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勒:我所关注的“民间”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把村庄作为出发点的艺术家靳勒来说,民间有着无穷的力量,而对同样是关于民间艺术家的“郭凤怡”现象,同时身兼甘肃天水石节子美术馆馆长、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的靳勒则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艺术家的不自信,展览机构没有主动的话语权,而在另一方面,也给了他更大的信心,去发现和挖掘更多的民间力量已成为他现在工作重点,从自身对艺术的成功追求,到自办民间美术馆来成就他人的艺术梦想,在致力于村庄与都市、民间与当代有机结合的道路上,他一直在摸索着前进。
  东方艺术 · 大家 :关于“郭凤怡”现象您怎么看?
  靳勒:“郭凤怡”现象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这是个好的现象,它让郭凤怡这样一位民间的艺术家被大家所关注、认可,像郭凤怡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大有人在,我们所做的就是挖掘、发现更多的民间力量,帮助更多的民间艺术家,充实当代艺术的体系建设。
  当代艺术存在着各式契机,郭凤怡是个幸运儿,她的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就被放大、被认可,但是如果没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她的艺术也一样存在,只是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艺术家的不自信,展览机构的不自信,国内的展览机构还没有能力掌握能动的话语权。
  东方艺术 · 大家 :最近几年很多展览都在打传统或民族牌,从借用传统精英文化到民间艺人作品的直接展示,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哪些不同的心态或策略呢?
  靳勒:当代艺术玩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可玩的了,所以传统牌、民族牌都是当下艺术的一种疲软状态,这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对的、我们在坚持做的事情,每个艺术家或是每个机构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很自信地去做事情。现实当中很多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都在进行,只是没有被所谓的重要国际展览所认可,可能有一天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认为什么是重要的。这种现象还处在一个寻找的过程,当代艺术有意思的素材很多,随时都可能出现。包括我们的村庄艺术,民间力量。
  东方艺术 · 大家 :90年代有一些民间元素与当代艺术结合,那时期的结合有什么样的意义?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古代艺术中的“民间”和“文人”体系是两条并行的系统,那么在当代呢?
  靳勒:90年代还没有出现更多的民间艺术,还是以学院为主的艺术体系,只有一部分人开始用民间符号、中国元素符号做艺术,那个时期,我觉得还是艺术家处在努力寻找的过程,每个时期的艺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以后,当下艺术家关注的大多是关于都市的话题,而艺术家恰恰是个多元的职业,我所关注的更多的是都市文化跟村庄的结合,实际上民间就像是传统一样,作为艺术家,要对这个时代有所判断,拿更多的符号或是民间元素来为艺术所用,重要的是我们所做的作品,我想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当代的“民间”和“文人”肯定跟古代艺术中的有所区别,首先所处的年代就不一样,“文人”体系在当代是隐形的,而民间仍然是非常的有力量。我认为在这个国家,民间更多地代表了村庄、村民,这些元素恰恰是受到关注最少的话题,我所做的艺术就是更多地关注这些群体,然后用艺术这个方式介入到民间之中,我觉得这个是最有意义的。
  东方艺术 · 大家 :您怎样看待“民间”这个词?
  靳勒 :看到“民间”这个词,我就想到了村庄、村民、我们的石节子美术馆,中国更偏远、更落后的地方,这是很庞大的、很少人关注的层面,我们的村庄就是民间的,我想把当代文化跟村庄糅合在一起,这是民间的,但也很当代。
  东方艺术 · 大家 :民间力量是否只有被纳入到当代艺术的运营系统之内,才能显现出自身的最大价值呢?
  靳勒 :民间的力量更多的处在边缘化的状态,还没有被纳入到当代艺术的运营系统之内,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可能郭凤怡的这个展览,让大家发现民间是很强大的,实际上它是一直存在的、是很强烈的,只是我们没有更深层地去挖掘。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努力这样的尝试,民间跟当代的融合,都市文化跟村庄习俗的交汇,通过这样的形式,希望能改变贫穷、落后的村庄面貌,这是当代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民间这股强有劲的力量也会慢慢纳入到当代艺术的体系中。
其他文献
摘 要:雷电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它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命安全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防止雷电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们在普通居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加上了对于雷电的预防设计,本文就建筑防雷设计内容展开分析,探究防雷设计的实用性能。  关键词:普通居民住宅;设计内容;防雷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7-0340-01  前 言  近年来,我国的
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吕胜中,曾以剪纸“小红人”作为基本的表现符号,在上世纪90年代拓宽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内进行转换的维度。之后他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脉络。当记者问到“郭凤怡”现象,他认为这事儿本身只是一个商业炒作的行为。我们无需过多地在她身上粘贴各种标签,如若不然,每一位参与谈论的人也都转身成炒作郭凤怡的参与者。从某种角度上看,郭凤怡是被挟持
民间艺术对于艺术家苍鑫来说有着一种远古、神秘的力量,在潜心研究传统式的宗教—萨满文化之后,对于这股神秘的力量,苍鑫更是心生崇拜与敬畏。对同样是以民间作为创作背景的“郭凤仪”现象,苍鑫从中看到的更多是隐藏在所谓艺术背后更迫切和真实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现实,在遭受现实处境与时代禁忌之后,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世俗的浮华,如何应对现世的功名,而在这种与民间血脉相通的生活潮动中,或许艺术真的并不是
学国画出身的付晓东,这两年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跳跃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的,并时时为当代艺术的习惯性轨迹添加着不同滋味的脱轨可能性。从持续不断的科技“第八日”,到不久前在黑桥某个残破的空间内贴满的策展符:窥探着世界奥秘的显微镜和从过去镇鬼压邪的民俗中变异出的黄纸朱字,在看起来泾渭分明的各自为政间也显露着些许思维跳跃的乐趣和不甘老去的折腾心态。关于民间,付晓东的兴趣更多集中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而作为现象
当今时代,人、自然、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危机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2001年的“9·11”事件、2001年SARS危机、2004年“禽流感”和2005年南
“民间”和“市场”在一起就是廉价,“民间”跟“殿堂”在一起就是猎奇,“民间”跟“精英”在一起就是反讽,“民间”跟“传统”在一起就是脉络不清,“民间”最不能跟“艺术”在一起,两者合起来就是地摊儿了。  东方艺术 · 大家 :关于“郭凤怡”现象你怎么看?  冰逸:文明永远寻找和使用反文明的工具来寻找可能的突破。  过去三十年,西方文化全面陷落于精致和高雅的平庸。而中国艺术的粗糙、混乱和杂草丛生的价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