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考作文的立意,《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思想健康;二、中心明确。除此之外,立意还要深刻、新颖、有时代感。
  考生如果对这些要求语视而不见,弃之一旁,任意行文,就会陷入偏离题意的误区,导致全盘皆输。
  写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考场作文优劣的关键。我们要让学生善于激活思维,勇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使得充满个性色彩的立意成为文章的第一得分亮点。
  要写好考场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立意要正确,遵守题目要求,不能跑题偏题
  作文是考生主观对自身及周围反映的产物。主观认识有多高,反映客观的准确程度就有多高。立意时,思想认识明确到什么程度,作文的中心思想就能达到什么程度,作文也就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作文必须有鲜明的旗帜、显豁的观点,必须符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时代的审美情趣。要从所给的材料出发,紧扣题旨,不牵强、不偏颇,这是对文章立意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立意要深刻,态度鲜明,富有哲理
  深刻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的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立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才能称得上深刻。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考试作文,时间和字数都有限制,因此你文章的立意必须看准目标,有的放矢,做到明确单一。二是写作要抓住要害,把那些关键性的内容充分展开,说清楚、说透彻,把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坚决剔除掉。三是必须富有哲理,不能浅尝辄止。有一句话叫做“透过表象看实质”,我们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将现象总结成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文章富有哲理。
  三是力求新颖,不要随波逐流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文章所以精警动人,往往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是深刻而新颖的;相反,如果文章所传递的思想肤浅、陈旧,尽管文辞优美,也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考场作文,针对同一材料和条件限制,千万个考生来写,立意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很多,只有独辟蹊径,写出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的文章,才会出奇制胜,受到老师的喜爱。比如,有一年某地的中考作文题是《母爱》。一位考生写道:他见母亲将买回的虾按大小分拣了出来,心中窃喜,心想这下可有大油爆虾吃了。哪知母亲竟命他将大的给祖母送去,考生悻悻然,但母命难违。祖母见后十分高兴,说她有这样孝顺的媳妇真有福气,祖母预言他也一定能成为好孩子。
  下面介绍几种立意的小技巧:
  (1)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是指在审视思维客体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进行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萬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应单一、片面地看问题,要视野开阔,从多角度立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2)融旨于景和物
  这是一种散文的立意方法,是指作者把要表达的主旨融于所写的景物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如满分作文《为自己撑起一片天》,采用的就是融旨于景的方法。文章通过描写高山上的雪松、沙漠里的白杨与环境拼搏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笑对失败、笑迎人生挑战的积极生活态度。借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中考作文题之一是要求以“真好”为题写作。一个考生写的是《做一片云真好》,文章融旨于物,借“一片云”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精巧而自然。
  (3)反用其意
  反用其意是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要求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作。一位考生写的是《给诸葛亮的一封信》,文章“旧瓶装新酒”,围绕“失街亭”这一事件,巧妙联系当今官僚主义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之风,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个性十分突出。
  (4)虚实结合
  有些东西是具体的,有些东西则是抽象的。值得我们珍惜的对象有许多,可以从“实”立意,如珍惜大自然、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植物、珍惜朋友……也可以从“虚”立意,如: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个性、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时间……许多题目既可以从实立意,又可以从虚立意,如:窗——房屋的窗户、对外的开放,桥——山涧的桥梁、感情的沟通;脚印——地上的脚印、人生的足迹。
  (5)一字立骨
  这种方法是指以一个和主题密切相关、成为联系全文线索的关键字为立意之本,结构全篇。使之成为文章的“眼目”。这种写法可是文章线索分明,主题集中。如满分文《曲径通“乐”处》,通篇围绕一个“乐”字做文章,论述了在人生之路上,一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遇到挫折、困难要努力克服,奋勇直前,在拼搏中获得快乐。
  
其他文献
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所以不断探索,就是想要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自觉养成阅读古诗词的习惯、自觉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要重视以下五点。  一、通过“查”走近诗词。“查”就是放手让学生查找信息,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收
如果英语教学是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如果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就不佳。如何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易、快、牢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呢?情景教学便是有效方法之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温馨和谐的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氛围,巧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语言,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局限于书本知识,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育要围绕社会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围绕人的培养来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
期刊
材料作文又叫供料作文。它的特点是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阅读材料后按照要求写作。它一般考察读写结合的能力,作者要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才能完成写作任务。要好写材料作文,处理材料是关键。那么,怎样处理好材料呢?  第一,要“深”读,吃透材料。读文题,明确写作范围,了解写作要求,按规定一一辨明写作文体、写作形式、人称、语言等;读材料,要读懂、读细致、读全面,准确领会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的核心,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已经有了跨越式改变与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接收方式也不断地更新和丰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新的媒体环境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播音员作为媒体从业人员队伍中的一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勇敢地接受挑战。对于播音员而言,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树立新媒体思维,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期刊
西 溪  从古荡向西  几十里路诗意落尽  像火把熄灭  银戟锈蚀  爱上船头淘米的女子  想起她的村庄比衣衫更清亮  年少之时  我不曾写出这样的句子  现在也不会有  除非重归田园  灯下看剑  看你手持我万里诗篇  沧海波涛里壮懷激烈  在乌镇近眺南浔  水的边界是一片繁荣的村庄  物资集散地  夏天正午的云气何等舒畅  你们是游客  我愿作这里的主人  我要在运河的埠头近眺南浔  掌管水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