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即时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能得到及时、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愉快的心境,并使其向更高层次目标追求做出积极的努力。即时评价有评价勤、反馈快的特点,能极大的满足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认可的心理,从而让其更加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具体来说,怎样使课堂中的即时评价策略发挥有效性呢?
  一、 评价内容的详细化
  笔者在平时的听课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即时评价时,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调、笼统。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是一味的“不错”、“很好”,究竟怎么不错,“好”又好在哪里,并不细化。让被表扬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好在哪,听讲的其他同学也不知道发言同学的回答精彩在哪,不能从中获得借鉴、启发。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即时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学生作出即时评价时,要细化,有针对性,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哪些课堂表现、哪些理解、哪些语言表达是可取的,这种明晰的评价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提出:“‘我’在爬悬崖时,心理怎样?”一位学生答到:“恐惧,紧张。”并从文中找出文字证明了这种心
  理。教师可表扬道:“能紧扣文本,作出准确精要的分析,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笔者观察,发现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方式还比较传统和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占据评价的话语权,通常的方式为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评价。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不要单一评价,而要多元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元的评价方式至少有以下3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也不是单一的。除了最常用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体态评价和运用实物评价。如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高难度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语言即时评价:“你思考得很深刻,分析得很细致,这样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都被你解决了,真了不起!”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体态语这种无声的评价,比如摸摸该学生的头,或是向他竖起大姆指,或是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这些都让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气息,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再者,给学生一定的实物奖励也是很好的表扬方式,比如对于考试中进步明显的学生,奖他一本书、一支笔,会带给学生较长时间的成就感。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学生自评及生生互评,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快乐。笔者的做法是,作文本在上交老师批改前,学生先在本子上做好自我评价;每一次考试完后,让学生对本次成绩及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努力程度做个自我评价;学期结束的报告书上,也必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评价中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发展。
  再者,学生之间进行的相互评价对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也很重要。因此,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笔者经常不急于评价,而是问其他同学“你们觉得他说的怎么样?”或“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同意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理由又是什么?”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学生一定会学得更投入、学得更扎实。
  三、 评价语言的情感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与一定的情感因素相联系,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充分发展,只有尊重和理解个人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当学生有精彩发言时,教师应及时地用热情洋溢的评价语言激励他,这样会极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并能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发言,让课堂有不断的精彩生成。当然,课堂总也免不了有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教师更要注意自己评价的情感化,要放大优点,让他们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肯定。如朗读课文之类难度小的表现机会,教师就要给学困生机会。他们读得流畅、有感情,教师就要大力表扬;读得不足,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捕捉到闪光点加以表扬。
  当然,使课堂即时评价策略有效发挥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几种是笔者在教学探索中的粗浅发现。只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细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语言的情感化,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态度、方法习惯等,因势利导,让学生受到鼓舞,评价就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化”,就是从诗词的语境出发,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者创设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手段。为了使“情境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得到更恰当的应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播放恰当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早期的古诗词与音乐是融为一体的,诗词就是歌词,随着诗词的发展,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尽情感受古诗词之美,促使学生读懂诗词内容,陶冶学生性情。正如学者崔文玲提出的那样,诵读是学生情感和课文情感碰撞后的产物,教师有必要创建吟诵模式,促使学生提高诵读技巧。  一、“听·赏”,感受韵律  教师可以积极展开“听·赏”模式,让学生在聆听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词韵律。可以组织学生自己主持“诗词赏析站”校园广播,或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
总结了3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经PICC管联合使用微电脑注药泵持续输注5-氟尿嘧啶(5-FU)化疗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注药泵的护理、PICC管的护理、化疗的护理,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化
近来,观摩了一节题为《白杨礼赞》的校内示范课,颇有感触,现述评如下。  一、完善的构思夺走了学生自主的领悟  在这节课里,教师设置的问题可谓由浅入深,遵循了事物认识规律,却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感觉,这位教师是在引导学生完成三道练习题,题型为填空。表面上讲,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让学生围绕精心设置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实际上,这种自主变成了“资助”与“馈赠”,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知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病区组建品管圈,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通过分析现状,针对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