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逸:“文化土特产”的基本规则?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y11011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和“市场”在一起就是廉价,“民间”跟“殿堂”在一起就是猎奇,“民间”跟“精英”在一起就是反讽,“民间”跟“传统”在一起就是脉络不清,“民间”最不能跟“艺术”在一起,两者合起来就是地摊儿了。
  东方艺术 · 大家 :关于“郭凤怡”现象你怎么看?
  冰逸:文明永远寻找和使用反文明的工具来寻找可能的突破。
  过去三十年,西方文化全面陷落于精致和高雅的平庸。而中国艺术的粗糙、混乱和杂草丛生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强势的冲击力。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剪纸,后来的顽世现实主义,还是现在的郭凤怡,都符合这个规则的需要。只有面对一个价值体系非常混乱的国家,威尼斯才可以见证剪纸、巫术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改良版济济一堂的复杂形态。
  跟巫术相关的艺术,从来都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态。如果有人认为郭凤怡的创作是少见的个案,那是因为当代艺术是一个狭窄和缺乏大历史观的体系。 “农民、气功、疾病、鬼画”等被放置在置换过的场景中就升级为“文化现象”,只能证明所谓的“精英”、“当代”、“艺术”和“文化”等领域是多么额狭隘和虚弱。
  中国的当代艺术前行了三十年,貌似前进不少,但始终都没有走出面对西方输出时“文化土特产”的基本规则。原因有二:我们没有能力和信心去建设能够输出的强大价值观。我们更没有强有力的案例去证明我们的立场。因此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化的江湖,商业炒作和外行人的猎奇。创作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因为不管投向政治权力还是投向市场权力,独立的思想都是有威胁性的,不能被容忍的。
  所以展示郭凤怡是有必要的,因为她的存在是一个标尺,测量当代艺术的规则是否单一,愚昧和没有鉴别力,也测量文化在权力的运行范畴之内的是否易变和盲目。
  东方艺术 · 大家 :最近很多展览都在打传统或者民族牌,从借用传统精英文化到民间艺人作品的直接展示,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哪些不同的心态或者策略呢?
  冰逸:这不是最近的现象。从“东方主义”开始,民族、民间和传统都是众多现代文化精英不断使用的文化工具和依据。
  人类在自己的技术工具(技术)、社会组织(政治)、资本运作(经济)等各方面虽然不断前进,但是对这些所谓的“进步”没有舒适感也也不能充分把握。所以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溯到前现代的文明成果和生活状态。 虽然“窥视”、“猎奇”、“他者”、“挪用”和“误读”等文化转译杂生其间,貌似产生了新的艺术工作方法,但都是暂时的和小尺度的。当今世界最本质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它带来的现代文明对自身的深度怀疑、焦虑和没有自信。
  东方艺术 · 大家 :90年代有一些民间元素与当代艺术结合,那时期的结合有什么样的意义?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古代艺术中的“民间”和“文人”体系是两条并行的系统,那么在当代呢?
  冰逸:先说说80年代当代艺术创作对民间元素的借用吧。它的相关性主要出于几个方面:一是人文主义的复苏。站在出于政治化需求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对面,民间的工作更尊重人的天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和谐的关系;二是对手工感的尊重。民间艺人安身立命,靠的是手艺。没有太多的机械化的制作和学院式的训练,重要的是通过手工传达一种神韵;三是对观念的引入。民间和传统都带来时空上和系统上的错乱,以及某种阅读上“断裂”的可能性。 最后,在这一切之上,它还意味着自我更新和自我批判的可能性,因为80年代艺术创作的雄心,使得任何的民间和传统,都代表着重新赋予意义的无限可能性,而不是因循守旧的固守姿态。
  到了90年代,这些现象仍然继续,但是更多的商业运作导致了简单化的倾向开始出现,并逐渐深入。
  古代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好。一切民间的艺术,一旦被文化当权者看中,就立刻不再“民间”,而仅仅变成是一个标签。它的意义往往是暗藏了某种叙事的方式的,郭凤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文人”也不是民间的反面,例如清初的四僧和明代的唐寅,元代的画家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文人”和“民间”,更多是需要不同人依据上下文关系给自己确定的标签。
  东方艺术 · 大家 :你怎样看待“民间”这个词?跟他相关的词语有哪些?
