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发展的进程带来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教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可塑性强,喜欢动手实践,此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为小学生未来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课堂信息气氛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感性思维倾向,当周围的事物都向某一方向发展的情况下,会顺其自然的融入其中,因此,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营造课堂信息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环境,促进学生对信息探索的需求;其次,教师选择适当的放手,把信息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体验学习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进行创新实践,从而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熟记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名称,学生常常因为疲于记忆而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转变理念,让学生尝试计算机的安装与连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参与活动,在安装与连接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之中,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电脑工程师,从而加深对计算机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资料的讲解上,而是应该让信息环境从课本上走下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如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科目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加强计算机游戏、信息搜集等活动,营造信息氛围,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在动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任务驱动下对信息技术进行探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行为中提高信息素养。在《文字的修饰》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和艺术字的插入、调整等简单操作。考虑到之前学生对于WORD的运用和文字的基本知识比较熟悉,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师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为学生设置任务——母亲节即将到了,请同学用WORD为母亲制作一种电子贺卡,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要求电子贺卡装饰尽量精美。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围绕主题合作,学生要搜集整理关于母亲节的文字,进行输入后按照教材步骤对文字进行修饰,有的插入艺术字,有的插入图画,学生制作得热火朝天,把对母亲的感恩和一展身手的欲望借助于贺卡表达出来,当学生在制作中遇到无法逾越的问题,教师给予积极的点拨引导,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课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任务来实现信息技术的训练过程,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主题探究模式,强化学生探索信息的外在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取独特的感受。实施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即让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在知识与经历的体验上进行实践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性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信息综合能力。例如:在《创作图画》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主题探究教学模式,课前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特色风景,可以用照相机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相关图片;课堂伊始教师快速地将图画的基本操作与学生一起共享;在接下来的拓展训练中要求学生以“这边风景独好”为题目为自己的家乡画一幅图画,学生有之前的搜集信息基础,再加上对故乡的感情,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开展主题活动探究,每三组为一对,可以分为红队和黄队,每一队中一组进行文字资料的搜集,二组进行照片的处理,三组进行半成品的制作。学生完成好之后,两队同学进行PK,比一比哪一组的家乡最美。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延伸教学内容,搭建课外信息平台
信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需要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的反复运用中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小学信息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打造新颖课堂,还要重视课外教学内容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信息能力成为生活中必备的技能。主要途径可以从两方面拓展:一是建设学校电子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学校电子图书馆,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图书馆中海量的信息资源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加强学校网络建设,打破家长认为网络对学生“百害而无一益”的片面认识,积极推进家庭网络建设,并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绿色上网习惯,家校合作共同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做出积极的努力。
总之,面对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关键性的教育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开展课堂研究,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信息的探索者、使用者、分析者,做信息处理的决策者,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江苏】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课堂信息气氛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感性思维倾向,当周围的事物都向某一方向发展的情况下,会顺其自然的融入其中,因此,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营造课堂信息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环境,促进学生对信息探索的需求;其次,教师选择适当的放手,把信息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体验学习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进行创新实践,从而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熟记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名称,学生常常因为疲于记忆而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转变理念,让学生尝试计算机的安装与连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参与活动,在安装与连接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之中,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电脑工程师,从而加深对计算机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资料的讲解上,而是应该让信息环境从课本上走下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如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科目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加强计算机游戏、信息搜集等活动,营造信息氛围,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在动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任务驱动下对信息技术进行探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行为中提高信息素养。在《文字的修饰》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和艺术字的插入、调整等简单操作。考虑到之前学生对于WORD的运用和文字的基本知识比较熟悉,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师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为学生设置任务——母亲节即将到了,请同学用WORD为母亲制作一种电子贺卡,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要求电子贺卡装饰尽量精美。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围绕主题合作,学生要搜集整理关于母亲节的文字,进行输入后按照教材步骤对文字进行修饰,有的插入艺术字,有的插入图画,学生制作得热火朝天,把对母亲的感恩和一展身手的欲望借助于贺卡表达出来,当学生在制作中遇到无法逾越的问题,教师给予积极的点拨引导,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课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任务来实现信息技术的训练过程,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主题探究模式,强化学生探索信息的外在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取独特的感受。实施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即让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在知识与经历的体验上进行实践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性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信息综合能力。例如:在《创作图画》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主题探究教学模式,课前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特色风景,可以用照相机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相关图片;课堂伊始教师快速地将图画的基本操作与学生一起共享;在接下来的拓展训练中要求学生以“这边风景独好”为题目为自己的家乡画一幅图画,学生有之前的搜集信息基础,再加上对故乡的感情,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开展主题活动探究,每三组为一对,可以分为红队和黄队,每一队中一组进行文字资料的搜集,二组进行照片的处理,三组进行半成品的制作。学生完成好之后,两队同学进行PK,比一比哪一组的家乡最美。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延伸教学内容,搭建课外信息平台
信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需要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的反复运用中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小学信息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打造新颖课堂,还要重视课外教学内容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信息能力成为生活中必备的技能。主要途径可以从两方面拓展:一是建设学校电子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学校电子图书馆,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图书馆中海量的信息资源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加强学校网络建设,打破家长认为网络对学生“百害而无一益”的片面认识,积极推进家庭网络建设,并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绿色上网习惯,家校合作共同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做出积极的努力。
总之,面对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关键性的教育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开展课堂研究,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信息的探索者、使用者、分析者,做信息处理的决策者,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