越而乃务齐”,“务”有“谋求”这个意项,但大多数同学不清楚这一点。不过我们可以运用对称法(近义对称)来分析“务齐”的意思。“先越”与“务齐”,相同的位置,同样的事情,因此,“务齐”较容易判断,也可以翻译成“消灭(对付)齐国”。
四、联想成语,推敲词义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而带有古汉语的印记。通过多年的学习同学们应该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在翻译文言文旬碰到一些一时无法判断其含义的实词时,不妨想想包含这个词的成语,说不定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1中,极少同学准确翻译出了“孚”的意思,其实,只要我们想到“不孚众望”这个成语,“孚”的意思自然清楚了。“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孚”是“信服”的意思(使动用法),因此“不孚之病”译为“上下不能互相信任的毛病”。
五、正确切分停顿,帮助理解
汉语切分停顿不当,极有可能令人费解或者带来歧义。古代汉语由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切分错误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因而,当我们读完要求翻译的文句觉得一头雾水时。可试着回头检查一下看是否停顿有误。如:会议新令,久不能决。(《薛道衡传》)如果我们将前一句切分为:会议/新令,旬意就令人费解;正确切分应该是:会/议新令,这样意思就很清楚了:正当(朝廷)讨论新的法令。
[例题参考答案]
1 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称,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互相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
2 因此经常不被上级官吏喜欢。
3 您老人家听说了这些,恐怕不会嫌我迂腐吧?
4 然而大王您不先对付越国却先去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的吗?
5 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吴国东门外,来让我看到越国人人城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