  冰逸:语义太丰富的词语往往失去了有效的外延和排他性。
  最大的问题是“民间”跟什么词语在一起:
  例如 “民间”和“市场”在一起就是廉价,“民间”跟“殿堂”在一起就是猎奇,“民间”跟“精英”在一起就是反讽,“民间”跟“传统”在一起就是脉络不清,“民间”最不能跟“艺术”在一起,两者合起来就是地摊儿了。
  东方艺术 · 大家 :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认为原生艺术的特征为“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最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词滥调”,这种说法在今天还有效吗?
  冰逸:“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词滥调”,本身就是民间艺术主要的一部分。这种信念无疑是资产阶级中的精英分子对原生艺术的迷狂式幻想。 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迷狂而不是原生艺术本身。
  东方艺术 · 大家 :民间力量是否只有被纳入到当代艺术的运营系统之内,才能显现出自身的最大价值呢?
  冰逸:绝对不是。各种艺术形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才是健康的。
其他文献
一个非洲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我见过的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这是在非洲广为流传的一个笑话。前两年我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工作,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在非洲无法想象,手表、自行车、衣服、鞋子、玩具、手机、摩托车、电视机、冰箱、家具、饮料、火腿肠......非洲人的衣食住行早已离不开中国制造。   亚的斯亚贝巴虽接近赤道,
期刊
想起几年前,涉及当代艺术的市场时候,我们都还在抱怨艺术链条的不完善:画廊基数不足,策展机制不完善,靠模仿与倒卖流行图式存活的各种初期形态。而现在,艺术的体系已经趋于完整甚至在这个网络时代显得臃肿,中国的艺术推手伸向了四面八方,拍卖行异常迅速地崛起已经间接导致画廊行业出现衰退,让人生疑的各种艺术基金层出不穷,市场在起起落落中如同挑选小姐一般清点着水墨、装置、油画、雕塑、影像……  这一次,经由长征画
摘 要:雷电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它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命安全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防止雷电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们在普通居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加上了对于雷电的预防设计,本文就建筑防雷设计内容展开分析,探究防雷设计的实用性能。  关键词:普通居民住宅;设计内容;防雷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7-0340-01  前 言  近年来,我国的
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吕胜中,曾以剪纸“小红人”作为基本的表现符号,在上世纪90年代拓宽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内进行转换的维度。之后他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脉络。当记者问到“郭凤怡”现象,他认为这事儿本身只是一个商业炒作的行为。我们无需过多地在她身上粘贴各种标签,如若不然,每一位参与谈论的人也都转身成炒作郭凤怡的参与者。从某种角度上看,郭凤怡是被挟持
民间艺术对于艺术家苍鑫来说有着一种远古、神秘的力量,在潜心研究传统式的宗教—萨满文化之后,对于这股神秘的力量,苍鑫更是心生崇拜与敬畏。对同样是以民间作为创作背景的“郭凤仪”现象,苍鑫从中看到的更多是隐藏在所谓艺术背后更迫切和真实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现实,在遭受现实处境与时代禁忌之后,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世俗的浮华,如何应对现世的功名,而在这种与民间血脉相通的生活潮动中,或许艺术真的并不是
学国画出身的付晓东,这两年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跳跃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的,并时时为当代艺术的习惯性轨迹添加着不同滋味的脱轨可能性。从持续不断的科技“第八日”,到不久前在黑桥某个残破的空间内贴满的策展符:窥探着世界奥秘的显微镜和从过去镇鬼压邪的民俗中变异出的黄纸朱字,在看起来泾渭分明的各自为政间也显露着些许思维跳跃的乐趣和不甘老去的折腾心态。关于民间,付晓东的兴趣更多集中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而作为现象
当今时代,人、自然、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危机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2001年的“9·11”事件、2001年SARS危机、2004年“禽流感”和2005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