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识到“幼小”过渡的差异
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是紧密联系但又有所差别的两个阶段,做好过渡以及小学生的正确引导,是一年级老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刚入小学的学生,在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的色彩鲜艳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在幼儿阶段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意识,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并且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结论,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的、肤浅的,并多与他们的直接经验有关。而学龄儿童则能从事物的表面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即能进行逻辑思维。这一变化将使儿童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但是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进入小学校门就自然发生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二、充分认识小学生的可塑性
一年级的儿童处于行为与心智刚刚开始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习惯,那么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会成就他非凡的一生,所以,在入学之初,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及时规范其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语言文明、爱护公物、不乱动别人东西、不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生活上,引导其养成不乱花钱、少吃零食、爱惜粮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奇、好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处于游戏与学习分化的最初阶段,对于纪律和道理的认识是朦胧的,对于枯燥知识和游戏之间的过渡还是教师要正确引导的重点所以,要让一年级小学生走进学习课堂,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讲究科学地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他们感悟交流,积极参与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所以在一年级开展比赛活动,将游戏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生活的抵触,比如说在周一的时候抽出时间,让学生自己交流在双休日学习到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丰富,比一比谁更聪明,然后评出“百科知识智多星”。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就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看到的故事、童话或者文章诗词,这样的比赛展开后,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是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地照顾,让孩子生活的只有快乐,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事物的方式,轻松的学到的,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作业,孩子的学习很轻松,但是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按时间上课,并且上课的时候要集中精神,学习的方式也有原来的事物学习变成思维与记忆的锻炼,作为一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规范自己上课时的行为,教导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会尊重教师,尊重别人,帮助孩子适应环境,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有很多困难,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通过观察学生的细节了解孩子,有针对的、反复的引导,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坐、立、读书、写字等姿势,并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编成儿歌加以巩固。如:看书写字,注意姿势,不弯不曲,离书一尺,坐得端正,预防近视。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五、用爱教育,关爱学生
关心疼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比妈妈爸爸还爱他们。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会赏识孩子,努力地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有点,都要及时指出来,及时给与表扬,让学生慢慢的学会: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教会学生分辨是非,引导他们之间学会互相帮助。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能力弱的孩子,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作为老师,要经常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聊天,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学习方面,生活上也对学生要有更多的关心,这样会让孩子对老师有更多的喜爱,对学校生活更加喜欢。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柳河县凉水镇中心小学吉林135317
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是紧密联系但又有所差别的两个阶段,做好过渡以及小学生的正确引导,是一年级老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刚入小学的学生,在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的色彩鲜艳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在幼儿阶段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意识,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并且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结论,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的、肤浅的,并多与他们的直接经验有关。而学龄儿童则能从事物的表面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即能进行逻辑思维。这一变化将使儿童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但是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进入小学校门就自然发生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二、充分认识小学生的可塑性
一年级的儿童处于行为与心智刚刚开始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习惯,那么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会成就他非凡的一生,所以,在入学之初,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及时规范其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语言文明、爱护公物、不乱动别人东西、不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生活上,引导其养成不乱花钱、少吃零食、爱惜粮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习惯。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奇、好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处于游戏与学习分化的最初阶段,对于纪律和道理的认识是朦胧的,对于枯燥知识和游戏之间的过渡还是教师要正确引导的重点所以,要让一年级小学生走进学习课堂,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讲究科学地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他们感悟交流,积极参与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所以在一年级开展比赛活动,将游戏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生活的抵触,比如说在周一的时候抽出时间,让学生自己交流在双休日学习到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丰富,比一比谁更聪明,然后评出“百科知识智多星”。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就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看到的故事、童话或者文章诗词,这样的比赛展开后,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是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地照顾,让孩子生活的只有快乐,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事物的方式,轻松的学到的,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作业,孩子的学习很轻松,但是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按时间上课,并且上课的时候要集中精神,学习的方式也有原来的事物学习变成思维与记忆的锻炼,作为一年级教师,要帮助学生规范自己上课时的行为,教导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会尊重教师,尊重别人,帮助孩子适应环境,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有很多困难,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耐心,通过观察学生的细节了解孩子,有针对的、反复的引导,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坐、立、读书、写字等姿势,并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编成儿歌加以巩固。如:看书写字,注意姿势,不弯不曲,离书一尺,坐得端正,预防近视。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五、用爱教育,关爱学生
关心疼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比妈妈爸爸还爱他们。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会赏识孩子,努力地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有点,都要及时指出来,及时给与表扬,让学生慢慢的学会: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教会学生分辨是非,引导他们之间学会互相帮助。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能力弱的孩子,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作为老师,要经常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聊天,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学习方面,生活上也对学生要有更多的关心,这样会让孩子对老师有更多的喜爱,对学校生活更加喜欢。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柳河县凉水镇中心小学吉林13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