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研究与敦煌石窟——从新史料看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石窟和壁画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梁思成是最早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古建筑研究的学者,其中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激发了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新思考,并对佛光寺的发现与年代的断定也有指引作用.文章根据新发现的信件,重现了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细节以及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历程.
其他文献
由于我国唐代及以前的木构建筑遗存甚少,学界对建筑彩画的研究多集中于明清官式彩画,对明清之前的彩画研究较为薄弱.然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较好地保留了中唐至西夏时期的建筑彩画图像,是丰富我国建筑彩画的重要史料.因此,文章从构图比例、纹样图案、色彩配置等三方面系统分析了莫高窟第361窟建筑彩画的艺术特征,并与现存建筑彩画实例进行对比,发现第361窟建筑彩画装饰藏式风格突出、特征元素丰富,对研究吐蕃时期敦煌石窟建筑艺术和完善我国早期藏族建筑彩画形制特征具有双重价值与意义.
P.2522体例与《魏国公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的文字,应该是《贞元十道录》的逸文.《太平寰宇记》引《贞元略》记载州与周边州的距离,也应该源自《贞元十道录》.
有明一代,中朝两国使臣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皇华集”和“朝天录”等文学典范.通过对两国使臣异国地理审美认知和审美心态的分析,对箕子、伯夷、叔齐等共同文化符号的文化认知和体察,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现有明一代中朝两国彼此进行文化认知和体察的概貌.“皇华集”和“朝天录”的互文研究可以导入异国语境,丰富研究形式,形成两国文化交流研究的闭环.
《瑜伽论手记》和《瑜伽论分门记》是敦煌僧生听授法成讲经时所做笔记的汇辑.法成在对《瑜伽师地论》进行结构分析和内容解读的过程中,将汉、藏、梵本经论细致比对和交互使用,采用以经解论的方式对《瑜伽师地论》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大量蕃、梵经论的引用,可见法成佛学思想来源之广泛,同时也反映出汉藏两地佛教的交流以及吐蕃统治后期敦煌的佛教状况.
自1940年代中期至今的70余年间,在中国的朝鲜(韩国)语教育经历了初创、停滞、恢复、上升和兴盛五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动因包括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高校体制改革、人才库完善等多个方面.发展阶段的由浅入深直接反映为专业地理分布的由窄变宽,以及本硕博培养层次的逐步健全.为突破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发展瓶颈,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应确定为区域化和特色化,但尚需解决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研成果前瞻性和课程思政建设等诸多课题.
18世纪末,朝鲜朝的朴趾源与英国的马戛尔尼随各自国家的使团先后来到中国,均游览北京、热河等地,并且回国后留下访华游记,即《热河日记》与《马戛尔尼私人日志》.其中相同或不同的中国形象,影射着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异同.两部游记分别塑造了不同的中国形象,使朝鲜朝和英国选择了全然不同的对华政策,从此彻底改变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一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在本我与他者的视角下存在差异,而且在东西方他者视角下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民族语言诉讼权利是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各民族诉讼参与人的正当权益,是民族平等政策及人权保障原则在人民司法工作中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在保障民族语言诉讼权利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语诉讼权利保障为分析样本,研究取得的成果,总结突出问题,探讨应对之策,可以为加强民族语言诉讼权利保障提供思路.
“老猫校长”这个绰号,是孩子们给李巍校长起的.当初,李校长动情地给孩子们分享过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孩子们觉得故事里那只愿意和小鱼一起游戏的老猫,给了小鱼刚刚好的爱,像极了他们温暖的李校长,因此“老猫校长”这个称呼就这么叫开了,李校长也欣然接受了这个昵称.
期刊
中国朝鲜族女性文学是朝鲜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女性视角和性别体验、民族体验出发,反映了朝鲜族女性在跨国劳动交易过程中的文化身份体认焦虑,表现了朝鲜族女性的双重边缘位置及性别觉醒,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实现了民族、文化、女性多重话语的契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
高丽朝末期隐逸文人元天锡的汉诗,上忧国运下悯苍生,李滉以“诗史”誉之.元天锡的佛禅诗在丽末隐逸文人群体中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其“题诗卷诗”以佛理释僧人法号“圆融无碍”;以“松、风、水、月”意象入诗表现禅意,境界与技法俱佳;比照身世以《金刚经》空幻思想表达人生虚无与幻灭.元天锡佛禅诗可从宗教与文学治疗的角度解读为诉诸佛禅的心灵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