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开封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作为民间木版年画的龙头,已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在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民间手工艺品早已远离我们而去在高楼大厦里不需要这样的门神。年画小资的生活里充斥着所谓的高雅艺术品。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也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当中,但其真正存在的价值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历史
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國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
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
大多数人群都是知道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存在,家里过年也曾经购买过木版年画。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具体的一方面知识,了解的比例明显降低,在从事美术、美术教育等专业方向的人群会有所了解,其他了解甚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在社会影响力目前不是很大。
但朱仙镇木版年画其真正的一面却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其中之一,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中国的文化艺术包括:一为正统文化艺术,如儒道文化、宫廷画、宋院体画、明清文人画;二是佛教文化艺术包括石窟、壁画等;三就是民间文化艺术。这三大块民间文化艺术最具活力和鲜活性。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持木版年画的生存土壤、特色,特别是明清古版人物造型、色彩的原汁原味。从新的形式、视觉装演适合不同人群和收藏者的需求。朱仙镇做的很好不但有传统的线装版如姚敬堂编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字画相映,保持了古线装版的民族特色。还将历史人物、戏剧、传说、仙神、古币文图并茂让人们在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提高了收藏者的品味与兴趣。
朱仙镇木版年画其价值首先实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选材上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其次,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是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生活原生态的巧妙结合。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贴辟邪的门神和春联,求得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这是社会上下阶层共同的憧憬和渴求。
开封和朱仙镇都位于中原地区,这些地方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一地区产生和发展的年画深受当地人文环境熏陶和滋养,具有粗犷、大方的乡土气息,是我国最纯朴的民间美术形式。它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现代平面设计与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朱仙镇木版年画可谓是中原大地社会变迁史的缩影,是一卷卷民俗画本大书,展示了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地域风采,更以带有原创意义的民间智慧和丰富知识,传达着神秘奇绝的内涵。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世代炎黄子孙祈神的夙愿,演绎着中国民俗百态的变迁,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爱僧好恶。对于其代表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学、美学、绘画、商贸、雕刻等有着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后世无论从何种角度去传承、研究、鉴赏它,都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王树村著.中国年画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2]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书馆,1997.
[3]李砚祖.大陆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之传承方式、困境与创新[J].浙江工艺美术.2001(01).
[4]新西部月刊.2009(3):208-208.
[5]沈泓著.朱仙镇年画之旅[M].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
[6]王文豪.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现状及发展建议[J].美与时代,2008(04).
[7]王小明编.朱仙镇年画[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8]任鹤林编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瑶,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木版年画。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历史
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國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
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
大多数人群都是知道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存在,家里过年也曾经购买过木版年画。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具体的一方面知识,了解的比例明显降低,在从事美术、美术教育等专业方向的人群会有所了解,其他了解甚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在社会影响力目前不是很大。
但朱仙镇木版年画其真正的一面却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其中之一,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中国的文化艺术包括:一为正统文化艺术,如儒道文化、宫廷画、宋院体画、明清文人画;二是佛教文化艺术包括石窟、壁画等;三就是民间文化艺术。这三大块民间文化艺术最具活力和鲜活性。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持木版年画的生存土壤、特色,特别是明清古版人物造型、色彩的原汁原味。从新的形式、视觉装演适合不同人群和收藏者的需求。朱仙镇做的很好不但有传统的线装版如姚敬堂编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字画相映,保持了古线装版的民族特色。还将历史人物、戏剧、传说、仙神、古币文图并茂让人们在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提高了收藏者的品味与兴趣。
朱仙镇木版年画其价值首先实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选材上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其次,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是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生活原生态的巧妙结合。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贴辟邪的门神和春联,求得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这是社会上下阶层共同的憧憬和渴求。
开封和朱仙镇都位于中原地区,这些地方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一地区产生和发展的年画深受当地人文环境熏陶和滋养,具有粗犷、大方的乡土气息,是我国最纯朴的民间美术形式。它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现代平面设计与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朱仙镇木版年画可谓是中原大地社会变迁史的缩影,是一卷卷民俗画本大书,展示了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地域风采,更以带有原创意义的民间智慧和丰富知识,传达着神秘奇绝的内涵。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世代炎黄子孙祈神的夙愿,演绎着中国民俗百态的变迁,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爱僧好恶。对于其代表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学、美学、绘画、商贸、雕刻等有着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后世无论从何种角度去传承、研究、鉴赏它,都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王树村著.中国年画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2]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书馆,1997.
[3]李砚祖.大陆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之传承方式、困境与创新[J].浙江工艺美术.2001(01).
[4]新西部月刊.2009(3):208-208.
[5]沈泓著.朱仙镇年画之旅[M].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
[6]王文豪.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现状及发展建议[J].美与时代,2008(04).
[7]王小明编.朱仙镇年画[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8]任鹤林编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瑶,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