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这个“钱学森之问”,与其急着直接回答,不如先搞清楚要成为杰出人才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笔者以为,灵性和悟性是一个普通人才成长为杰出人才所必须的条件,只有具有灵性和悟性的人,才能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创造和创新。然而,我们的教育由始至终都在扼杀人的灵性与悟性。
在《人民文学》上,笔者曾看到一位作家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女儿的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了“齐心协力”,教师判错,因为答案是“同心协力”;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作家的女儿填了“栩栩如生”,这一答案得到了作家的好评,但还是被老师判为错,原来答案是“惟妙惟肖”。作家疑惑了:“中国语言之丰,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止一条,怎么会只有一个答案呢?”更可笑的是,这位家长反复说两种答案都没有错,他女儿硬是不信,她视老师为绝对权威,一味按“标准答案”复制例题,逐渐训练成了听话的小绵羊。结果作家聪明的女儿原本活泼、灵动的心收起来了,这位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有灵性的句子的小姑娘,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的作文里几乎都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就学会了和她的同学们一样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格式,去老师那里讨一个好分数。作家则越来越担心,女儿的作文里再也难见到充满童趣、想象和灵性的语言了。
作家的担心,也正引发了笔者对教育的思考。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也可以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由于儿童时期好奇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性地拆东西”“自言自语做游戏”。这些听似“好笑”、看似“顽皮”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么多重大发明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有许多人才成长的事实说明,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都具有顽皮、淘气、好问、勇冒险、敢尝试的行为特点,所作所为时常超出常规,如“趴在鸡窝孵小鸡”的爱迪生,“将毒虫子含在嘴里”的达尔文,这些“淘气”的行为,可能就是发明家、科学家最初显露出来的创造火花。这种火花一旦燃烧起来,就会成为永不熄灭的、探索真理的火焰。教师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的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就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的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儿童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可是,我们的教育总是以传播确切无误的知识为己任,以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为目的。教材上的习题和教师讲的例题,总是先定好答案的总体框架,再让学生老老实实照葫芦画瓢,画地为牢,一切训练唯标准答案是从,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我们迷信标准答案,才导致学生自信心丧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才使我们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灵性。
没有灵性的教育,又怎能不扼杀灵性呢?没有灵性的孩子,又如何指望他成长为一个杰出人才呢?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这个事例进一步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是一种“塑造”教育,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后出来的就是流水线上规格相同的批量产品。难道不是吗?国家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来塑造大学,导致了“千校一面”;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导致了“万人一格”;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子女,要求他们“成龙”“成凤”,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中小学的校长、班主任按照提高升学率要求学生,对学生越俎代庖,使他们丧失了兴趣和选择权……塑造这个观念,成了教育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丧失了创造性。塑造教育,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要求同样的步伐,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地练,只会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导致孩子失去原有的灵性,这样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孩子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让孩子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以接受。然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中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个人砸死了。这未免太残忍了,但我们不妨看作是一个寓言,其寓意是: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小孩子会丧失灵性,成年人会磨灭悟性。而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了又没了悟性,那他还有什么希望?又怎能指望他成为杰出人才?
笔者以为,灵性和悟性是一个普通人才成长为杰出人才所必须的条件,只有具有灵性和悟性的人,才能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创造和创新。然而,我们的教育由始至终都在扼杀人的灵性与悟性。
在《人民文学》上,笔者曾看到一位作家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女儿的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了“齐心协力”,教师判错,因为答案是“同心协力”;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作家的女儿填了“栩栩如生”,这一答案得到了作家的好评,但还是被老师判为错,原来答案是“惟妙惟肖”。作家疑惑了:“中国语言之丰,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止一条,怎么会只有一个答案呢?”更可笑的是,这位家长反复说两种答案都没有错,他女儿硬是不信,她视老师为绝对权威,一味按“标准答案”复制例题,逐渐训练成了听话的小绵羊。结果作家聪明的女儿原本活泼、灵动的心收起来了,这位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有灵性的句子的小姑娘,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的作文里几乎都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就学会了和她的同学们一样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格式,去老师那里讨一个好分数。作家则越来越担心,女儿的作文里再也难见到充满童趣、想象和灵性的语言了。
作家的担心,也正引发了笔者对教育的思考。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学会想象和创造,也可以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由于儿童时期好奇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性地拆东西”“自言自语做游戏”。这些听似“好笑”、看似“顽皮”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么多重大发明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有许多人才成长的事实说明,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都具有顽皮、淘气、好问、勇冒险、敢尝试的行为特点,所作所为时常超出常规,如“趴在鸡窝孵小鸡”的爱迪生,“将毒虫子含在嘴里”的达尔文,这些“淘气”的行为,可能就是发明家、科学家最初显露出来的创造火花。这种火花一旦燃烧起来,就会成为永不熄灭的、探索真理的火焰。教师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的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就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的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儿童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可是,我们的教育总是以传播确切无误的知识为己任,以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为目的。教材上的习题和教师讲的例题,总是先定好答案的总体框架,再让学生老老实实照葫芦画瓢,画地为牢,一切训练唯标准答案是从,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我们迷信标准答案,才导致学生自信心丧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才使我们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灵性。
没有灵性的教育,又怎能不扼杀灵性呢?没有灵性的孩子,又如何指望他成长为一个杰出人才呢?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这个事例进一步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是一种“塑造”教育,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后出来的就是流水线上规格相同的批量产品。难道不是吗?国家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来塑造大学,导致了“千校一面”;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导致了“万人一格”;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子女,要求他们“成龙”“成凤”,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中小学的校长、班主任按照提高升学率要求学生,对学生越俎代庖,使他们丧失了兴趣和选择权……塑造这个观念,成了教育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丧失了创造性。塑造教育,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要求同样的步伐,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地练,只会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导致孩子失去原有的灵性,这样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孩子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让孩子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以接受。然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中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个人砸死了。这未免太残忍了,但我们不妨看作是一个寓言,其寓意是: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小孩子会丧失灵性,成年人会磨灭悟性。而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了又没了悟性,那他还有什么希望?又怎能指望他成为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