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读龙应台的《目送》,是近来每个夜晚睡前的最后程序。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寻常的这一句感受,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我迷离了双眼……
年少时,我们就像牢笼里渴望飞出去的鸟儿,像井底渴望看看广阔世界的青蛙,像泥土里渴望见到光亮的种子,奋力挣扎着飞出牢笼,跳出井口,钻出地面……我们兴致勃勃、义无反顾地向前向前再向前,把背影留给身后默默注视着我们的父母,并且用挺直的脊梁强硬地告诉他们:不必追。在他们的目送下扬帆起航,一帆风顺,或头破血流……
父母无微不至,处处关心,我们总嫌束缚和繁琐;父母谆谆的教导和叮嘱,我们总嫌啰嗦唠叨;妈妈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我们总嫌小家子气;父母的生活方式,我们总觉得过时、老套,和我们有代沟……曾几何时,我们总是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我们一心想着能独立飞翔,而忽视了身后的目光是多么执着与热切,永不冷却、永不熄灭……
是这本书,是龙应台,用她温婉的笔触,柔静的文字,让我渐渐醒来,从那些往事的迷梦中。
恍惚记起,那年初中毕业,自作主张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北方一所学校,妈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拉住我,说:“你报了苏州,虽然有点远,起码我还是能经常去看你,报那么远,万一出了什么事,我都不知道。”于是,我最终选择了苏州。想起了,每一次外出远方,母亲总是叮嘱:“隔一天给个电话,让我知道你平安,一切都好。”记得那时总是不屑地说:“不会有事的,别那么紧张……”而现在想来,这些是爱我、牵挂我的人所慷慨赠予我的无上情感,而这些,也总是需要经过了岁月才知道珍惜,才能体会回味的甜蜜与痛楚。
那一年,一向疼爱我的五伯伯走了,带给我的感受如此剧痛。永远忘不了,合棺前的最后一次凝望,深深地,深深地,记住了那最后一次的目送。之后,工作人员推着他去了,用坚定不移的步伐告诉我:不必追,不用追了……
那一年,70多岁的老父被确诊为慢肺阻,尽管情况还比较稳定,但毕竟是不可逆的“进行性疾病”。元旦三天假,陪母亲去了五官科医院,她的眼睛需要做个手术……身为教师,每天生活在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再加上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我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父辈的老去……而《目送》,让我蓦然间意识到,他们开始需要我的照顾,意识到我和他们的缘分已经走在目送他们渐行渐远的路上……
一届一届学生来了又走了,身边子侄逐渐长大,不再轻易地让你拥入怀中,不再轻易地让你牵着手逛街过马路,不再长久地静静陪伴在你身边……他们开始有了他们的世界。在你想找他陪伴时,也许他正戴着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也许他正在网上畅游,那个无所不有的空间,在那一刻是他的全部,他不再需要你的介入;也许他正热闹在同龄的朋友中,嘻嘻哈哈,那个世界,有着与你的“代沟”……正如同我们曾经认为的一样。更为年轻的下一代,将背影留给我们,默默地告诉我们:不必追。
于是,我慢慢地明白:生命,就是这样一种轮回,只是,依然掩不住抹不去的落寞,和酸楚……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寻常的这一句感受,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我迷离了双眼……
年少时,我们就像牢笼里渴望飞出去的鸟儿,像井底渴望看看广阔世界的青蛙,像泥土里渴望见到光亮的种子,奋力挣扎着飞出牢笼,跳出井口,钻出地面……我们兴致勃勃、义无反顾地向前向前再向前,把背影留给身后默默注视着我们的父母,并且用挺直的脊梁强硬地告诉他们:不必追。在他们的目送下扬帆起航,一帆风顺,或头破血流……
父母无微不至,处处关心,我们总嫌束缚和繁琐;父母谆谆的教导和叮嘱,我们总嫌啰嗦唠叨;妈妈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我们总嫌小家子气;父母的生活方式,我们总觉得过时、老套,和我们有代沟……曾几何时,我们总是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我们一心想着能独立飞翔,而忽视了身后的目光是多么执着与热切,永不冷却、永不熄灭……
是这本书,是龙应台,用她温婉的笔触,柔静的文字,让我渐渐醒来,从那些往事的迷梦中。
恍惚记起,那年初中毕业,自作主张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北方一所学校,妈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拉住我,说:“你报了苏州,虽然有点远,起码我还是能经常去看你,报那么远,万一出了什么事,我都不知道。”于是,我最终选择了苏州。想起了,每一次外出远方,母亲总是叮嘱:“隔一天给个电话,让我知道你平安,一切都好。”记得那时总是不屑地说:“不会有事的,别那么紧张……”而现在想来,这些是爱我、牵挂我的人所慷慨赠予我的无上情感,而这些,也总是需要经过了岁月才知道珍惜,才能体会回味的甜蜜与痛楚。
那一年,一向疼爱我的五伯伯走了,带给我的感受如此剧痛。永远忘不了,合棺前的最后一次凝望,深深地,深深地,记住了那最后一次的目送。之后,工作人员推着他去了,用坚定不移的步伐告诉我:不必追,不用追了……
那一年,70多岁的老父被确诊为慢肺阻,尽管情况还比较稳定,但毕竟是不可逆的“进行性疾病”。元旦三天假,陪母亲去了五官科医院,她的眼睛需要做个手术……身为教师,每天生活在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再加上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我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父辈的老去……而《目送》,让我蓦然间意识到,他们开始需要我的照顾,意识到我和他们的缘分已经走在目送他们渐行渐远的路上……
一届一届学生来了又走了,身边子侄逐渐长大,不再轻易地让你拥入怀中,不再轻易地让你牵着手逛街过马路,不再长久地静静陪伴在你身边……他们开始有了他们的世界。在你想找他陪伴时,也许他正戴着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也许他正在网上畅游,那个无所不有的空间,在那一刻是他的全部,他不再需要你的介入;也许他正热闹在同龄的朋友中,嘻嘻哈哈,那个世界,有着与你的“代沟”……正如同我们曾经认为的一样。更为年轻的下一代,将背影留给我们,默默地告诉我们:不必追。
于是,我慢慢地明白:生命,就是这样一种轮回,只是,依然掩不住抹不去的落寞,和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