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儒家思想 滋润时代新人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xh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重大转型时期。
  面对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克服拜金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使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生活水平与道德水准同步提升,是每一个有良知、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与研究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充分挖掘祖国五千年的人文传统经典在育人中的浸润作用,将其大胆用于教育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入世态度、价值观和利益观,成为“四有”新人,为学生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一、传承儒家思想,构建现代道德目标体系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其首要任务是对学生成人的教育,即落实学生全面发展以德育为首的任务,使之成为有德之“君子”。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生活,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道德养成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
  众所周知,我国曾经大力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规范作为“四旧”的对象,也一同破除了。结果,“四旧”是破除了,“四新”却迟迟未立起来,人们因此失去了是非判断的依据,造成是非概念混乱的局面,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前面所列举的一些社会问题,其成因固然复杂,但可以肯定,这与我国当前没有建立完整的基本道德目标体系是不無关系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宏观德育上着墨较多,鲜有与之配套的、基本的、可供操作的具体规范。正是由于没有给出具体规范,让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只能照本宣科。这样的德育不免空洞,其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首先要制定科学、人文的现代道德目标体系,以正本清源,给予人们辨别是非的依据,这应该作为当前落实以德育为首要教育任务的当务之急。尽管说构建现代道德目标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工程浩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宝库——成德之教、为己之学,为我们构建现代道德目标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我们应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其思想,摒弃其糟粕,与时俱进,构建现代道德目标体系。这种体系必须符合社会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分层递进。我认为,当前应该初步尝试建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诚、和、勇、毅、廉、耻、恕等分支目标体系,用于指导道德实践。
  其次,要整合各学科、各学段基本的道德规范,使其具有一致性,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达到1+1>2的效果。现行课程标准是分学科制定的,体现了重科学、重知识而轻人文的倾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各门学科特色资源,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略显不足,值得注意。
  最后,还要把握教育的度。德育重在体验、熏陶,忌讳空洞的说教和拔高要求,应该把握道德规范底线这个度,开展务实的德育。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向上,润物细无声,实现德育的升华。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个现实的冲突问题。儒家非常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修身是需要用一辈子来做的功课。“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讲究的修身方式是向内使力,属于内敛式的自律,不事张扬。而我们习惯的就是儒家的这种自律方式,这正好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张扬学生个性相冲突。如何让学校德育既符合传统,又符合培养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学生的要求,并使其和谐共济?怎样破解这一难题,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力的考量。
  二、借用儒家智慧,丰富德育内容
  我国已经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需要大量具有现代人文涵养和世界眼光的人才,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目标。1972年,世界正处在机械化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提出了“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当世界步入信息化社会时,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的教育目标,改变了以前重知识获取的教育目标,转为突出行为养成目标,这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
  针对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也应因势而变,重点关注对学生的相关品德和品质方面的培养。一是充分利用儒家“成德之教、为己之学”的资源优势和智慧,教育学生践行现代道德,“立德、立言、立功”,学会做人、做好人,成大事。二是尊重与关爱生命,讲仁爱,施仁德。仁自孝始,转而关心同学和师长,再到“泛爱众”。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方式,依次进行。同时,注重“和”文化在解决争端分歧中的作用,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使得仁爱真诚而非虚伪。三是切实做好诚信教育,要求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市场经济本身是诚信经济,已是被广泛接受的观念……诚信是人们利益追求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就是契约行为,诚信是市场契约的基础。”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振,国无信不兴。”让学生明白,一个 “无信”之人,是无法在一个讲信用的社会里立足的。
  必须注意的是,在利用儒家思想来丰富教育内容时,要关注时代背景,应引用民间广为传颂的经典,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育人的效果。
  三、开设国学必修课程,传播儒家文化从娃娃抓起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华民族人才辈出,屹立世界之巅达数千年之久。进入科技时代,西风东渐,在“科技强国”的呼喊声中,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潮流。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科学类课程占主导地位,英语处于强势地位,动摇了母语的主体地位;反映在教育内容上,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散落于各年级教材中,难成体系,其影响力日趋式微。如此,将会影响母语的传统地位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影响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准。
  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就“中国道德文化传统践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题为“传统美德的呼唤”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文化程度与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状况的评价成反比,农民的评分最高,学生与商业从业人员次之,公务员的评分最低。由此说明,社会地位与道德示范存在着反差。课题组认为,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世俗化,并按世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才可能被现代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借鉴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传播的成功方式,恢复其传统地位,为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做好奠基工程。第一,将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语文中独立出来,重新开设国学必修课程,以真正扩大其影响,捍卫儒家传统文化的强势地位。第二,要改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使之世俗化,成为人们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微言大义”,让“文”真正载“道”,而非政治教条化。第三,弘扬儒家的传统文化,要有历史的紧迫感。要像普及英语、计算机一样,从娃娃抓起。我国有这方面成功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从容不迫,旁征博引,得益于他小时候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是最好的例证。第四,改编儒家传统文化内容,使之成为启蒙读本,使蒙童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们将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升华人生境界奠定基础。
