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从设计有价值的讨论内容、交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技巧、把握好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关键词】课堂 讨论 教师 高效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讨论呢?
一、 营造和协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涨、面带笑容,把愉快和欢笑带进课堂,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产生愉快的情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乐于谈、乐于说,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讨论效率才会高。在学习讨论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主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讨论起来就能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同时,教师还要认真诚恳的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鼓励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 设计有价值的讨论内容
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从而激活思维,诱发创新,是讨论过程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角,等边)等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后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探究_—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讨论,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概括的形成、法则的归纳、国内股市的推导等过程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在某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组织讨论。
3.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或辨析正误时,组织学生讨论。
三、 交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技巧。
在刚开始合作讨论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合作伙伴的发言;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收集信息;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判断,反思,评价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会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应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那些不敢发言学生的勇气,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们有参与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成功喜悦的机会。
四、 保证充足的讨论时间
充足的讨论时间是保证讨论质量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为追求形式为完成自己所谓的“教学”,当组织讨论预先设定的所花的时间一到,便迫不及待的终止讨论,开始交流。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切实发挥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功能。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得问题的思考才会全面深入,才能从容的去组织语言,发表个人的见解。为此,为此,在分小组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重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为小组讨论发言做好准备。然后,在此基础上,在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最后,要求各组派代表归纳本组观点,在全班交流发言。只有经过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想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展示,讨论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五、 把握好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不可代替的主题,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组织、主导和参与的作用,教师的“教”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师生之间不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尊重”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时,首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摆正位置,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来。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随时纠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捕捉信息,以便及时点拨。最后,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并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学习方法,发展思想,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学习,在讨论中学会创新,在讨论中学会做人。
【关键词】课堂 讨论 教师 高效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讨论呢?
一、 营造和协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涨、面带笑容,把愉快和欢笑带进课堂,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产生愉快的情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乐于谈、乐于说,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讨论效率才会高。在学习讨论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主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讨论起来就能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同时,教师还要认真诚恳的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鼓励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 设计有价值的讨论内容
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从而激活思维,诱发创新,是讨论过程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角,等边)等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后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探究_—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讨论,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概括的形成、法则的归纳、国内股市的推导等过程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在某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组织讨论。
3.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或辨析正误时,组织学生讨论。
三、 交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技巧。
在刚开始合作讨论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合作伙伴的发言;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收集信息;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判断,反思,评价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会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应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那些不敢发言学生的勇气,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们有参与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成功喜悦的机会。
四、 保证充足的讨论时间
充足的讨论时间是保证讨论质量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为追求形式为完成自己所谓的“教学”,当组织讨论预先设定的所花的时间一到,便迫不及待的终止讨论,开始交流。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切实发挥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功能。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得问题的思考才会全面深入,才能从容的去组织语言,发表个人的见解。为此,为此,在分小组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重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为小组讨论发言做好准备。然后,在此基础上,在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最后,要求各组派代表归纳本组观点,在全班交流发言。只有经过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想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展示,讨论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五、 把握好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不可代替的主题,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组织、主导和参与的作用,教师的“教”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师生之间不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尊重”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时,首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摆正位置,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来。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随时纠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捕捉信息,以便及时点拨。最后,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并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学习方法,发展思想,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学习,在讨论中学会创新,在讨论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