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实现幸福的重要路径,追求幸福是生命的本能,成就幸福人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传统的文化思想,现行的教育体制,家长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式使得小学生幸福感普遍缺失。要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需要心育老师带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刻苦学习心理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帮助提升家长的素养,上好心育活动课,做好学生的个案辅导,寻找多种渠道,积极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智力,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关键词:幸福感 心育 素养
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国民幸福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得到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与关注。而就中小学学校教育而言,其教育核心任务是为提升下一代的幸福感服务,促使孩子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稳定的情绪,有效的自控能力,对外界刺激或压力有一点耐受力和康复力。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初级部分,在教育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每个生命都有着对幸福本能的渴望。据研究,学习是实现幸福的重要路径。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却是,我们的学生并不幸福。在今天,不管是父母老师,我们有时会无意的把痛苦施加给学生。同样的研究显示,高压强迫式的学习却是导致学生幸福感的丧失。标准化考试的影响使一种已经灰暗的生活方式被再度恶化。学校教育中还有令学生感到不愉快的教育措施: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家庭作业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对小学生而言,甚至有可能削弱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来阻碍学习。有时让家长在作业和试卷上签名,强迫性地把父母也牵涉其中,这种做法更是利大于弊,会增加家庭生活的紧张性,但并不能把父母孩子联在一起。
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与时代发展目标相契合,与个体对生命的渴求相契合,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家长老师作为孩子生命的重要他人,对提升小孩子的幸福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必然对教师、家长提出了要求,对学校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心育实践,谈谈自己在学校的心育工作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以求教于大方。
一、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要让学生活入爱中,自己首先得活入爱中。要做心育,你首先得懂得心理知识。当你了解荣格,你就明白所谓原型的观点;当你熟识弗洛伊德,你对释梦、移情就不足为怪;当你学会意象对话,你就能在爱的底蕴下,开启性灵,滋养生命,触及内心,让变化快速发生,活入没有问题、自我更新的成长之路。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爱心,一个人格缺陷,一个悲观的教师,能带出乐观幸福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心育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势在必行。学习方式很多,可自学,研读各种各样理论专著;可努力追随名师,参加工作坊学习心育经验;还可进行网络视频学习。几年来,笔者读了心理学专著近30本,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咨询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理研修班。有了理论支撑,积极付诸于实践,心育工作才能扎实有效。
二、 帮助提升家长的素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重。当代小学生越来越聪明,知识面越来越广,潜能越来越不可估量,但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由于家长常常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无论孩子们怎么努力,望子成龙的家长还不会满足,还要给孩子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更高的要求,由此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沮丧。而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家长这种粗暴的方法,学生幸福感大大受挫。
调查显示,百分百的家长都说自己爱孩子,而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因此提升家长素养,与孩子共成长尤为重要。心育老师如何帮助提升家长素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通过家长会宣传心育知识。每次家长会,或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发放心育传单,让家长获取心育知识。去年的家长会,还让家长参与心理游戏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通过校讯通平台,每周给家长发一则心理格言或一个心理小故事,供家长阅读。家长们从中受到启迪,教育起孩子来就更有智慧。
还有,给家长推荐心育专著也是提高家长素养的好方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积极心理学》、《教出乐观的孩子》等书籍,家长读后收获很大。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素养,家长孩子共进步、同幸福,大大促进了心育的成效。
三、 上好心育活动课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充满种种矛盾和困境。自身成长的需求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矛盾使个体产生心理适应困难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危机”。而“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行为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丧失发展或学习机会,以后该行为便不易建立,甚至一生无法弥补。小学阶段,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构成了该阶段的发展危机。如何使小学生在六年小学期间,无论分数高低、名次先后,始终能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始终对生活充满乐趣和自信,是小学阶段的发展性任务。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期,学生进入初中后会有更严峻的发展危机。
心育活动课作为学校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发展学生智力的途径,成了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有效载体。笔者坚持每学期上六到八节心育课(现可根据钟志农先生编著的《心灵成长路线图》的编排上),每一节都精心准备,针对成长关键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化“成长危机”为“成长转机”。上课时,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当上完自信的主题后,你会发现孩子说话、走路、做事都更自信了;当上过“我能认错担责任”的主题后,孩子们诚实了,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了。
心育活动课选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故事、情景剧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使学生拥有健康人格,为幸福的人生奠基。
四、心理个案辅导。
心育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以预防与发展为中心任务。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孩子显现出心理问题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个案辅导,让其重新回归幸福的大道。做个案辅导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当下的主观感受,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营造积极教育和辅导的氛围,努力减少制止那些使学生被动痛苦的活动,努力满足学生对安全、接纳、归属、认可、尊重的需要,努力培育优良品质和快乐人格,努力培养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
笔者自从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后,在班里做了许多个案。有因心理作用肚子痛了四年的孩子被治愈的;有使“刁蛮公主”变成了班上的“阳光天使”的;有让偷盗成性的学生走回正道的。随着心理学习的深入,笔者越来越体会到孙新兰博士说的“爱在哪里,方法就在哪里。”有时三言两语,学生的改变就真的发生了。当笔者看到因自己努力而使一个个生命重新回归正道时,当看到一朵朵含苞绽放的幸福花朵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心育老师需带着对心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刻苦学习心理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帮助提升家长的素养,上好心育活动课,做好学生的个案辅导,积极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智力,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廖志祥.心就是太阳心就是爱[M]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3]孙新兰.意象对话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M]上海意象对话研修中心