  四、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滋润时代新人
  基于以上观点,中小学校长尽管无力改变教育的大环境,但可以营造学校教育的小气候,在学校这个局部环境里,成为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实践引领者,并有所作为。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进入武汉市经商、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原来生活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道德判断水平存在差异,却都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大多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和學习之中。面对学生队伍的现实状况,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引导正确的道德实践,提高其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水平,我们大胆尝试将儒家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当中,作为德育的有益补充。
  ⒈将儒家传统文化列入校本课程,作为统一的“读经颂典”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在时间上予以保障。
  ⒉开发“读经颂典”校本课程教材。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读经颂典”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团队,从传统蒙学丛书中选取经典篇章,作为学生颂读经典的内容,如《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弟子规》《论语》等。同时,根据学生的识字、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将所选内容依序编排,并配以通俗易懂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已经编印“读经颂典”校本课程教材6套,免费提供给各年级学生使用,让学生有“经”可读,期待他们因此受用一辈子。
  ⒊专项检查落实。学校教导处按照课程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各班落实“读经颂典”校本课程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包括教师的“读经颂典”校本课程计划、备课、上课情况,学生读书、背书等。
  ⒋考察教学效果。学校通过在同年级中开展颂读经典比赛的方式,检验其教学效果,作为对教师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与绩效工资挂钩。这种比赛,由检查组在各班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男女生,背诵相同的经典内容,比较学生背诵的流利、正确程度和过关学生的人数,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
  经过6年的尝试,用儒家传统文化滋润时代新人,提高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主要表现在,各年级学生能够背诵相应的课文,提高了识字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文明程度等。校园内乱扔、乱吐等陋习得到遏制,相互关爱帮助渐成风气。一名丧失运动能力的残疾学生生活在学校的关爱之中,她所在的教室总被安排在一楼,她的轮椅旁边,总有主动护送的同学,音乐教师把电子琴背到教室上课,以满足她对音乐的爱好。她在师生们的呵护鼓励下,身残志坚,参加了今年武汉市举行的十佳少先队员评选活动。经过几轮角逐,她如愿以偿。更为可喜的是,在实施“读经颂典”校本课程过程中,学生家长也参与其中,间接地接受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却直接扩大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他文献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所以不断探索,就是想要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自觉养成阅读古诗词的习惯、自觉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要重视以下五点。  一、通过“查”走近诗词。“查”就是放手让学生查找信息,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收
如果英语教学是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如果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就不佳。如何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易、快、牢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呢?情景教学便是有效方法之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温馨和谐的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氛围,巧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语言,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局限于书本知识,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育要围绕社会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围绕人的培养来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
期刊
材料作文又叫供料作文。它的特点是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阅读材料后按照要求写作。它一般考察读写结合的能力,作者要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才能完成写作任务。要好写材料作文,处理材料是关键。那么,怎样处理好材料呢?  第一,要“深”读,吃透材料。读文题,明确写作范围,了解写作要求,按规定一一辨明写作文体、写作形式、人称、语言等;读材料,要读懂、读细致、读全面,准确领会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的核心,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已经有了跨越式改变与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接收方式也不断地更新和丰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新的媒体环境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播音员作为媒体从业人员队伍中的一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勇敢地接受挑战。对于播音员而言,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树立新媒体思维,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期刊
西 溪  从古荡向西  几十里路诗意落尽  像火把熄灭  银戟锈蚀  爱上船头淘米的女子  想起她的村庄比衣衫更清亮  年少之时  我不曾写出这样的句子  现在也不会有  除非重归田园  灯下看剑  看你手持我万里诗篇  沧海波涛里壮懷激烈  在乌镇近眺南浔  水的边界是一片繁荣的村庄  物资集散地  夏天正午的云气何等舒畅  你们是游客  我愿作这里的主人  我要在运河的埠头近眺南浔  掌管水上
期刊
关于中考作文的立意,《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思想健康;二、中心明确。除此之外,立意还要深刻、新颖、有时代感。  考生如果对这些要求语视而不见,弃之一旁,任意行文,就会陷入偏离题意的误区,导致全盘皆输。  写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考场作文优劣的关键。我们要让学生善于激活思维,勇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使得充满个性色彩的立意成为文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证明: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客观存在着差异,此外,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而往往这些差异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又常常遭到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教学中仍
学生怕写作文,谈作文色变,一听说要写作文就头疼,怎一个苦字了得;而老师呢,怕改作文,一望见那重重叠叠的作文本就心力交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呢。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大抵如此。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学生写作的瓶颈是表达,作文教学的瓶颈是评改。传统的“全批全改”的作文评改方式,由于数量多、任务重,教师难以做到精批细改。即使做到精批细改;学生关心的只是教师的评语及等次,很少深入思考文章的得失。作文讲评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