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做错事了要认错,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比如一些名人做错了事,不是认错道歉,而是百般抵赖,甚至对批评他的人反咬一口。易中天先生从中国认错传统谈起,指出症结所在,分析深刻,论证有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认错这事,越来越难了。而且,越是地位高、名气大、粉丝多,就越难。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倒打一耙,要么把水搅浑。痛痛快快说声“对不起,我错了”的,凤毛麟角。
于是国人感叹:这究竟是怎么了?
感慨也很自然。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很鼓励认错。“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论语·子张》)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这其实要有资格的。这资格,就是“君子”。
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首先是贵族,即“君之子”。所以,认错曾经是一种贵族待遇,也是一种贵族精神。那时,一个真正的贵族,如果有错,要么自己辞职,绝不等别人弹劾;要么自己去死,绝不等别人动手。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叫“士可杀不可辱”。至于“小人”,则根本就不存在认不认错的问题。他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伏法受刑”,没资格“自裁免辱”。这就叫“礼不下庶人”。
秦汉以后,贵族慢慢地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两个等级:皇帝和臣民。于是,皇帝以外,包括官员,所有人都没资格认错,只能“认罪伏法”。甚至没有罪,也要声称有罪,比如上奏时口称“诚惶诚恐,死罪死罪”。无罪而称死罪,哪有真实可言?不过是一种“姿态”。结果,认罪也好,认错也好,便都变成了“表演”。
表演最“出色”的,是皇帝。方式之一,就是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下“罪己诏”。这看起来是“严以律己”,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你想啊,闹地震发洪水,是因为皇帝“失德”吗?那他岂不是神?然而效果却极佳。天下臣民,感激涕零;颂圣之声,不绝于耳。可见所谓“罪己”,名为认错,实为表功;名为自责,实为标榜。就算儒家主张“慎独”,做到的也没几个。道理很简单:既然是表演,没人喝彩,谁肯粉墨登场?
这,大约就是中国人的“认错史”。由于这样一种历史,我们已经不肯认错,不敢认错,也不会认错了。
不会认错,也就不会道歉。曾经有某媒体因“报道失实”向某机关道歉,其实这个机关是靠纳税人的钱来维持的。纳税人的钱怎么花,有没有铺张浪费,媒体当然可以质疑,可以监督。就算报道不够准确,有误差,更正即可。即便要道歉,那也该对读者,哪有向监督对象道歉的道理?这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不会认错,也就不会批评,甚至不会提问。比方说,开口就问人家的动机,甚至预设一个“道德污名”,问人家是不是。其实动机这事,往往无法证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毫无意义。有分量的批评,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者看事实有没有出入,或者看逻辑有没有漏洞,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实际上,对自己缺乏反省的人,也很难真正地了解别人。自己的错误都不能发现,又岂能抓住别人的要害?也只能纠缠于表面现象和枝节问题罢了。大家都不讲事实,不讲道理,思维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恐怕就成了永无期日的事。认错,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我们何时才能学会认错?恕我直言,恐怕任重而道远。别的不说,面子这关,就多半过不去。
中国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另一方面,又往往不能容忍别人出错,更不能容忍别人挑错。在我们看来,犯错误是丢人的。犯了错误又被“揪出来”,就更丢人。这人如果还是名人,那就丢死人了。不但自己丢人,还会连带亲朋好友、哥们姐们、徒子徒孙,一起没有脸面。
因此,不但自己不能认账,粉丝拥趸们也要一哄而上,百般抵赖,誓死捍卫。哪怕说得漏洞百出、逻辑不通,也得死扛着。死扛着也振振有词:对社会名流和成功人士的追究,会导致其斯文扫地、体面无存,打击我们民族的自信心。
这可真是奇谈怪论!难道我们民族的脸面是纸糊的,一捅就破?真金不怕火炼,事实就是事实。认不认,事实都不会变。我同意凡事不可过头,但宽容的前提是认账。认账不等于认错。认错是承认错误,认账是承认事实。认账之后,错与非错,还可以讨论商量。但如果连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什么都谈不上。因此第一步,是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摘自《新京报》2010年7月17日,有删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认错这事,越来越难了。而且,越是地位高、名气大、粉丝多,就越难。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倒打一耙,要么把水搅浑。痛痛快快说声“对不起,我错了”的,凤毛麟角。
于是国人感叹:这究竟是怎么了?
