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博物馆资源 丰富学校课程内容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鲁迅作品,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药》、《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学生升入初二,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虽然这些作品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但是不少学生并不喜欢,他们觉得鲁迅属于上个世纪。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由于我校离鲁迅博物馆很近,为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受到鲁迅思想、精神的熏陶,我结合八年级语文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了《走近鲁迅》这门校本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借助鲁迅博物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了解鲁迅作品,用文化名人的精神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鲁迅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课程开设效果很好。
  
  明确课程定位和特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在于借助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突破单一文本学习相对枯燥的局限性。因此,在设计和开发这门课程时,我们力求实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学习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而在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鲁迅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从而学习鲁迅精神、向鲁迅致敬。学习内容涉及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所谓实践性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借助语文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开展研究,要通过讨论、宣讲、表演、展示等形式进行汇报和评价。所谓开放性,是指这门课程打破常态教学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的限制,把学生带出学校小课堂,带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跳出课本,在观察、阅读、交流中丰富认识,提升能力,从而学会方法,激发情感。
  
  认真做好开课前的准备
  为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过分析和讨论,在课前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参观鲁迅博物馆,全面了解博物馆整体情况。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求取了鲁迅博物馆的故居讲解词,还与鲁博工作人员交流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诚邀鲁博的专家、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帮助培训学生讲解员并指导学生学习。例如,学生在馆内进行主题学习时,工作人员刘晴、马会芹等就故居情况和鲁迅生平为学生作专题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
  2.每节课前要做好教学预设,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做好过程性评价的准备工作。同时整理学案,为学生印发鲁迅作品,让学生课余阅读,如《〈野草〉题辞》、《立论》、《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秋夜》、《好的故事》、《腊叶》、《死火》、《孔乙己》与《鲁迅自传》等。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设课程
  《走近鲁迅》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开设。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即将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作品,他们知道鲁迅被誉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这样的评价学生只是作为结论记下来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主要作品、思想历程、主要成就,除了带领学生参观鲁迅博物馆,阅读鲁迅作品之外,我们还安排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对鲁迅的解读,观看电影《鲁迅》,观看《民族魂:鲁迅》,让学生阅读交流纪念鲁迅系列丛书,包括《鲁迅生平》、《北京鲁迅故居》、《鲁迅诗选》等作品。然后,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我眼中鲁迅先生》、自己编写鲁迅博物馆的讲解词、朗诵、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表现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同时学习收集、处理、运用资料,提炼观点,表达感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鲁迅的求真态度、忧患意识和反省精神。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从学习研究、参与合作、表演展示、学习收获等多方面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报告《我与鲁迅相识》 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实践,我感觉《走近鲁迅》这一校本课程拉近了学习与生活、学生与名人的距离,利用鲁迅博物馆为我们提供的广阔课堂、丰富资源,借助专家指导,广泛阅读,学生对鲁迅有了深入的了解,对鲁迅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学习比单单坐在教室里师生讨论要生动得多、亲切得多、丰厚得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我觉得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价值的,现在我在思考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这一课程。■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偏差行为,处于危险的边缘。作为农村寄宿小学的班主任,应长期关注偏差行为学生,把帮助学生改变偏差行为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文章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偏差行为学生的表现与成因,从认识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提出转化偏差行为学生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偏差行为学生;成因;转化策略  偏差行为又称为越轨行为或者偏
在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办学质量较高的普通完全中学——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钢院附中)怡然静卧。  这所始建于1960年的老校,如今早已不见了上世纪的旧貌,代之以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建筑,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在质朴淡雅而又不乏现代流韵的校园中,一组以浅灰、墨绿为主色调的建筑在绿树与鲜花的环绕中依次而立。琅琅的读书声和优美的环境交映生辉,勾画出一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效,不是有效,哪一堂课不都或多或少“有效”呢?高效是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课堂“高效”有四层含义:学生学业成绩的高效;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每一位学生的高效;每一分钟的高效。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做到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素质高效。  怎样才能实现课堂“高效”呢?课上让每一位学生能
密云是北京市远郊区县,寄宿制学校较多,一些孩子存在洗澡不勤、换衣不勤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及时预习、自觉阅读、按时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也需要进一步培养。长期以来,我县结合区域实际,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重点,深化“三种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和“四项意识”(劳动意识、节约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培养,重点以“三个习惯”培养为抓手,强化养成教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学习习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的创造性的多样性》开宗明义地指出:“脱离人或者文化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是民族个性的根基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保持人类的创造性、保持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一个中流砥柱。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扬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从高中语文文本资源利用的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篇教育专著,作者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早期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一,《学记》明确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社稷的兴衰存亡,对当代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二,《学记》以指导学生学习为宗旨,提出了一
【摘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为教育者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试图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高年级篮球教学中分层策略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中高年级;篮球教学  一、核心素养下篮球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
北京市海淀区在实施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探索了若干人生规划教育实施策略,有效地推动了我区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对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挖掘,组建“学生公司”就是颇具实效的教育策略之一。    “学生公司”是一种基于职业模拟的人生规划教育策略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并通过教师
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读这本书的感觉,丝毫不过分。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以惊人的速度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遇到《亲爱的安德烈》,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幸福。因为,我跟龙应台有着相似的期许和忧虑。  每个母亲都希望能够以恰切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靠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或许是因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龙应台选择了通信的形式:她跟儿子约定,共写一个“专栏”并发表。三年时光,在母子间的“飞鸽
中小学干部培训是一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要真正体现其功能和效益,彰显其自身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归根到底是要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培训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提高培训质量是中小学干部培训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把提高培训质量的意识贯穿于培训活动的全过程,并转化为行动,落实在培训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培训工作走质量内涵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注重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