关键词:幸福感 心育 素养
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国民幸福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得到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认可与关注。而就中小学学校教育而言,其教育核心任务是为提升下一代的幸福感服务,促使孩子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稳定的情绪,有效的自控能力,对外界刺激或压力有一点耐受力和康复力。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初级部分,在教育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每个生命都有着对幸福本能的渴望。据研究,学习是实现幸福的重要路径。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却是,我们的学生并不幸福。在今天,不管是父母老师,我们有时会无意的把痛苦施加给学生。同样的研究显示,高压强迫式的学习却是导致学生幸福感的丧失。标准化考试的影响使一种已经灰暗的生活方式被再度恶化。学校教育中还有令学生感到不愉快的教育措施: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家庭作业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对小学生而言,甚至有可能削弱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来阻碍学习。有时让家长在作业和试卷上签名,强迫性地把父母也牵涉其中,这种做法更是利大于弊,会增加家庭生活的紧张性,但并不能把父母孩子联在一起。
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与时代发展目标相契合,与个体对生命的渴求相契合,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家长老师作为孩子生命的重要他人,对提升小孩子的幸福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必然对教师、家长提出了要求,对学校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心育实践,谈谈自己在学校的心育工作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以求教于大方。
一、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要让学生活入爱中,自己首先得活入爱中。要做心育,你首先得懂得心理知识。当你了解荣格,你就明白所谓原型的观点;当你熟识弗洛伊德,你对释梦、移情就不足为怪;当你学会意象对话,你就能在爱的底蕴下,开启性灵,滋养生命,触及内心,让变化快速发生,活入没有问题、自我更新的成长之路。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爱心,一个人格缺陷,一个悲观的教师,能带出乐观幸福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心育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势在必行。学习方式很多,可自学,研读各种各样理论专著;可努力追随名师,参加工作坊学习心育经验;还可进行网络视频学习。几年来,笔者读了心理学专著近30本,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咨询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理研修班。有了理论支撑,积极付诸于实践,心育工作才能扎实有效。
二、 帮助提升家长的素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重。当代小学生越来越聪明,知识面越来越广,潜能越来越不可估量,但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由于家长常常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无论孩子们怎么努力,望子成龙的家长还不会满足,还要给孩子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更高的要求,由此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沮丧。而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家长这种粗暴的方法,学生幸福感大大受挫。
调查显示,百分百的家长都说自己爱孩子,而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因此提升家长素养,与孩子共成长尤为重要。心育老师如何帮助提升家长素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通过家长会宣传心育知识。每次家长会,或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发放心育传单,让家长获取心育知识。去年的家长会,还让家长参与心理游戏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通过校讯通平台,每周给家长发一则心理格言或一个心理小故事,供家长阅读。家长们从中受到启迪,教育起孩子来就更有智慧。
还有,给家长推荐心育专著也是提高家长素养的好方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积极心理学》、《教出乐观的孩子》等书籍,家长读后收获很大。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素养,家长孩子共进步、同幸福,大大促进了心育的成效。
三、 上好心育活动课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充满种种矛盾和困境。自身成长的需求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矛盾使个体产生心理适应困难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危机”。而“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行为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丧失发展或学习机会,以后该行为便不易建立,甚至一生无法弥补。小学阶段,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构成了该阶段的发展危机。如何使小学生在六年小学期间,无论分数高低、名次先后,始终能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始终对生活充满乐趣和自信,是小学阶段的发展性任务。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期,学生进入初中后会有更严峻的发展危机。
心育活动课作为学校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发展学生智力的途径,成了提升小学生幸福感的有效载体。笔者坚持每学期上六到八节心育课(现可根据钟志农先生编著的《心灵成长路线图》的编排上),每一节都精心准备,针对成长关键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化“成长危机”为“成长转机”。上课时,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当上完自信的主题后,你会发现孩子说话、走路、做事都更自信了;当上过“我能认错担责任”的主题后,孩子们诚实了,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了。
心育活动课选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故事、情景剧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使学生拥有健康人格,为幸福的人生奠基。
四、心理个案辅导。
心育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以预防与发展为中心任务。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孩子显现出心理问题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个案辅导,让其重新回归幸福的大道。做个案辅导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当下的主观感受,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营造积极教育和辅导的氛围,努力减少制止那些使学生被动痛苦的活动,努力满足学生对安全、接纳、归属、认可、尊重的需要,努力培育优良品质和快乐人格,努力培养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
笔者自从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后,在班里做了许多个案。有因心理作用肚子痛了四年的孩子被治愈的;有使“刁蛮公主”变成了班上的“阳光天使”的;有让偷盗成性的学生走回正道的。随着心理学习的深入,笔者越来越体会到孙新兰博士说的“爱在哪里,方法就在哪里。”有时三言两语,学生的改变就真的发生了。当笔者看到因自己努力而使一个个生命重新回归正道时,当看到一朵朵含苞绽放的幸福花朵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心育老师需带着对心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刻苦学习心理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帮助提升家长的素养,上好心育活动课,做好学生的个案辅导,积极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智力,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廖志祥.心就是太阳心就是爱[M]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3]孙新兰.意象对话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M]上海意象对话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