感慨也很自然。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很鼓励认错。“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论语·子张》)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这其实要有资格的。这资格,就是“君子”。
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首先是贵族,即“君之子”。所以,认错曾经是一种贵族待遇,也是一种贵族精神。那时,一个真正的贵族,如果有错,要么自己辞职,绝不等别人弹劾;要么自己去死,绝不等别人动手。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叫“士可杀不可辱”。至于“小人”,则根本就不存在认不认错的问题。他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伏法受刑”,没资格“自裁免辱”。这就叫“礼不下庶人”。
秦汉以后,贵族慢慢地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两个等级:皇帝和臣民。于是,皇帝以外,包括官员,所有人都没资格认错,只能“认罪伏法”。甚至没有罪,也要声称有罪,比如上奏时口称“诚惶诚恐,死罪死罪”。无罪而称死罪,哪有真实可言?不过是一种“姿态”。结果,认罪也好,认错也好,便都变成了“表演”。
表演最“出色”的,是皇帝。方式之一,就是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下“罪己诏”。这看起来是“严以律己”,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你想啊,闹地震发洪水,是因为皇帝“失德”吗?那他岂不是神?然而效果却极佳。天下臣民,感激涕零;颂圣之声,不绝于耳。可见所谓“罪己”,名为认错,实为表功;名为自责,实为标榜。就算儒家主张“慎独”,做到的也没几个。道理很简单:既然是表演,没人喝彩,谁肯粉墨登场?
这,大约就是中国人的“认错史”。由于这样一种历史,我们已经不肯认错,不敢认错,也不会认错了。
不会认错,也就不会道歉。曾经有某媒体因“报道失实”向某机关道歉,其实这个机关是靠纳税人的钱来维持的。纳税人的钱怎么花,有没有铺张浪费,媒体当然可以质疑,可以监督。就算报道不够准确,有误差,更正即可。即便要道歉,那也该对读者,哪有向监督对象道歉的道理?这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不会认错,也就不会批评,甚至不会提问。比方说,开口就问人家的动机,甚至预设一个“道德污名”,问人家是不是。其实动机这事,往往无法证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毫无意义。有分量的批评,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者看事实有没有出入,或者看逻辑有没有漏洞,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实际上,对自己缺乏反省的人,也很难真正地了解别人。自己的错误都不能发现,又岂能抓住别人的要害?也只能纠缠于表面现象和枝节问题罢了。大家都不讲事实,不讲道理,思维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恐怕就成了永无期日的事。认错,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我们何时才能学会认错?恕我直言,恐怕任重而道远。别的不说,面子这关,就多半过不去。
中国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另一方面,又往往不能容忍别人出错,更不能容忍别人挑错。在我们看来,犯错误是丢人的。犯了错误又被“揪出来”,就更丢人。这人如果还是名人,那就丢死人了。不但自己丢人,还会连带亲朋好友、哥们姐们、徒子徒孙,一起没有脸面。
因此,不但自己不能认账,粉丝拥趸们也要一哄而上,百般抵赖,誓死捍卫。哪怕说得漏洞百出、逻辑不通,也得死扛着。死扛着也振振有词:对社会名流和成功人士的追究,会导致其斯文扫地、体面无存,打击我们民族的自信心。
这可真是奇谈怪论!难道我们民族的脸面是纸糊的,一捅就破?真金不怕火炼,事实就是事实。认不认,事实都不会变。我同意凡事不可过头,但宽容的前提是认账。认账不等于认错。认错是承认错误,认账是承认事实。认账之后,错与非错,还可以讨论商量。但如果连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什么都谈不上。因此第一步,是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摘自《新京报》2010年7月17日,有删改)