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鲁迅作品,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药》、《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学生升入初二,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虽然这些作品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但是不少学生并不喜欢,他们觉得鲁迅属于上个世纪。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由于我校离鲁迅博物馆很近,为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受到鲁迅思想、精神的熏陶,我结合八年级语文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了《走近鲁迅》这门校本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借助鲁迅博物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了解鲁迅作品,用文化名人的精神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鲁迅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课程开设效果很好。
明确课程定位和特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在于借助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突破单一文本学习相对枯燥的局限性。因此,在设计和开发这门课程时,我们力求实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学习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而在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鲁迅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从而学习鲁迅精神、向鲁迅致敬。学习内容涉及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所谓实践性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借助语文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开展研究,要通过讨论、宣讲、表演、展示等形式进行汇报和评价。所谓开放性,是指这门课程打破常态教学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的限制,把学生带出学校小课堂,带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跳出课本,在观察、阅读、交流中丰富认识,提升能力,从而学会方法,激发情感。
认真做好开课前的准备
为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过分析和讨论,在课前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参观鲁迅博物馆,全面了解博物馆整体情况。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求取了鲁迅博物馆的故居讲解词,还与鲁博工作人员交流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诚邀鲁博的专家、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帮助培训学生讲解员并指导学生学习。例如,学生在馆内进行主题学习时,工作人员刘晴、马会芹等就故居情况和鲁迅生平为学生作专题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
2.每节课前要做好教学预设,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做好过程性评价的准备工作。同时整理学案,为学生印发鲁迅作品,让学生课余阅读,如《〈野草〉题辞》、《立论》、《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秋夜》、《好的故事》、《腊叶》、《死火》、《孔乙己》与《鲁迅自传》等。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设课程
《走近鲁迅》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开设。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即将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作品,他们知道鲁迅被誉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这样的评价学生只是作为结论记下来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主要作品、思想历程、主要成就,除了带领学生参观鲁迅博物馆,阅读鲁迅作品之外,我们还安排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对鲁迅的解读,观看电影《鲁迅》,观看《民族魂:鲁迅》,让学生阅读交流纪念鲁迅系列丛书,包括《鲁迅生平》、《北京鲁迅故居》、《鲁迅诗选》等作品。然后,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我眼中鲁迅先生》、自己编写鲁迅博物馆的讲解词、朗诵、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表现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同时学习收集、处理、运用资料,提炼观点,表达感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鲁迅的求真态度、忧患意识和反省精神。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从学习研究、参与合作、表演展示、学习收获等多方面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报告《我与鲁迅相识》 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实践,我感觉《走近鲁迅》这一校本课程拉近了学习与生活、学生与名人的距离,利用鲁迅博物馆为我们提供的广阔课堂、丰富资源,借助专家指导,广泛阅读,学生对鲁迅有了深入的了解,对鲁迅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学习比单单坐在教室里师生讨论要生动得多、亲切得多、丰厚得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我觉得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价值的,现在我在思考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这一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由于我校离鲁迅博物馆很近,为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受到鲁迅思想、精神的熏陶,我结合八年级语文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了《走近鲁迅》这门校本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借助鲁迅博物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了解鲁迅作品,用文化名人的精神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鲁迅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课程开设效果很好。
明确课程定位和特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在于借助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突破单一文本学习相对枯燥的局限性。因此,在设计和开发这门课程时,我们力求实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学习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而在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鲁迅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从而学习鲁迅精神、向鲁迅致敬。学习内容涉及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所谓实践性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借助语文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开展研究,要通过讨论、宣讲、表演、展示等形式进行汇报和评价。所谓开放性,是指这门课程打破常态教学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的限制,把学生带出学校小课堂,带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跳出课本,在观察、阅读、交流中丰富认识,提升能力,从而学会方法,激发情感。
认真做好开课前的准备
为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过分析和讨论,在课前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参观鲁迅博物馆,全面了解博物馆整体情况。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求取了鲁迅博物馆的故居讲解词,还与鲁博工作人员交流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诚邀鲁博的专家、工作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帮助培训学生讲解员并指导学生学习。例如,学生在馆内进行主题学习时,工作人员刘晴、马会芹等就故居情况和鲁迅生平为学生作专题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
2.每节课前要做好教学预设,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做好过程性评价的准备工作。同时整理学案,为学生印发鲁迅作品,让学生课余阅读,如《〈野草〉题辞》、《立论》、《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秋夜》、《好的故事》、《腊叶》、《死火》、《孔乙己》与《鲁迅自传》等。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设课程
《走近鲁迅》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开设。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即将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作品,他们知道鲁迅被誉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这样的评价学生只是作为结论记下来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主要作品、思想历程、主要成就,除了带领学生参观鲁迅博物馆,阅读鲁迅作品之外,我们还安排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对鲁迅的解读,观看电影《鲁迅》,观看《民族魂:鲁迅》,让学生阅读交流纪念鲁迅系列丛书,包括《鲁迅生平》、《北京鲁迅故居》、《鲁迅诗选》等作品。然后,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我眼中鲁迅先生》、自己编写鲁迅博物馆的讲解词、朗诵、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表现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同时学习收集、处理、运用资料,提炼观点,表达感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鲁迅的求真态度、忧患意识和反省精神。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从学习研究、参与合作、表演展示、学习收获等多方面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报告《我与鲁迅相识》 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实践,我感觉《走近鲁迅》这一校本课程拉近了学习与生活、学生与名人的距离,利用鲁迅博物馆为我们提供的广阔课堂、丰富资源,借助专家指导,广泛阅读,学生对鲁迅有了深入的了解,对鲁迅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学习比单单坐在教室里师生讨论要生动得多、亲切得多、丰厚得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我觉得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价值的,现在我在思考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这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