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urev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的创造性的多样性》开宗明义地指出:“脱离人或者文化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是民族个性的根基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保持人类的创造性、保持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一个中流砥柱。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扬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从高中语文文本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入手,密切联系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教学课堂,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洞察人的本质,人类有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也可以了解、鉴赏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粹,了解本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语文课本取材的广泛性又会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世界文化”知识。所以我们利用语文文本这个抓手,提高其利用的有效性,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工具学科,成为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学科,为其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上述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
  从接受全人类文化教育角度和世界遗产教育角度,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尊重外来文化,理解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吸收;同时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当今的语文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的说教,也不是单纯地鼓吹中国的地大物博,我们的目光已面向了世界与未来,面向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课堂不单调,不枯燥,而是民族文化文学与世界文化文学的有机融合。
  
  中国文化底蕴追踪
  
  1.体悟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永久魅力。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具有传统优势。中国文化传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是最为丰厚的土壤、最为充足的资源,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成为现代文化大国的优越条件,这是任何一个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从最早的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诗经》的魅力在于它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离骚》的魅力则在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光芒的闪耀;李白高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杜甫吟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历史长河中的文人骚客哪一个没有留下自己的壮丽诗篇,哪一个没有独到的人格魅力而为后人景仰?他们永远都是老师与学生的最爱。而这只是中国文化百花中的一支幽兰,在学生的心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2.深入探究老庄、孔孟的文化内涵。京版教材选修二的第二、三两个专题就是诸子散文专题。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将学习扩展到课外,让他们观看“百家讲坛”,了解大家对名人的解读,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找名人的生平经历,代表名人命运的重要事件,代表名人个人思想的言论,别人对名人的评价,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选题,将选题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在准备完备的情况下进行专题教学,探究诸子中儒道两家学派的精神内涵,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并形成专题论文,表达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如果把这也比做一枝花,我愿意它是荷花,如诸子的思想般傲然不群,源远流芳。
  3.传统节日进课堂,传承古老的中国文化。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开展了传统节日进课堂活动。如在去年中秋节时,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以“情满中秋”为主题,开展了中秋教学实践活动,或载歌载舞,或中秋诗文诵读,或讲述故事传说,形式不同,学生的所得却是相同。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化,也学到了文化文学知识,做到了主动探究。中秋节当天下午学生们到食堂亲自做月饼,体味中秋带给她们与众不同的快乐。这大概就应该是多彩的春天的花园,姹紫嫣红了吧。
  
  中国现代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有人这样说:“没有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不了解什么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怀。”对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朱自清,就根本无法了解他的月下独步,无法理解他内心排解不掉的哀愁,无法体会他思念江南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大家,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人文情怀。《故都的秋》中,郁达夫笔下的落蕊,秋蝉的残声,无不笼罩着他本人的特质:他忧郁的文人气质,落寞的怀乡情怀,对故都风物割舍不断的爱与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能通过自己所学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感受语文学习的人文气氛。我愿这是玫瑰,送给他人,手有余香。
  
  外国文学艺术的奇葩
  
  在这繁华的街市,曾经有着我的爱情。
  只是这已是过去式,在这错位的时空,爱早已毫无踪影,对诗人而言,这些都早已是过去,曾经沧海,一切都已不再重要,爱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这个世界上难道没有真正的爱情?诗人不禁问道,有谁?真正地爱着爱?
   这是在学习了外国诗歌《慰藉》之后,我班学生对本诗的自我解读。这就让我们在了解本国古今文化的基础上,感受西方文化带给我们的深深的感染力。京版新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涵盖了英、法、美、德、俄等国部分作家的作品及相关背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感受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同时可将中外诗歌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在领略外国诗歌的同时,感受世界文化的无穷魅力。此时我把这比作熏衣草,在迷人的紫色中散发诱人的芳香,与中国文化百花一起浸润学生的心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现有教材,挖掘教材中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因素,使学生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不仅学到知识,更意识到语文就在他的身边,在他的生活中。同时,语文学习可以直接作用于他的生活、工作,是与他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而这个过程,更是文化多样性教育的过程, 也是一个与本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走出国门,感受世界文化的熏陶。■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培养学生认知、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拓展学生的视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教师与学生、学生與文本的对话,阅读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以教师的过度讲解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语文主题阅读策略”围绕单元主题,整合单元教材,通过“人文主题”“语文工具性要素”两个方面组织阅读材料,形成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提
一、“追问式”时文评点校本课程背景    在课堂评点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思辩思维、发散思维,学生评点时往往在同一理解层面滑行,难以深入到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维度上,于是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参与下走向解读的深入,就成了时文评点进一步开发的方向。在深入研究了评点案例以后,我们发现,要打开学生思维的障碍,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是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追问,于是我们开发了“追问式”时文评点课堂形态。  “
静读龙应台的《目送》,是近来每个夜晚睡前的最后程序。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寻常的这一句感受,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我迷离了双眼……  年少时,我们就像牢笼里渴望飞出去的鸟儿,像井底渴望看看广阔世界的青蛙,像泥土
2010年是北京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我们认为数学试卷应该在与往届高考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会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发生一些变化。下面,从对新课程的理解和体会出发,就今年的高考复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观点,供各位老师参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结构与能力考查热点分析    2010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预计将整体保持稳定。文理科试卷题型结构仍为选择题8个,分
【摘要】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的师资力量,提升了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级教育教学部门和学校逐渐加强信息化设备的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新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建立成为必然。  【关键词】网络名师工作室;“三通两平台”;高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
女孩儿卓卓自述  我为什么会早恋    在我还不想恋爱,也不懂什么是爱情时,学校的主观武断把我推进了早恋的行列。  那是高二的第二个学期初,我作为学生会的干部,他作为校篮球队的队长,因为组织开展篮球赛的需要,有了接触并渐渐熟识。我们见面时自然地打招呼,偶尔也在晚自习课间休息时在操场边说说笑笑。但是,仅仅因为我和他出众的容貌,这些在每个同学身上都可能发生的自然交往,竟然引发了学校的特别关注,我们被毫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偏差行为,处于危险的边缘。作为农村寄宿小学的班主任,应长期关注偏差行为学生,把帮助学生改变偏差行为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文章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偏差行为学生的表现与成因,从认识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提出转化偏差行为学生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偏差行为学生;成因;转化策略  偏差行为又称为越轨行为或者偏
在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办学质量较高的普通完全中学——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钢院附中)怡然静卧。  这所始建于1960年的老校,如今早已不见了上世纪的旧貌,代之以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建筑,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在质朴淡雅而又不乏现代流韵的校园中,一组以浅灰、墨绿为主色调的建筑在绿树与鲜花的环绕中依次而立。琅琅的读书声和优美的环境交映生辉,勾画出一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效,不是有效,哪一堂课不都或多或少“有效”呢?高效是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课堂“高效”有四层含义:学生学业成绩的高效;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每一位学生的高效;每一分钟的高效。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做到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素质高效。  怎样才能实现课堂“高效”呢?课上让每一位学生能
密云是北京市远郊区县,寄宿制学校较多,一些孩子存在洗澡不勤、换衣不勤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及时预习、自觉阅读、按时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也需要进一步培养。长期以来,我县结合区域实际,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重点,深化“三种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和“四项意识”(劳动意识、节约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培养,重点以“三个习惯”培养为抓手,强化养成教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学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