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人、自然、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危机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2001年的“9·11”事件、2001年SARS危机、2004年“禽流感”和2005年南亚“大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公共危机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公共危机的多发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公共危机,这就给政府的危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重大疫情以及恐怖活动等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没有及时向公众公布其所掌握的信息,造成危机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一方面贻误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间;另一方面非官方的“小道消息”甚至“假新闻”在人群中迅速的传播,致使社会公众出现严重恐慌,加剧危机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化解公共危机至关重要。 政府信息公开也是民主行政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在实践中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4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是一座里程碑,使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8年“汶川大地震”应对中的信息公开更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个很好的践行,在这次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呈现出时效性强、透明性高、公开方式多、公开程度大等特点,及时安抚了公众的恐慌心理,有效地避免了谣言的传播,这是我国向信息公开法制化迈出的一大步。在这次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不乏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例,本文试图从中分析相关事例的成功因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和独到性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全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释学术界对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和信息公开概念的界定。 第三部分阐释相关方法,系统介绍公共危机中信息公开的内容、方法和准则,为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铺垫。 第四部分着重分析问题,介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的分析,找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几点问题。 第五部分结合上文的剖析,通过比较分析,紧密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的几点对策。
其他文献
学位
一个非洲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我见过的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这是在非洲广为流传的一个笑话。前两年我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工作,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在非洲无法想象,手表、自行车、衣服、鞋子、玩具、手机、摩托车、电视机、冰箱、家具、饮料、火腿肠......非洲人的衣食住行早已离不开中国制造。   亚的斯亚贝巴虽接近赤道,
期刊
想起几年前,涉及当代艺术的市场时候,我们都还在抱怨艺术链条的不完善:画廊基数不足,策展机制不完善,靠模仿与倒卖流行图式存活的各种初期形态。而现在,艺术的体系已经趋于完整甚至在这个网络时代显得臃肿,中国的艺术推手伸向了四面八方,拍卖行异常迅速地崛起已经间接导致画廊行业出现衰退,让人生疑的各种艺术基金层出不穷,市场在起起落落中如同挑选小姐一般清点着水墨、装置、油画、雕塑、影像……  这一次,经由长征画
摘 要:雷电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它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命安全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防止雷电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们在普通居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加上了对于雷电的预防设计,本文就建筑防雷设计内容展开分析,探究防雷设计的实用性能。  关键词:普通居民住宅;设计内容;防雷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7-0340-01  前 言  近年来,我国的
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吕胜中,曾以剪纸“小红人”作为基本的表现符号,在上世纪90年代拓宽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内进行转换的维度。之后他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脉络。当记者问到“郭凤怡”现象,他认为这事儿本身只是一个商业炒作的行为。我们无需过多地在她身上粘贴各种标签,如若不然,每一位参与谈论的人也都转身成炒作郭凤怡的参与者。从某种角度上看,郭凤怡是被挟持
民间艺术对于艺术家苍鑫来说有着一种远古、神秘的力量,在潜心研究传统式的宗教—萨满文化之后,对于这股神秘的力量,苍鑫更是心生崇拜与敬畏。对同样是以民间作为创作背景的“郭凤仪”现象,苍鑫从中看到的更多是隐藏在所谓艺术背后更迫切和真实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现实,在遭受现实处境与时代禁忌之后,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世俗的浮华,如何应对现世的功名,而在这种与民间血脉相通的生活潮动中,或许艺术真的并不是
学国画出身的付晓东,这两年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跳跃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的,并时时为当代艺术的习惯性轨迹添加着不同滋味的脱轨可能性。从持续不断的科技“第八日”,到不久前在黑桥某个残破的空间内贴满的策展符:窥探着世界奥秘的显微镜和从过去镇鬼压邪的民俗中变异出的黄纸朱字,在看起来泾渭分明的各自为政间也显露着些许思维跳跃的乐趣和不甘老去的折腾心态。关于民间,付晓东的兴趣更多集中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而作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